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超
摘要:美術教師要善于探索多條教學路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積極參與中得到各項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可行路徑有:提煉核心素材,拓展文本內容,組織角色體驗,強化即時評價。
關鍵詞:美術教學 核心素材 文本內容 角色體驗 即時評價
美術教學擔負著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發展學生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等重任。美術教師要善于探索多種教學路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積極參與中得到各項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提煉核心素材
如果只是就教材教教材,教學難以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立足教材內容,針對教學目標提煉核心素材,通過可見、可觸的具體形象,以靜止、凝練的畫面和藝術造型凸顯素材特質,組織學生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認知。
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美麗的絲巾》一課意在讓學生從“藝術與生活”的角度,欣賞各種美麗的絲巾,并能動手制作“絲巾”,用“絲巾”裝扮自己,裝飾物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后,我對與絲巾材質相關的內容做了提煉。我特地挑選了幾條不同地域、不同材質或工藝的絲巾,如烏鎮藍印花布絲巾、貴州蠟染絲巾、云南大理扎染絲巾、宣紙染制絲巾,掛到教室黑板上。我還特意安排一位學生身著藍印花布衣服,手提藍印花布做的袋子,向大家展示這些絲巾。學生展示的時候,我同時對幾款絲巾做介紹。這種新穎的方式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他們有的當場詢問可以從哪里買到這些絲巾,有的跑到黑板前仔細觀看絲巾的樣式,有的迫不及待地提出要自己制作絲巾。此時,我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課前準備的絲巾資料,讓他們對照實物欣賞了解。感受著絲巾之美,了解著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絲巾文化,學生參與制作絲巾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于是,我順勢出示本節課“絲巾”制作的材料——染紙,介紹了染紙的特點和點染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參與。學生學得非常投入,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利用基本的單色染紙、彩色染紙等,借助各種折法,先后制作出了不同形狀、不同長度、不同顏色的“絲巾”。有創意的學生,還嘗試佩戴“絲巾”,學習裝飾。
從教材內容中提取核心素材,并圍繞這些素材做文章,能使學生有目的地學、有重點地學并且學得有興趣。長久訓練,他們的美術認知能力就會逐步提升。
二、拓展文本內容
對有些學生難以感知的內容,美術教師可以適當地拓展教材文本內容,以聲、像、字、畫等形式動態展現內容,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讓學生在自主感悟、親身體驗中拓展知識面,加強審美感知。
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泥浮雕》一課,我把“欣賞浮雕作品”單獨列出來,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此環節,我重點選取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虎門銷煙》局部和《昭陵六駿》(之一)兩幅作品。為了深入挖掘兩幅作品的內蘊,我查詢了大量圖片和視頻資料,精心篩選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著課件,學生的神情開始嚴肅起來。看到鴉片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中華民族面臨著滅亡的危險時,學生義憤填膺;聆聽了虎門銷煙的故事,學生為禁煙英雄林則徐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發出了由衷的贊嘆;了解了從虎門銷煙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年屈辱史和抗爭史,學生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及碑座浮雕的認知又增添了一絲震撼和敬仰;得知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于1914年被古董商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時,學生對見利忘義的奸商嗤之以鼻……循著浮雕作品,學生了解了這些浮雕作品背后蘊含著的豐厚文化。此時,我又讓他們將浮雕作品與繪畫作品、雕塑作品進行對比,他們就發現浮雕結合了繪畫與雕塑的共同點,同時融人了傳統的泥塑造型方法,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有了這樣的文化背景的鋪墊,在制作浮雕作品環節,學生都躍躍欲試。他們帶著自己對浮雕作品的理解,在揉泥、拍泥板、割邊、畫形象、粘貼等步驟的探索中,動手創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在此過程中,他們的感知能力得以深化,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組織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是一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深受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美術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靈活創設情境,以故事、游戲、參觀、訪問、旅游等形式,多樣化呈現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角色體驗,增強他們的感受力與想象力,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
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珍愛國寶——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特色,喚起學生對祖國珍貴文物的重視與愛護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但是畢竟年代久遠,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這一國寶在西安,課堂難以開展實地欣賞活動。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我和學生一起,借助文獻和網絡,搜集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搜集資料過程中,我被這一國寶的文化價值深深震撼。我決定設計“小導游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活動,讓學生化身為小導游,向大家介紹兵馬俑文化。課上,我先請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兵馬俑資料,然后又出示了我自己搜集到學生卻沒提到的資料。閱讀欣賞的過程中,他們跟我一樣,被兵馬俑的造型、氣勢以及藝術特色、歷史文化價值所震撼。于是,當我建議學生演小導游的角色,帶領全班去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時,他們熱情高漲,舉手踴躍。幾個“導游”借助多媒體設備,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說,讓“游客”們似乎跨越了千里,來到古城西安,近距離地接觸秦始皇陵,走近了兵馬俑。靜靜聆聽、細細品賞,感受著兵馬俑的莊嚴肅穆、工藝精湛、千姿百態,學生驚嘆于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瑰寶的無窮魅力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工匠技藝,紛紛發表感言,其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
四、強化即時評價
美術教學除了關注學生對美術知識、美術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對學生美術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的培養。強化即時評價,利用其內在的鑒定、導向、激勵、診斷、調節、監督等功能,讓學生在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中生成正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千姿百態的帽子》一課,當學生通過剪、折、貼制作出各種不同造型的帽子后,我設計了欣賞環節,讓學生對千姿百態的帽子做評價。評價前,我先播放了一段自制的微視頻,呈現來自家鄉所在的旅游度假區中游客的造型各異、色彩絢麗的帽子。視頻中,我選擇不同造型的帽子,給予特寫。當學生從熟悉的旅游景區中捕捉到千姿百態的帽子時,心情振奮不已。此時,我建議他們將這些帽子納入自己的評價范圍,結合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范圍拓寬了,學生的評價語言就豐富了。他們從帽子的形狀、作用、制作方法等層面,給出了不同角度的評價:“帽子的形狀應該是多樣的,比如,可以是圓柱形、圓錐形、圓形,還可以是正方形、梯形等,我們制作的帽子形狀大多都是圓形、圓錐形。看來制作時的眼界應該更寬廣。”“視頻為我們展示了帽子的多種款式,如太陽帽、草帽、毛線帽等,我們今天制作的帽子款式還是有些單調了。”“其實認真觀察生活就會發現,不同的職業都會有不同款式的帽子,如我們常見的廚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安全帽、律師帽、圣誕帽等。”“制作帽子也是要講求方法的,C同學做的梯形帽子很別致,可以給我們傳授一些方法。”“做的帽子不能戴是沒用的。今天除了A同學做的帽子能戴外,其他同學的帽子都只能供觀賞。以后再做,我們就要考慮這一點。”……這些評價,讓美術課堂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味,不僅讓學生對帽子的認知更為深入,還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此外,我也會在課堂上讓學生邊創作邊評價。如學生進行繪畫或制作手工作品時,我會讓他們在有疑問、有靈感時進行相互評價,激活思維。評價形式,可以是學生就自己的繪畫或手工作品談想法、談創意,其他學生評價;可以是學生走上講臺傳授作品創作或制作的方法,其他學生現場評價,或是提出改進建議;也可以是就現成的學生作品或大師作品,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評價。學生評價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對于能做出合理評價的學生,我會及時給予肯定;對于不知該如何評價或評價隨意、不完整、磕絆的學生,我會及時進行引導;對于不敢評價的學生,我會適時鼓勵,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在多種形式的評價中,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諸項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
美術教師要用心探索多樣的教學路徑,以“有形”的教育方式,讓“無聲”之美育于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他們達成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