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艷
[摘 要] 刺五加適應性強,為遼西南部地區鄉土樹種,具有重要的生態應用價值。種子繁育具有操作簡便、成本較低等優點,通過催芽處理可提高種子發芽率,掌握選地、整地、播種及田間管理等關鍵技術,可在遼西地區進行刺五加有性繁育批量生產。刺五加生態應用廣泛,主要應用于發展經濟林、荒山荒坡綠化、園林綠化等。
[關鍵詞] 刺五加;有性繁育;生態利用;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59.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5-52-2
1 自然氣候概況
遼西地區包括遼寧省朝陽、錦州、阜新等地市,地域廣袤,自然氣候多樣。當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左右,雨季7—9月總降雨量超過全年的50%,年蒸發量高于自然降水量的4倍,年平均氣溫7.0~9.1 ℃,無霜期140 d。冬季漫長干冷,夏季炎熱多雨,自然氣候干旱是影響當地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
2 刺五加生物學特性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名五加、五加皮、刺拐棒等,是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屬(Acanthopanax)落葉灌木,一般高1~3 m,灌分枝較多,葉柄生細刺,小葉片紙質,果實球形,黑色,直徑7~8 mm,花期6—7月,果期8—10月。刺五加的莖、葉、果、根和皮均可入藥,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蔭蔽、萌發力強,屬遼西南部地區鄉土樹種,具有重要的生態應用價值。
3 刺五加有性繁育技術
3.1 種子采收與催芽處理
9月中旬以后,當刺五加果實由黃褐色變黑、變軟時采收,采收后除去雜質和秕種,放入冷水中浸泡一兩天,搓去果皮、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剩余沉底的飽滿種子晾干;當年12月上旬,土壤封凍前在室外挖出貯藏坑,12月下旬室外溫度最低,將刺五加種子用40~50 ℃溫水浸泡2 d,使種皮透水、種仁濕潤,拌種子體積3倍左右濕沙,埋入坑內,坑底和周邊放一層塑料薄膜,便于清理種子,表面覆土10 cm左右。播種前三四天取出,平堆在向陽處,覆蓋塑料薄膜,過干時噴水保持濕潤,每天翻動透氣3~5次,有1/3的種子裂口發芽時即可播種。
3.2 選地、施肥與整地
選取具備灌溉條件的平整土地,以土層深厚、交通便利、生產作業勞力充足方便的地塊為宜,667 m2均勻撒施腐熟的農家肥2 500 kg。3月下旬旋耕整地,深度控制在3 cm,旋耕不僅可以疏松土壤、將肥料翻入土層,而且可以減小大部分草荒,提高育苗效益。
3.3 播種和覆膜
播種時間在4月下旬,過早地溫低,種子不易萌發。為提高出苗率,播種前3 d澆一次透水。為便于開展除草、澆水等一系列工作,選擇大壟雙行播種,雙行行距20 cm,兩個大壟雙行間的作業空地50 cm,開溝深度1 cm,一般667 m2播種量6 kg左右。均勻撒入種子,覆細土1 cm,輕輕鎮壓后隨時覆蓋塑料薄膜,保證土壤濕潤、提高地溫,促進種子萌發,提高苗木質量。播后10 d即可陸續出苗,及時將萌發苗木處的薄膜劃開,使苗木可以向外生長,避免苗木燙傷。苗高5 cm左右時,結合除草間苗定植,保留苗木株距8~10 cm。
3.4 后期田間管理
播種后到7月中旬,進行兩三次中耕除草,特別是7月進入雨季后,雜草生長速度最快,及早將草除小除了。同時,中耕松土時注意保護木根系,不要傷根;6月以后,灌水前追施復合肥或尿素一次,667 m2施肥量25 kg,將肥料撒在雙壟之間根部地表即可。7月中旬以后的一個半月,進入遼西最熱的酷暑天氣,注意防止持續高溫干燥灼傷幼苗,可以適時灌溉或噴水,使地表溫濕度適應幼苗生長。10月下旬澆上凍水,翌年早春3月下旬灌溉返青水,冬季嚴防人畜踐踏損害苗木。
3.5 育苗效果
苗木生長1 a后,苗高可達15 cm,667 m2出苗量可達1.2萬株,可移植發展經濟林或進行園林苗木培育等。
4 刺五加生態應用
4.1 發展經濟林
刺五加生長適應性強,干徑、皮、果實、樹葉等多部分均可入藥,能發揮多種保健作用,產生獨特的生物學價值。在遼西地區特別是遼西南部,刺五加是荒山或坡耕地理想的經濟林樹種,栽植一年生刺五加幼苗,初植密度為3 000株/hm2,栽植后加強水肥管理,隨時剪除干枯枝、畸形枝、衰老枝等,保持樹體健壯,翌年春季即可采摘部分葉芽。要確保采摘強度合理,“采一留一”,保證樹木正常生長。嫩芽采摘過早,產量太低;嫩芽采摘過晚,葉芽生長老化。采摘后注意保存,嚴防失水變質等,采摘可延續50 d,產生經濟效益時間較長。發展刺五加經濟林,一次投入,多年產出,不僅使坡耕地產生正常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正常經濟收入超過玉米大田2倍以上,可發展為遼西南部山區的高效經濟林產業。
4.2 荒山荒坡綠化
刺五加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遼西南部的天然林林下各種立地類型均有自然生長分布,但以土層深厚、陰坡或半陰坡的壤質土生長最佳。經實踐,使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可達到投入最小、生態效益最佳的效果。具體操作為選擇土層中等以上、坡向陰坡或半陰坡的疏林及宜林地,進行穴狀整地,栽植密度為1 500~3 000穴/hm2,盡量保留原有天然的喬灌木。春季植苗造林,澆足水,覆蓋塑料薄膜,結合自然降雨,每年5—6月補水2次,9月至10月中旬補水1次,連續補水兩三年,可保證刺五加植苗保存率在80%以上,達到荒山綠化目的。
4.3 適宜地塊栽植,豐富生物多樣性
遼西自然環境先天不足,陰坡的喬灌木自然生長分布品種簡單,種群數量少。可應用刺五加生態學特性,在適宜的地塊引進栽植刺五加幼樹后,幾年內可形成茂密的灌叢,改善原有林分結構組成,改善小范圍的林分生態環境,促進植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刺五加種群數量的增加,還能為一些食草動物、肉食性動物等的生長棲息創造條件。
4.4 園林應用
刺五加易養護經營,枝干、葉、花、果等具有形態的獨特性,根莖葉等多處可作為中藥,園林栽植更受大眾歡迎。其可作為喬木樹種搭配栽植,也可以在花境、花叢中片植或零星生長,均能獲得獨特的園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