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漢冰
【摘要】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與延伸,對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水平,增強初中生語文綜合素養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前,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存在學生文言文課外閱讀積累不足、教師課程標準意識淡薄以及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等問題?;谡Z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應合理選擇課外文言文閱讀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積極組織文言文課外閱讀活動,注重學生文言文課外閱讀評價,以進一步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閱讀水平。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7-041-02
一、文言文教學開展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分析
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現代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很多文言文教學內容,占據了整個教材文本的30%左右。但實際上,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仍處于困境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學生對文言文知識有點畏懼,二是學習時存在效率低下,難以理解的情況。其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效率低下的原因也包括很多,例如對文言文語言不夠熟悉、認為文言文實用性較低,在學習《左傳》《世說新語》以及《聊齋志異》等典型的文言文課文時更是存在較大的理解性困難,甚至學習文言白話文《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文章時,很多初中生也僅是依賴課本內容,忽略課外知識積累,因此要想達到良好的閱讀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往往只關注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這導致了文言文教學成為了單純的教授文言文句子和單詞,忽視了古典語法的教育。在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中,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注重學生語言運用和構建能力,語文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以及文學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從社會環境的角度來看,現代中學生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如此較大是差異性,這導致很多初中生無法有效地繼承優良的傳統文化遺產。根據以上原因,在中學階段,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應是訓練學生學習古典漢語課外閱讀,以便他們能夠積累古典漢語詞匯,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藝術修養及漢語意識,增加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熏陶,為學生將來學習文言文知識打下基礎。
二、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積累不足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內容非常典型,但同時由于數量較少,初中生所接觸到了文言文文章及內容總共不超過10個。同時,通過相關調查也可知,大部分初中生除了學習書本上的文言文知識及文章外,基本上很少有學生會主動、積極地開展課外文言文閱讀??偟膩碇v,幾乎所有初中生在學習了《論語十二章》之后,對《論語》背景、內涵、內容等知道的仍然是少之又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教師組織和拓展指導,甚至一些學校還忽視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的開展,認為只需要將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識學精通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初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和突破,在缺乏課外閱讀資料的基礎上,他們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嚴重“每個學期漢語經典學生不足,很難形成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素養,在語文綜合素養能力的提升上存在較大局限性。
(二)教師課程標準意識淡薄
課程標準是一個指南針,教師可以通過它實施教育。但是,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教學實踐仍在應試教育的道路上,甚至考試的形式和內容決定了教師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在許多老師的眼中,他們只是在看“考試大綱”,而不是課程標準,他們習慣于“通過考試確定教授”,并且將“考試大綱”中的測試點作為教師的重點,而忽略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方針。因此,在當前的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認識模糊,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的現狀。例如,課程標準是“朗誦古詩,閱讀簡單易懂的中國經典,通過注解和參考書來理解基礎知識。著重于積累,洞察力和理解力。他們用它來理解基礎知識,這意味著消除“古典漢語”中的單詞障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的基礎。教育的最終任務是著重于積累,理解和傳達更多信息,并學習如何使用它,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知識學習和鑒賞能力。但實際上,很多語文教師只需要讓學生學會翻譯、背誦文言文文章就可以了,并沒有重視起學生文言文鑒賞能力的培養,將文言文文學美感放到一邊,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久而久之,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就會變得枯燥、單一,缺乏創新性。
(三)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在實施文言文教育中,教師的創新意識以及他所使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直接決定了教育效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按照教材書中的內容來創新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與優化。但實際上,很多初中語文教師認為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基本上需要參考教科書,在處理文本上也是非常粗淺,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不夠重視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創新,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只側重于句子翻譯、重點單詞講解等,不重視文言文內在文學價值的深入挖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辦法欣賞文言文的美,因此在學習和積累文言文知識時就會缺乏主動和興趣,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單一枯燥。
三、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閱讀材料的合理選擇
在高中入學應試教育、新課程標準深入推(下轉第43頁)(上接第41頁)進的雙層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首要任務就是要豐富教學資料。不管是傳統的紙張來源,現代的在線電子文本,動手格式的教學補充材料還是閱讀論文的文本格式都可以成為教學輔助材料開展閱讀練習。例如,著名古典書籍《左傳》《世說新語》《夢溪筆談》《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被認為是適合中學生開展文言文課外閱讀的優秀文本。專業初中經典閱讀論文方面,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并應用《初中文言文擴展閱讀》(劉啟才,黃菊偉,黃家平主編)、《中學文言文助瀆》(浙江古籍出版社)、《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上海教育出版社,楊振中主編)等課外資料。這些資料經過試驗檢驗都被證明為優秀的課外閱讀文本,具備著故事性強、內容豐富以及閱讀性強的優勢,因此可以提供給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材料,以供他們選擇。
(二)有效組織文言文課外閱讀活動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可以采取文本解釋型、背誦、理解型四種模式來開展。例如經典的文言文文章可以采取背誦型閱讀模式,文言實詞的學習則可以采取解釋型,文言文旬式學習采用翻譯型,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則可以采用理解型模式來閱讀。以上四種方法可以相互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對提高學生文言文理解和閱讀能力非常有效。在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中,初中第一學期主要采用背誦型和理解型。第一學期主要側重于口譯類型,第二年側重于口譯/理解類型,它側重于以學生組織的形式進行基于班級的學習,并充分融合課外材料及課本知識。同時,積極開展集中式教學,重復加強重難點知識點的訓練,這有助于克服學生容易遺忘的難題。因此,在初中一年級時,學生可以嘗試每周或每兩周閱讀一次古典漢語。在第一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文言文的內容意思,第二階段通過教材書掌握文言文內涵,第三階段教師可以使用翻譯的模式對學生開展閱讀測試。到了初二,教師可以采取集中開展閱讀訓練的方法,主要配合兩個單元的課內文言文教學來開展集中閱讀訓練,以此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三)課外閱讀教學效果的評價
首先,開展文言文閱讀的直接目的是幫助學生擺脫對文言文的不熟悉,并提高他們對古典漢語閱讀的興趣,因此,應預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以確保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這是與現代閱讀最大的不同。其次,文言文課外閱讀的開展是基于“有用性”的。從初中學習角度來看,學生是否可以不用輔助外界提示和相關材料工具就能理解文言文文章,是衡量他是否具備較高閱讀能力的標準?;谶@一特點,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摒棄掉傳統繁瑣詞匯測試 評價方法,而是通過設計內涵較深的問題題目,要求學生口頭翻譯,改變評價和測試模式,以此增強閱讀評價效果。
【參考文獻】
[1]錢呂明.文言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學語文教學,2002.7.
[2]杭戴丹.文言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策略分析[J].語數外學習,2013-01
[3]和雨瀟.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