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李巨銀 桂文龍 丁小明 王俊友
【摘要】通過對蘇中部分地區經濟薄弱村集體產業發展情況分析表明,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基礎薄弱,人才流失嚴重,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是農村集體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發展多元化產業,有效整合利用資源,出臺人才回流政策,多渠道引進資金等措施,以破解當前經濟薄弱村集體產業發展的難題。
【關鍵詞】經濟薄弱村;產業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蘇中部分地區經濟薄弱村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人才流失嚴重,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雖然多數村能達到擺脫貧困最低標準,但村集體收入低,尤其是可支配收入不高,多數村還需上級財政補助才可勉強維持正常運轉。為此,我們對蘇中部分地區經濟薄弱村集體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破解農村集體產業發展困境的對策。
1 經濟薄弱村產業發展面臨困境
1.1 產業鏈延伸不足.產業結構單一
調查發現,蘇中部分地區經濟薄弱村多以水產養殖為主要產業,2019年統計數據表明部分村的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9.46%,但由于村內缺乏水產品開發、深加工、倉儲、銷售、技術服務等配套服務產業,產業結構多以低端供給為主。另外,水產養殖也往往屬于村民個體行為,村集體并沒有獲得明顯經濟收益。除此之外,雖然每個村都有農村經濟合作社,但多數在推動村集體產業發展方面未有新突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不明顯。
1.2 可利用資源有限,產業基礎薄弱
調查發現,多數經濟薄弱村可利用的集體資源多集中在水面、少量的機動田或遺留下來的破舊房屋。在這些資源中,除了水面、機動田是可以按照有關政策對外發包租用外,其它諸如破舊房屋、曬糧場、集體養殖場房等集體資源多數閑置不用,或被周邊村民占用。其次,少部分閑置的散塊土地,由于土地性質原因,無法變更為其他用途,這也是村級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另外,村內或周邊也未形成規模化、機械化和產業集群優勢,也成為制約村集體產業發展的因素。
1.3 基礎服務條件不健全,人才流失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一線城市的發展程度能夠達到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城市水平,它們在就業、教育、醫療保障、生活條件、環境等基礎條件方面要遠遠高于農村,同時國家也出臺系列進城務工的優惠政策,這些對進城務工農民或是農村青年人才有著巨大吸引力。他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不僅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也是為了縮小自身與城市間的差距。因此,農村青壯勞力和青年人才流失成為普遍現象,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兒童或是因健康問題而不能外出的待養病人,農村產業發展缺乏足夠的人才和勞力。
1.4 資金來源匱乏,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經濟薄弱村大部分資金來源于上級財政補助,社會投資、社會捐贈以及產業項目扶持等資金來源匱乏,難以推進村級集體產業發展。
1.4.1 缺乏外部投資的吸引力。經濟薄弱村產業基礎條件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規模化、機械化和產業集群優勢,外部投資在短時間里很難取得明顯的經濟收益。
1.4.2 爭取產業項目扶持資金困難。雖然各地區也都有專項產業扶持資金,但項目審批手續繁瑣、周期長,即使審批通過,也常因資金到位不及時,致使項目實施進度緩慢,最終獲得的經濟效益不明顯。
1.4.3 缺乏社會捐贈資金。部分村集體使用社會捐贈的資金不夠透明、公開不及時,部分熱心家鄉事業發展的鄉賢、能人也不愿意主動捐資。
2 破解難題的對策
2.1 鼓勵發展多元化產業項目
2.1.1 發展物業項目。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利用各類資金將閑置的房產,如破舊校舍、廢棄的養殖場房、閑置的曬糧場等進行整修并興辦商鋪店面、標準化廠房、車庫泊位等物業或直接在城鎮商業區、城鄉社區等區位較好、產業聚集度高的地區,興建或購置商鋪店面、標準化廠房等物業。興化市經濟薄弱村安豐鎮聯富村利用村集體募集資金購置鎮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一座,每年可獲得可觀的租金收益。
2.1.2發展“角落”產業項目。強化“大村莊發展理念,小角落營收經濟”,深入調研,理清產業發展思路,制訂符合本村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對村莊河道兩邊、公路兩旁或房前屋后等閑置角落,與企業或大戶等合作開發苗木、花卉或蔬菜產業,通過“公司+集體”、“公司+集體+個人”等合作模式,拓展“角落”營收經濟發展路徑。
2.1.3發展特色產業項目。特色產業是具有優勢的產業,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如安豐鎮聯富村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幫扶下積極發展特色寵物養殖項目,通過對部分留守村民遴選,簽訂委托飼養和股權協議,邀請技術專家開展養殖培訓,手把手地傳授養殖技巧;同時,為保障繁殖幼寵銷售路子,打通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利用幫扶單位寵物市場資源優勢,積極聯系經銷商,爭取訂單,保障了繁殖幼寵銷售渠道的通暢。
2.1.4發展服務型產業項目。鼓勵村集體與養殖戶建立合作經營體,村集體為養殖戶在采購飼料、生產工具,開展技術指導或培訓、水產品銷售等方面提供有償服務,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養殖戶收入。安豐鎮聯富村通過成立水產養殖經營合作社積極向河蟹養殖戶提供優質水資源,及時做好河塘污物清理,組織專家開展河蟹養殖技術指導或培訓等有償服務,不僅使村集體獲得較大收益,也推動了該村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2.2有效整合利用資源
2.2.1整合村集體固定資產。一是通過資產排查,將可直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資產如機動田、水面等依法依規向全社會公開招標承包,提升固定資產的經濟價值;二是對村內閑置的房屋、養殖場房、閑置露天曬糧場等進行修整維護,增加必要的配套設施,以門面房、生產廠房或有償停車庫(位)方式進行出租,深挖潛在資源,保障集體資源不流失,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
2.2.2整合社會資源。積聚社會力量,整合如幫扶單位、掛靠單位、社會公益組織或個人捐贈的資金、設備、技術等,投資新建標準化廠房,建立盈利性的廣告牌等符合本村實際的產業發展項目。
2.2.3整合各方人力資源優勢。第一,在村共青團隊伍中選拔能干事、熱心服務農村的優秀青年,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培養,增加產業人才儲備;第二,鼓勵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留守村民參與村產業項目建設,緩解青壯勞力缺乏難題;第三,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作用,幫助制訂村級產業發展規劃,推進村級產業項目落實和實施。
2.3出臺人才回流政策
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建設等都離不開人才的引領和推動。鼓勵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村產業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投入,鼓勵大中小企業、返鄉創業青年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產業項目建設或投資,并在土地使用、貸款、稅收、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有能力、有作為的優秀人才投身到農村建設中來,并為他們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服務工作。
2.4多渠道引進資金
2.4.1用好政府兜底保障費用。依法依規合理使用上級財政撥付的村級運轉經費,對政府撥款、財政扶持和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合理規劃使用項目資金,重點投入到可持續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項目。
2.4.2吸納社會捐贈資金。社會捐贈是補充村級事業發展經費的重要來源。在重要節假日如中秋、春節等期間舉辦返鄉人員、鄉賢能人座談會,鼓勵集體或個人積極為村募集資金。出臺捐贈管理辦法、成立捐贈監督小組,合理、規范、公開、透明地使用社會捐贈資金,提高社會捐助資金的使用效益。
2.4.3積極爭取產業項目扶持資金。積極申報有助于村級產業發展項目,爭取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扶持,豐富村級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資金來源。
4小結
經濟薄弱村的集體產業發展將對農村基層的穩定起到關鍵性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二十字方針中,把產業興旺放在首位,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也是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種社會力量應積極采取政策扶持、稅收優惠,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等措施合力推動村集體產業項目的落實,并要以積極培育造血功能為主,盡快實現經濟薄弱村的成功轉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遠大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霰菲.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若干思考一以福建省福安市為例[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2019 (4):78-82.
[2]陳亮.優化發展路徑促進鄉村產業振興[N].貴州日報.2019-12-18( 015).
[3]松生滿,馬福成,韓志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支撐是關鍵[J],青海農技推廣.2019 (2):41-42.
[基金項目]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課題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經濟薄弱村產業發展規劃設計與實踐的研究”( JYYJ201901)。
[作者簡介]魏寧(1978-),男,江蘇邳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產業發展、獸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