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
【摘要】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農業發展目標,是決定脫貧攻堅質量與小康社會成色的重要因素,是提升5.6億農村人口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全面認識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面臨的生態環境破壞、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村基礎施設保障弱等不利因素,探索通過推進農村循環經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以及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農村發展機制等途徑推進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于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步實現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 農村循環經濟? 高質量發展? “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13.015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三農”工作的成效,是決定脫貧攻堅質量與小康社會成色的重要因素,是提升5.6億農村人口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農村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主動迎接和積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21世紀以來,中央連續十七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聚焦和強調“三農”問題,關注和指導農村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2020年,中央更是在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任務目標。穩定糧食生產,強化農產品的穩產保供;突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創新富民強村產業是今后一個時期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對于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步實現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耕地面積很少,僅僅占有世界約7%的耕地卻養活了十三億人口,可以說這是一項奇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實現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們就要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合理配置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現農村與城市間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建設的水平,其核心內容就是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妥善解決區域性的生產資料與資源配置問題,農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第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現階段,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資源枯竭的情況,同時由于畜禽養殖排污處置不當,加之我國農村地區的排污與環境承載能力比較低下,大量的畜禽糞污和黑臭水體正在污染我們的環境和土壤,土壤的重金屬成分超標。因此,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還要包括推廣保護黑土地,保護生態環境,推進侵蝕溝治理,啟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第三,科學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問題。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教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等各個層面,從農民需求的角度出發,實現統籌推進、整體提升。第四,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應和糧食安全。在糧食播種面積、土地承包政策、糧食收儲價格等方面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國家調節的一致性,形成科學完善的農業補貼政策,構建起系統全面的農業生產保險保障體系。第五,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結合各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建立區域集聚、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現代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
阻礙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令人矚目。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邁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村經濟問題凸顯。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資源、環境、氣候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發展是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業的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與水污染等問題比較嚴重。近些年來,我國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比較嚴重,可利用土地資源也在不斷減少,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土地征用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另外,由于化肥和農藥的濫用導致農田和地下水的污染越來越重,特別是一些農村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水排放以及對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廢物的處理嚴重破壞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當前,我國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這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我國農業生產的實質是農民以農村土地資源為主要的開發利用項目,只有土地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使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近些年來,我國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技的研發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農業技術轉化為科技成果的能力依然薄弱,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還有待于提高,運用科學技術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還比較緩慢,現代農業生產的大格局還沒有形成。另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品種不斷增加、農產品產量不斷增長,農產品的數量基本上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較低,很難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精細化、優質化的需求。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國外的一些優質農產品大量進入我國,相比之下我國農產品的品質、種類等方面與國外農產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外優質農產品不斷涌入我國市場,導致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下跌、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民收益下降、生產積極性不高等現象嚴重。
農民市場經濟意識比較淡薄,勞動力素質不高。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束縛,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民小農意識嚴重,農業信息匱乏,絕大多數農民市場經濟意識比較淡薄,不能很好地捕捉市場信息,農民缺乏互聯網意識,不能通過互聯網平臺來實現市場供求信息的共享,不能很好地抓住市場機遇。我國農民普遍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這種意識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雖然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農村勞動力的農業技能欠缺、教育程度不高的現象不容忽視。當前,我國農民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及勞動力素質不高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財政資金投入有限,農村服務與保障體系不健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各地政府不斷出臺農業扶持政策,不斷加大農業資金的扶持力度,但還是遠遠適應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需要。由于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政策落實不到位等,致使農民受益較小,生產積極性與熱情不高,無法有效滿足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現階段,農村社會服務及保障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還不健全,農村地區的社會服務及保障體系的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合理是長期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桎梏。由于受到“重工輕農”的思想影響,部分地區對農業投入的嚴重不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個別地區和部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第三產業上,忽略了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這一根本,使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滯后,結構轉化不盡合理,城鄉二元結構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一些農產品的價格低下也打擊了農民依靠農業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農民收入整體偏低。可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不能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當前,單一的種植業或養殖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不但傳統,而且十分守舊,導致了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經濟效益不高。
加快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現階段,我們要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村教育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農村發展機制等途徑來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不可否認,我國某些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嚴重破壞,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在不斷減少,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比較嚴重,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土地征用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勢在必行。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循環經濟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種低排放與低投入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循環經濟模式可以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發展循環經濟能夠節省自然資源,提高農村地區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當前,我們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號召和鼓勵綠色消費,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形成“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體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尊重自然規律,發展綠色科技,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農民創業的熱土;第二,加強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對農村地區定期定點地進行法治教育;第三,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環境監督與保護機制,相關部門與村干部要加強彼此的監督,確保環境保護法的順利實施。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自然環境,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是獲得長期經濟效益的前提條件。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創新能力差、創新成果的應用及推廣水平較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業科技的研發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因地制宜的扶持傳統優勢農業,利用農業的優勢來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現代農業;第二,不斷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率與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保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要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提高農業成果的轉化率。
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休閑農業旅游是依靠農村的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生態環境集合在一起,使來到農村旅游的消費者能夠體驗到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休閑農業旅游提升鄉村旅游的內涵,促進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文化交流互動,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可以通過以下幾點:第一,農村休閑旅游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扶持與政策支持,因此,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來鼓勵和號召企業及農民參與到休閑農業旅游的建設中來;第二,農村地區要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及特點,對現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并逐步形成現代農村休閑旅游度假模式;第三,當地政府在滿足旅游者娛樂、休閑與度假的同時,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旅游來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為農民搭建就業與創業的平臺,進而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的經濟建設。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人的素質是加快農業發展的根本,人口素質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至關重要。當前,我們國家的農村勞動力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其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低,這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要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開辦各種類型與形式的知識培訓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參加農業專業技術教育和農民培訓,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來指導農民生產,使農民掌握最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我國相關部門可以為農民的就業技能開展免費的培訓,特別是蔬菜與水果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農業技術的培訓,通過開展技能培訓來不斷開闊農民的視野,使農民獲得“一技之長”,進而提高自身的收入。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農村發展機制。實際上,只有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減少農民的后顧之憂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農業的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三個方面。實際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及社會的穩定。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地方政府要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來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師博,2020,《數字經濟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西安財經學院學報》,第2期。
高耿子,2020,《從二元分割到城鄉融合發展新思路——中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現代經濟探討》,第1期。
任保平、李佩,2020,《以新經濟驅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藍樂琴、黃讓,2019,《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與實現路徑》,《科學管理研究》,第6期。
韓連貴、王巖、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張小康、趙建生、董齊、韓鐵峰、李九輝、陳貴鋒、孫鵬,2018,《新時期農業綜合開發治理的目標、方略與可行性研究》,《經濟研究參考》,第40期。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