馬寶珠 韓成翰
[摘要]根據中美貿易談判達成的協定,中國于2020年4月1日開始執行加大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規模的政策,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將引入大量國外資本,而大量外部資本的進入雖然帶來了流動性但投資風險也隨之變大。從內部控制方面分析了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提出了商業銀行應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內部控制;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1 衍生金融工具在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
商業投資銀行最初只是利用各種衍生產品金融交易工具規避金融風險,但隨著中國衍生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其基本功能和業務功能也在發生變化。總的來說,銀行經理使用各種衍生產品金融工具主要有兩個基本目的:一是為了規避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潛在風險,二是為了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性,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高杠桿率。衍生投資工具主要包括遠期權益合約、期貨權益合約、掉期權益期權。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個別商業銀行外,大多數中國國家上市商業銀行只允許授權境內證券分支機構直接代理其客戶進行境外證券衍生品期貨交易,并明確規定允許總行集中境外經營。總行對各類分支機構辦理衍生商品金融業務操作進行監督管理,一般內容包括金融業務文件準人、操作管理流程等。
2 中國商業銀行對衍生金融工具內部控制的必要性
引起2007年國際金融海嘯的法國興業銀行欺詐案,其主要原因是內部控制失效,具體原因是交易員凱維埃爾操作缺乏監管,盡管交易員的每一個流程和環節都有風險預警,但由于高杠桿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高回報,主管當局忽視了違規交易的風險,放松了對交易員操作的監管,為了獲得超額收益而不顧風險。近年來國外市場衍生商品金融工具事故頻發的一個重要形成原因是對商品交易過程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督,使得交易操作中的風險無法避免。基于衍生商品金融工具的銀行杠桿機制使得交易員僅需要額外支付少量的銀行錢款就可以輕松得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實際交易量,但交易本身將需要承擔巨大市場風險。衍生產品金融工具的這種長期杠桿波動效應在相當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其高度的投機性和它的高風險性。
3 商業銀行應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措施
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應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首先要完善金融衍生產品金融工具的財務審計管理標準。中國證券衍生產品金融工具審計業務規模發展相對較晚,所以內部管理控制的有效加強顯得尤為重要,銀行應該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①重點關注重要業務和問題、高危領域和環節的控制措施;②負責監督檢查的部門要有良好的獨立性;③任何人不得對內部控制有特殊的權力;④加強對銀行業衍生金融業務的內部控制,具體實施方法為:
(1)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銀行應明確劃分各部門責任,建立職務不相容制度,并形成一個工作機制,每個人履行自己的職責,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是方便評估和相互制約的有效方法。
(2)繼續加強政府授權和行政審批風險控制。銀行內各級業務管理人員必須在銀行授權業務范圍內依法行使職權,業務事項辦理工作人員必須在銀行授權業務范圍內負責辦理各項業務。內部風險控制管理部門人員應嚴格要求監管銀行所有業務部門和每個工作崗位,及時回顧具有真實性、合理性、信息完整性的銀行相關業務數據,并對包含衍生品和金融工具及其業務依照法律規定進行程序復查,還要明確決定準予批準或不準予批準的簽字業務復核。
(3)建立和完善內部業務報告管理制度。首先,明確報告信息,包括收集、分析、報告和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工具的業務信息,其次在銀行業務中有重要衍生金融工具業務信息的時間點應提前報告,利用信息報告的針對性和及時性可以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報告形式包括:日常分析報告、實時分析報告、專題報告、綜合分析報告等。
(4)與同行業其他銀行進行比照,使用銀行業比率預測分析、比較預測分析、因素預測分析、趨勢預測分析和其他多種方法,定期跟蹤分析國際上其他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工具業務會計活動,發現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工具業務的潛在風險以及監控制度存在的問題等。
(5)建立科學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并評估每個部門和員工在當前時期的表現,通過比較性能指標方面的預算指標,利潤水平和投資回報率,從而實現獎勵和懲罰,加強對各部門員工的激勵和約束。
(6)在技術手段上,加強銀行電子信息審計技術和銀行信息系統的控制,主要操作目的不僅是減少和消除人為因素對業務操作的影響,保證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實施,而且是保證銀行電子信息內部審計管理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數據信號輸人和信息輸出,文件信息存儲和數據保護,網絡安全等,利用電子信息系統的手段建立銀行信息衍生業務,滿足銀行信息處理需要的有效控制操作,提高銀行信息處理的效率,消除某些人為因素對操作的影響,同時,計算機電子信息審計系統及其開發和維護,訪問和業務操作的變化,數據信號輸人和信息輸出、文件信息存儲和數據存儲、網絡安全等各方面的有效控制,防止人為修改是保證電子信息系統有效運行和使用的前提。4結語
伴隨逐漸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希望銀行能夠充分發揮衍生金融工具,促進國內資金良性流動。衍生金融工具的誕生就是為了通過風險對沖來有效降低全球金融活動中的長期不確定性。但是,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實體作為擔保,所以投資風險較大。本文希望通過探討衍生金融工具使用風險的內部控制,使中國商業銀行業更規范地利用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獲取穩定利潤。
[參考文獻]
[1]丁海英.新會計,準則下衍生金融工具在公司理財中的應用[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2]江百靈.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控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3]全能銀行發展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06.
[4]崔仙玉.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會計監管研究[J].綠色財會,2011(07):59-61.
[5]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222.
[收稿日期]2020-04-11
[作者簡介]馬寶珠(1964-),女,遼寧沈陽人,教授,研究生導師;韓成翰(1994-),男,遼寧撫順人,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