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守偉
摘要:師生相隔“云”端的線上教學中,學生自控力不足的弊端紛紛顯現。以“自控力培養”為主題的線上班會課,設計了明確“自控力”的概念、檢索自控力不足行為、暢談自控力的影響和尋找提高自控力的方法等環節,幫助學生認識到自控力不足的影響,主動提高自控力。
關鍵詞:自控力 班會課 停課不停學 線上教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節奏。在“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下,師生相隔“云”端,嘗試開展線上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自控力,保證學習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我開設了一節以“自控力培養”為主題的線上班會課。
一、課堂回放
【環節1】話題導入師這堂課,我們從兩段話談起。第一段是:“別哭,媽媽去外面打‘怪獸,晚點就回來。”第二段是:“老師線上上課時,抽了8個人打開電腦攝像頭,不幸的是抽到了我。當時,我坐在被窩里,頭發亂蓬蓬的,臉也沒洗,只穿著棉衣秋褲。我趕緊從床上爬起來打開攝像頭。”第一段話是重慶市第六人民醫院護士長劉潔去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給孩子的臨別安慰。她說的“怪獸”,指的是新冠病毒。第二段話則是一位同學在“停課不停學”期間的網絡留言。在這位同學的行為中,我們也能發現一個“怪獸”,那就是“缺少自控力”。在“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你們能打敗這個怪獸,取得成長旅程中一次寶貴的勝利嗎?從“戰疫”這一時事話題導入,契合了線上教學的大背景,也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打怪獸”本是一個游戲話題,巧妙地將其與本課主題關聯,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環節2】明確“自控力”的概念師什么是“自控力”?最近,老師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話,與大家分享:“你可以看手機看一夜,只要你能夠按時上交作業;你可以有自己的夜生活,只要明天你還能精神抖擻地聽課學習。不自控到底有沒有錯?取決于你可不可以為你的不自控負責。歸根到底,無自控力的人無權談人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所謂自控力,就是能夠完全自覺地、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
本環節,我先用微博上流行的話來詮釋自控力,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興趣。繼而闡釋概念,讓學生對自控力有明確的認識。
【環節3】檢索自控力不足行為師你的自控力如何?下面,我們一起討論這個話題。請同學們先填寫《自控力不足行為自我檢索表》。
學生在線填寫后提交。我隨機抽取幾份學生提交的表格展示,發現學生存在較多問題:(1)缺乏時間觀念;(2)在家亂發脾氣;(3)欠缺消費觀念,亂網購東西;(4)飲食不規律;(5)作息混亂;(6)上課搗蛋,瘋狂給老師點贊;(7)邊聽課邊玩游戲;(8)上課時,私下QQ聊天;(9)網絡背書時作弊;(10)作業不寫或者寫得很不認真;(11)寫完作業就抱著手機不放……這些行為,有的屬于情緒上的失控;有的屬于行為上的失控;有的只是“停課不停學”期間的暫時性行為,稍加調整就好;有的已成“頑疾”,需要“醫治”了。通過檢索自控力不足行為,學生能夠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環節4】暢談自控力的影響師同學們,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抵制住誘惑。有的同學可能覺得這些問題很常見,沒有必要危言聳聽。下面,我們來看著名的“糖果實驗”。
(播放“糖果實驗”的視頻——美國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曾經在小朋友身上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給每個小朋友發了一塊糖,告訴他們自己待會要離開一段時間,希望小朋友們不要吃掉那塊糖。他許諾:“如果你們能將這塊糖留到我回來,我一定會再獎勵你們兩塊糖。”他說完就出去了,一群小朋友眼巴巴地看著那塊誘人的糖。等啊等,終于有一個小朋友忍不住悄悄吃了那塊糖。然后,又有一個小朋友吃了那塊糖……15分鐘后,米歇爾回來了,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獎勵最終沒有吃掉糖的小朋友每人兩塊糖。當然,實驗遠遠沒有結束。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那一群接受實驗的小朋友,許多年以后,他發現,當年能夠抵抗誘惑、延遲滿足的小朋友參加工作后,也極少在困境面前低頭,他們總是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師看完視頻,同學們如何看待自控力的影響?
學生紛紛從正、反兩方面表達自己的思考。如缺乏時間觀念、缺乏計劃性等自控力不足的行為,會導致作業無法按時完成;作息混亂這一自控力不足的行為會影響身體發育,直接影響身體健康;自控力不足還會影響成績,影響身體,進而影響自己的未來等。反之,擁有較強的自控力才能保證課堂學習質量高,課后作業效率高,考試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最終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本環節結合“糖果實驗”,讓學生思考自控力不足的危害和自控力的作用,進而讓學生明白,自控力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心智水平、人際關系和學業發展等無不具有重大影響。這也為后面尋找自控力的“控制閥”打下基礎。
【環節5】尋找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師同學們,通過“糖果實驗”,我們明白了自控力不足的危害和自控力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控制力呢?下面,請大家針對自己自控力不足的行為,線上填寫《提高自控力方法表》。
學生填寫后,師生一起總結出以下方法:
1.不要讓借口有欺騙大腦的機會。例如,學生在學習時,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我先看3分鐘視頻或玩一把游戲就開始寫作業。”實際上,這就是在找借口。此時,要暗示自己:“我只要再學10分鐘就可以玩一會兒。”堅持10分鐘之后,可以繼續鼓勵自己:“如果我再學10分鐘,可以多玩一會兒。”這樣,學習的專注力會越來越持久。
2.制訂合適的計劃,不要貪多。有學生開始制訂計劃時信心滿滿,恨不得一天完成所有的任務。往往堅持三天后,就會松懈下來,訂好的計劃多半是虎頭蛇尾。所以,制訂的計劃要合適,不要貪多。
3.找個監督者。有些學生覺得假期時間漫長,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這時,可以找一個人來監督自己,幫助自己統籌規劃。這個監督者可以是長期關注的某個公眾號的“打卡”活動,也可以是老師或者同學,甚至是在網絡上認識的某個熱愛學習的小伙伴。
4.排除干擾,抵制誘惑。手機等電子產品是學習的主要干擾源。如何排除干擾,抵制誘惑?首先要制訂電子產品使用規則,明確使用的時間與場合。比如,在學習時關閉微信和QQ的新消息提醒,打開群的消息免打擾功能,取消朋友圈更新提醒等。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學生能否提高自控力的關鍵。不管是什么方法,最終的執行者是學生本人。因此,這些方法必須是學生自己認可的。得于心,曉其道,方能行至終。
【環節6】課堂小結
師找到提高自控力的方法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執行。養成好的習慣一般至少需要堅持21天。我們以21天為限,希望大家互相監督,看看自己能否獲得真正的進步。請大家自由設計“我的21天習慣養成計劃”貼紙,寫下自己想要養成的一個好習慣,同學們互相監督完成情況。
自控力的養成非一日之功。設計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在后期的自控力培養中有目標、有抓手,也為檢驗學生自控能力是否有提高確立標準。
二、課例反思
本次線上主題班會課,聚焦以下“三力”展開:
第一,“吸引力”。本節課從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疫情談起,并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怪獸”這一話題,讓學生有代入感;“糖果實驗”的視頻再次吸引學生主動去了解自控力的作用與自控力不足的危害。可以說,整節課疾徐結合,頗具吸引力。
第二,“互動力”。互動是教學藝術的體現。本節課雖是視頻錄播課,但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動腦筋思考,還要完成一定的動手任務,比如填表格、現場總結、設計貼紙等,實現了師生的互動,體現了線上教學的“互動力”。
第三,“行動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培養自控力最終需要學生行動起來。本課教學中,除了師生一起總結提高自控力的方法,還提出了自控力培養21天計劃,讓自控力培養具備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