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摘 要] 黃櫨在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夏可賞紫煙,秋可賞紅葉,觀賞價值極高。目前,黃櫨受病蟲害危害嚴重,嚴重影響了黃櫨的景觀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黃櫨的白粉病、枯萎病、蚜蟲、綴葉叢螟的發病規律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黃櫨;病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5-76-2
黃櫨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在園林綠化及造林綠化中應用廣泛,在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生態廊道等種植較多,既可孤植進行點綴,也可與其他觀賞樹木搭配種植,還可進行大面積群植黃櫨林,可營造出良好的秋季景觀效果[1]。在秋季,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黃櫨的葉色會慢慢變化,晝夜溫差在10 ℃以上時,其葉色逐漸變黃,再變為橙色,最后變為紅色,尤其是霜打后,葉色變得鮮紅奪目,景觀效果極好。黃櫨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強,喜光,在較潮濕的環境下、弱堿性土壤環境中均能生長。病蟲害不僅會影響黃櫨樹木的正常生長,還會影響葉片的景觀效果,因此,掌握黃櫨常見病蟲害的發病規律,采取各種措施對黃櫨病蟲害進行防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白粉病
1.1 發病規律
被白粉病危害過后的黃櫨,其葉片上會有白色粉末,進而影響黃櫨葉片光合作用,致使黃櫨樹勢變弱。秋季黃櫨葉片開始變色時,被白色粉末覆蓋的黃櫨葉片由于光合作用變弱仍表現為暗綠色,變色程度較弱,表現為灰黃色或者灰白色,且葉片易提前掉落。黃櫨受白粉病危害嚴重時,如不及時進行防治,則會致使葉片出現發黃、發黑的現象,甚至干枯脫落。發病早期,黃櫨葉片表面有針頭狀白色小點,隨后逐漸擴大為白色圓形病斑,呈放射狀。白粉病發病初期如果不能及時防治,白色病斑即會往外蔓延,并逐漸連接成片,最終致使黃櫨整個葉片布滿白粉。
一般情況下,黃櫨白粉病的發病病原菌在病株的落葉和病枝上進行越冬,在來年5—6月開始對黃櫨進行侵染,6月底至7月初樹木開始發病,8—9月樹木進入發病高峰期。白粉病多從樹木下部分蘗枝上葉片開始侵染,然后逐漸往上進行蔓延。8月底至9月初,黃櫨葉片的白粉中有一些小顆粒狀物質,初期這些物質為黃色,然后顏色慢慢加深,最后表現為黑褐色,這些物質中含有大量能傳播以及浸染的孢子。黃櫨白粉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雨水,因此,如果5—6月降雨較早或7—8月降雨量較多,則黃櫨白粉病感染概率會大大增加,且發病嚴重。此外,如果黃櫨下部分蘗枝條較多,則感染白粉病的概率也會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黃櫨白粉病的發生還與樹木間的通風性以及透光性聯系緊密,在栽植密度較大或者通風性較差的區域,黃櫨感染白粉病的概率較大,特別是大面積栽植黃櫨片林綠地時,黃櫨白粉病的發生會更加嚴重。
1.2 防治措施
一是及時清除樹木的枯枝落葉。由于白粉病病原菌大多是在黃櫨病株的病葉以及病枝上進行越冬,因此,秋季黃櫨落葉后要及時對樹木病枝進行修剪,并將修剪后的病枝落葉收集,在遠離綠地或綠地里某區域進行集中處理,提前消除越冬病源。二是及時進行清園。在秋季黃櫨落葉后或早春開始萌芽前,可使用石硫合劑、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等對黃櫨枝干進行噴殺,在早春和秋季做好全面殺菌,提前進行預防,從而減少病害發生。三是加強樹木修剪、日常疏枝,清除下部分蘗枝。在日常養護管理過程中,要定期對黃櫨進行修剪,控制枝條密度,去除內堂枝條、重疊枝條,增加枝條的通風透光性,以減少白粉病的發生。調查發現,黃櫨根部分蘗能力極強,會萌發出一些分蘗枝,白粉病易侵染這些分蘗枝條,因此,要及時將分蘗枝條清除干凈。四是提前預防。每年的5—6月是黃櫨白粉病感染早期,因此,要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對黃櫨噴施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錳鋅等常見的殺菌劑提前預防,且各種殺菌劑要輪流噴施。五是噴施農藥。對于受到白粉病危害的黃櫨樹木,在發病初期應噴施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或者多菌靈等常規殺菌劑,同時在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進行防治。噴施殺菌劑時,應每隔15 d噴施1次,不同殺菌劑應交替連續噴施3次。對于白粉病危害嚴重的黃櫨樹木,要先將受害嚴重的葉片摘除,再噴藥防治。
2 枯萎病
2.1 發病規律
枯萎病是一種能侵染植物維管束的病害,既可從樹木根部進行侵入,也可從樹木傷口進行侵入。枯萎病發生輕微時會影響景觀效果,嚴重時會導致黃櫨植株提早落葉,甚至死亡[2]。降雨量較多時枯萎病發病率較高,發病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及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此外,黃櫨栽植過深或周邊土壤堿性較強時,枯萎病發生情況較嚴重。枯萎病發病初期,植株下部葉片邊緣開始變黃,慢慢發展到葉片全部變黃,并出現焦枯狀,最終慢慢脫落。黃櫨枯萎病嚴重時,其花序會出現萎蔫、干縮的情況,且花梗皮下出現褐色病線,種皮開始變黑。
2.2 防治措施
黃櫨枯萎病的防治以生物防治以及合理的栽培管理技術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進行防治。一是伐除病害比較嚴重的黃櫨植株,清除病枝、病葉,提前消除越冬病源,同時使用石硫合劑、代森錳鋅、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殺菌農藥對黃櫨枝干進行噴殺。二是選育抗枯萎病的黃櫨植株,通過培育抗枯萎病的品種來防治黃櫨枯萎病,從育種層面上根治黃櫨枯萎病。三是嚴格按照黃櫨的栽植養護管理技術要求,合理進行灌溉,可在挖好的種植穴內施加一些生物類菌劑,從生物防治角度對黃櫨枯萎病進行預防,以有效減輕病害對樹木的危害。
3 蚜蟲
3.1 發病規律
蚜蟲是園林植物中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也是危害黃櫨的主要害蟲之一。蚜蟲以其刺吸式口器對黃櫨植株的莖、葉進行取食,破壞植株的幼嫩部位,使葉片出現皺縮或卷曲。蚜蟲為害樹木時會排出大量的水分以及蜜露,若其滴落在植株下面的葉片,則會引起葉片出現霉菌病,嚴重時會導致樹木生長發育變緩,引起樹木枯萎。
3.2 防治措施
一是人工進行防治,早春季節要及時刮除受害樹皮,修剪受害枝條,及時消滅越冬蟲卵;二是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可在林間或者綠地內懸掛黃色的誘蟲板對其進行誘殺;三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可在夏季蟲害危害期,通過釋放蚜蟲天敵對其進行防治,例如,七星瓢蟲、草蛉等;四是采取化學防治措施,例如,利用3%啶蟲脒乳油1 000~1 2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者3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進行防治。
4 綴葉叢螟
4.1 發病規律
綴葉叢螟6月開始化蛹,6月底形成成蟲,7月上旬出現產卵盛期。綴葉叢螟成蟲為黃褐色,前翅表現為栗褐色,后翅表現為灰褐色。綴葉叢螟屬于食葉類害蟲,作為危害黃櫨的主要害蟲之一,其主要靠取食黃櫨樹冠外側的枝葉為生,被危害的葉片表現出缺刻以及焦黃,嚴重時葉片會被全部吃掉,只留葉脈。綴葉叢螟對幼齡樹木和樹勢較弱的樹木危害較大,其會影響黃櫨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黃櫨苗木成活率,影響秋季紅葉景觀效果。
4.2 防治措施
一是人工進行防治。早春時,要及時清理樹下隱藏的蟲繭,從而減少越冬幼蟲數量。幼蟲危害樹木的關鍵時通過將綴巢剪除,進一步減少蟲源數量。二是進行物理防治。在綴葉叢螟成蟲羽化時,可在綠地或者苗圃內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三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在綴葉叢螟卵孵化的開始期至低齡幼蟲出現高峰期,可利用蘇云金桿菌或者短穩桿菌等進行生物防治,也可利用綴葉叢螟的天敵進行防治,綴葉叢螟卵期的天敵有瓢蟲、螞蟻、螳螂等。其中,綴葉叢螟幼蟲寄生性天敵包括繭蜂等,綴葉叢螟的捕食性天敵包括喜鵲、黃鸝、畫眉、麻雀等鳥類。四是采取化學防治措施。在幼蟲危害的主要時期進行施藥防治,可使用25%滅幼脲乳油1 000~1 500陪夜、20%除蟲脲水劑800~1 000或者45%高效氯氰聚酯水乳劑1 000~1 200進行防治。
5 結語
合理有效地減輕病蟲害對黃櫨植株的危害,是提升黃櫨紅葉景觀觀賞效果的關鍵因素。提前預防噴施藥物以及修剪、管護等是預防、防治黃櫨病蟲害的主要措施。要想使黃櫨植株健壯生長,需從各個方面提高、改善植株自身抗性,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從而有效減少黃櫨植株病蟲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麗靜,王盼盼,宋春霖.紫葉黃櫨白粉病病原菌鑒定[J].山東農業科學,2019(4):136-138.
[2]王庚申.黃櫨白粉病的致因與防治技術初報[J].河南林業科技,2007(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