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峰
(上海市嘉定區蘇民學校,上海 2018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此處的“有效”與“高效課堂”的“高效”含義基本一致,均以教師這一“組織者”“引導者”“執行者”為出發點,強調減少教育投入,提高教學產出,從而實現“教與學”最大限度的平衡。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客體地位發生了本質變化,即學生處在“主體地位”,教師處于“引導地位”。這一變化剝奪了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的“絕對權利”,固有的高效課堂構建范式亟須更新。事實上,長期以來,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存在認知偏差,一味地強調教師教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而學生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卻被忽略了,這不符合“高效課堂”的要求,反而產生了“教師越來越累,學生越來越煩”的惡性循環[1]。結合《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內涵應定義為:以“高效性”為目標依據,以“探究性”為充分條件,以“快樂性”為必要條件。探究性特征是“生本理念”的重要表現,即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2]。快樂性特征是“樂學教育”的重要特色,即學生從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體驗到樂趣,進一步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因此,構建高效性、探究性和快樂性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新型高效課堂的應有之義。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基礎是“數學知識”。簡單來說,學生的數學知識越豐富、越系統、越全面,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學的知識點就越少,就越能集中精力教學重點、難點和要點,并兼顧學生探究性、快樂性學習的需要[3]。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選擇一個具體方向,采用見微知著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幫助學生拓寬數學視野。其中,較為有效的教學手段是引領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源起。這一過程中存在大量“未解之謎”,可以滿足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需要。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趣事融入其中,以滿足學生快樂性學習的需求。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實數”一課中,由于前期內容中通過“平方根”“立方根”介紹了有理數的特征,教材利用排他法將實數定義為“有理數和無理數集合”,這種定義方式并無不妥,但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無法利用“逆向思維”反推無理數的特征,教師有必要專門教學“無理數”的正向推演過程。基于見微知著的教學內容組織模式,教師可以π 這一特殊無理數為出發點,讓學生了解一般性無理數的特征。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采用的“割圓術”,讓學生感受π 的推導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在互聯網上下載“割圓術”的演示視頻,然后只需要不斷改變圓內“邊數”,程序就會自動輸出π 的推算值,最終學生會發現“有限數字”和“循環數字”是無法表達π 的準確值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小數”的初步認識。第二,讓學生計算邊長為1 的正方形對角線長度。在本章節,學生已經學過“平方根”的相關知識,但很快就會發現沒有一個數的平方為2,即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而“正方形對角線長度”又是確實存在的。這時,教師可進一步指出,數與形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無理數”來解決。
快樂性是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必要條件,也是促使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動因。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具體教學中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如創設情境、游戲教學和任務驅動等。而高效課堂的一個基本特征是減少教師干預,以上教學方法基本是以教師為“主導者”。據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重視氛圍的營造,讓學生體驗數學文化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4]。這是“以生為本”和“樂學教育”價值的綜合體現。
數學文化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要求:“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據此,大量歷史性、人文性的數學文化素材可以作為輔助教學內容。以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用《周髀算經》中“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推演“勾三股四弦五”的正確性,并進一步擴展到a2+b2=c2的計算公式層面,進而讓學生感知古人智慧、體驗數學探索的樂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視域下的課堂教學目的,并不在于讓學生驗證“經典問題”的正確與否,而是將數學文化的隱含要素表達出來,消除學生對“數學理性”的狹隘認識。
高效課堂的價值并不局限于課堂上,也存在于社會效益中,可通過初中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得以發揮。教師可打通學科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從更多途徑感知數學的藝術美感,從多個方面增強課堂教學的快樂性和探究性。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將二項式(a+b)的乘方系數依次呈現出來,自主推演“楊輝三角”的實現過程,將數字的規律性、對稱性美感呈現出來,跨越美術、數學的學科限制。又如,在教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對稱”的概念泛化,結合語文學科中的詩詞“對仗”規律,以“正方形”對應“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句詩中字數相同,且“兩個”“一行”與“白鷺”“黃鸝”等呈現對稱關系,從而讓學生感知數學的藝術美感,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便利。
結合《新課標》分析,初中數學高校課堂應遵循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不是記憶容器或答題機器,教師的“教”作為一種數學知識信息輸出機制,能否得到學生高效回應,直接決定了高效課堂能否形成。換言之,學生必須“樂意學”,才能有效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內化、掌握和運用。另一方面,“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高效課堂及該視域下的數學教學活動應避免“被動接受”現象,倡導學生探索式學習,從而在減輕教師教學壓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信息輸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