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 滕小碩
摘要:開放型的經濟結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化協作創新網絡平臺構成了紐約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特征。在復雜的跨州管理背景下,紐約灣區通過區域一體化的規劃協調機制,統籌資源配置,驅動技術革新等經驗做法,對于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準確把握灣區經濟演變規律和發展趨勢,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 科技創新
一、紐約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經驗借鑒
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正在發揮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助力紐約灣區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動力之源。其中,科學的城市規劃、扎實的基建基礎、龐大的資金支持為紐約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區域規劃助力紐約灣區科技發展
歷史上看,紐約區域規劃協會(RPA)相繼進行了四次思路各有側重的區域規劃,效力持久的城市規劃成為紐約灣區不斷增強經濟與科技競爭力的重要琺碼,影響十分深遠。通過適時調整法律政策和協調機制,紐約灣區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內進行規劃配置,整合經濟、公平和環境推動區域發展,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效應,現已形成高水平城市集群。
1.第一次區域規劃。1929年,RPA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個關于大都市區的全面規劃”——《紐約及其周邊地區的區域規劃》,應對城市爆炸式增長、物質空間建設落后于經濟增速等挑戰。該規劃提出了全新的治理思路,采取跨越行政邊界建設有活力的、宜居的、可持續的城市社區的做法,對交通、管理和社區管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紐約在20世紀中期成為全球領先城市。
2.第二次區域規劃。1968年,為了解決紐約郊區蔓延和城區衰落等問題,加快以紐約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發展,RPA完成了第二次區域規劃,提出“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塑造多樣化住宅、改善老城區服務設施、保護城市未開發地區生態景觀、實施公共交通運輸規劃”五項原則,將就業集中于衛星城,恢復了區域公共交通體系,促進了紐約灣區城市的再發展。
3.第三次區域規劃。1996年,為了提高紐約灣區的宜居性,從社區建設,環境保護和勞動力保護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PA發布了第三次區域規劃——《危機挑戰區域發展》,提出以重建公平環境、優化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式來應對各類危機。在技術革新、產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該規劃重點強調了形成高效交通網絡的重要性,促進了紐約灣區城市群的發展。
4.第四次區域規劃。2013年4月19日,RPA宣布啟動第四次區域規劃,為接下來25年的紐約地區發展和管理提供策略。該規劃確定了“經濟機會、宜居性、可持續性、治理和財政”四個議題,旨在創造就業,改善商業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減少家庭的住房開支,為居民提供更加富裕的生活和更便利的服務設施。
(二)產業、金融與科技聯動效應顯著
紐約灣區擁有發達的高等教育、日益完善且不斷創新的產業鏈,功能齊全、服務廣闊的消費市場,是資源極其豐富的經濟集聚中心,2017年《財富》雜志評選出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中23家總部設在紐約灣區。作為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紐約灣區一直堅持挖掘區域個性,加速產業結構優化,不斷增強區域的全球競爭力。從產業構成看,紐約灣區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現已形成以金融等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其中,高新科技和泛金融業是拉動紐約灣區第三產業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由于金融、科技攪動新的經濟轉型,紐約灣區獨享全球“金融灣區”的美譽。2015年,紐約灣區GDP總量為1.6萬億美元,占美國GDP總量的9.89%,相當于同年全美各州排名第2名和世界國家排名第10名的經濟水平。同年,紐約灣區實際人均資本收入達到48,600美元,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0.64%。
與此同時,通過打造成功迭代升級的創新產業生態系統,紐約灣區正在逐步成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灣區創業生態系統和風險投資氛圍十分濃厚,名列前茅的科技創新人才密度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哺育著“金融+科技”生態圈,時刻推動著紐約灣區的科技創新一直走在世界同行的創新前沿。例如,“硅巷”(Silicon Alley)是一個位于紐約曼哈頓城的無邊界高科技園區,擁有眾多的以社交網絡、智能手機及移動應用軟件為重點的初創企業。這一位于紐約城區的互聯網和計算機企業群,被譽為繼硅谷之后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中心地帶,已經成為紐約高科技產業的代名詞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硅谷和波士頓一并構成美國三大科技中心。
(三)紐約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成果斐然
從世界范圍來看,科技創新活動并非均衡分布,而往往集中于知識密集型部門和創新要素集聚的區域。近年來,全球所有的科技創新中心都是創新網絡中的樞紐性節點城市,也是創新資源的集聚中心和創新活動的控制中心。
1.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非技術中心。大多數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都是從經濟中心發展而來,但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不是一個組織概念,它通常是以一個或幾個創新型城市為核心,與周邊一些開放度高、有產業配套和技術吸納能力、創新要素和產出密集的城市群組成。例如,紐約灣區就是憑借其獨特的金融、行業、人才和基礎設施的優勢強勢崛起,并以區域整體利益為先,將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基礎加以通盤考慮,形成全面協同的創新行為和生產布局,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吸附效應的科技創新中心。紐約灣區的成長路徑和演化趨勢充分表明,高水平創新要素的持續集聚以及良好互動的創新生態環境是灣區科技創新的基本組織框架。
2.集聚更多優質創新經濟要素。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才和資本高度聚合的創業生態圈的哺育,城市決策者的長遠規劃、金融行業擁抱數字時代等因素,持續孵化著各類創新創業集群,推動紐約灣區高新科技迅猛發展。在這種集聚效應下,紐約灣區所有企業就像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信息、資源、人才、資金在這個網絡中通過相近的節點實現著最低成本的高速自由流動,持續吸引眾多的科技巨頭企業踴躍落戶。從企業的成長到行業的成熟,紐約灣區快速形成了哺育科技企業繁榮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和足以驅動各細分市場的創業生態環境。其中,創新孵化平臺、城市產業體系、技術研發組織、科技行業風投等綜合要素與區域環境互動產生的高匯聚效應、低機會成本、高創新效率、強服務能力等,都是創新生態系統產生的綜合效應。
3.支持創新的政府科技投入政策。紐約灣區科技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作用的發揮以及因地制宜的環境保障,近年來,紐約灣區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并付諸實施,先后出臺了“NYC Talent Draft”(紐約人才引進草案)、“科技天才管道”倡議、“Applied technology”(應用科學計劃)等政府文件,致力于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增強深層次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紐約灣區政府在營造優質創新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其具體表現在:(1)在基礎設施方面,政府一直加大投資建設適應創新經濟發展的城市基礎設施。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紐約灣區不間斷地在信息基礎設施、科技公司成長等領域進行較大規模的投資,以便更好地支持創新經濟發展。(2)政府在給予科技企業成長資金支持方面不遺余力。紐約灣區不只擁有雄厚的投資資金以及科技相關行業,同時各級政府也會對一些行業、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例如,紐約政府目前設有紐約種子期基金(NYC Seed Fund)、紐約合作基金(Partnership for NYC)兩大資金,可投資于金融技術、醫療健康、網絡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處于種子期或擴張期的公司。數據顯示,近年來在科技行業風投交易總數以及投資金額方面,紐約灣區一直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3)紐約灣區政府以實現產業升級為根本目標,構建和諧的產業互助系統和多元化創新生態系統。迅速崛起的創業社區、充裕的資金和人才、和發達的媒體等,構成了紐約灣區特有的創新經濟魅力。
二、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對策
從世界灣區發展來看,依托灣區城市群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當今世界城市、經濟及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規律。粵港澳大灣區既有作為核心引擎的中心城市,也有功能互補的節點性城市,具備經濟規模龐大、產業體系完備、創新主體集聚、科研資源豐富、基礎設施互通等優勢,應當率先形成驅動發展模式,通過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網絡化空間格局,促進城市群間的分工協作、互補發展,力爭成為世界級科技產業創新基地。
(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從歷史維度來看,各國資源稟賦、經濟體制、產業基礎等各有不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通常取決于經濟長周期內增長因素和波動因素的綜合作用;從發展定位來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往往具有科技先導性、產業帶動性、經濟輻射性等特質,可歸納出“創新集群類”、“國際樞紐類”、“制造網絡類”等類型;從灣區演進路徑來看,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我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保證。
1.“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可以打通產業鏈條,充分發揮灣區在產業、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專注于推進金融、貿易、制造業等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迅速實現創新發展商業化轉化和投資盈利;可以前瞻把握市場動向,精準研判產業趨勢,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產業,在醫療衛生、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方面盡享科技進步的便利;可以通過數據與服務的資源共享,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形成更完善的行業機制與更廣泛的聚集規模,引領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
2.開放創新往往體現在創新資源匯聚的國際化、創新活動組織的國際化、創新規則的國際接軌、創新能力的全球輻射等方面,其中,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產業結構高端鏈接是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科技水平的主要途徑。為了面向國際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應當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可在科技基礎雄厚、具有創新優勢的地方,同步建設先進制造業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數字商貿中心和國際教育中心。
3.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全球產業價值鏈重構,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把科技創新與國家外交戰略相結合,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穩固現有的制造業基礎,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通過技術創新、人才輸送、資金扶持等舉措,形成一批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強大的制造業骨干企業,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重要的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能力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是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協同性,落實合作設想的核心目標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優化,應從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完善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改進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三個方面進行部署,合力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1.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發揮創新型城市引領作用。具體工作應當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創造自主研發、跨界融合、容錯糾錯的創新生態,突出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氛圍的營造,特別突出創新創業及其在法律、會計等方面的配套服務;二是突出支柱產業體系、科技產業組織等與創新活動和服務對接,特別是金融、貿易、航運、媒體、制造業等產業與科技創新的對接,通過“科技+金融”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的轉型與升級,引領區域制造業體系的轉型升級和智能化發展;三是加強城市綜合創新服務環境建設,特別需要重視科技風險投資、多元化文化環境、活躍創業社區、優良的商業和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完善。
2.粵港澳大灣區應當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研平臺、國際水準的科研團隊、國際化創新型教育、科研體制改革創新供給等方面協同一致,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布局一批海外創新中心,搭建多元化科技創新交流平臺,開展開放式科技創新合作;建立有利于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就業、發展的系統制度安排,設計全球性科技創新議題和創新活動,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管理體系;在一些戰略必爭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產業技術標準,為未來提供戰略儲備和發展空間。
3.粵港澳大灣區應當鼓勵創新主體圍繞重點產業、技術領域組建一批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合作發起和牽頭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加快推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深化粵港澳產學研合作,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目錄,推動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建設重大基礎研究設施、前沿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創新創業基地和特別合作區。
參考文獻:
[1]謝許潭.借鑒與合作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知名灣區的互動新態勢分析[J].城市觀察,2018(02).
[2]武廷海 高元.第四次紐約大都市地區規劃及其啟示.國際城市規劃[J],2016(12).
[3]何誠穎 張立超.國際灣區經濟建設的主要經驗借鑒及橫向比較[J].特區經濟,2017(09).
滕麗為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滕小碩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經濟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