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樂芬
(甘肅省白銀市第十一中學,甘肅白銀 730900)
道德和法治課堂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教師要重點培養的內容。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深刻認識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學習道德和法治學科的知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知識點比較枯燥,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激活學生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情景教學法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用情景教學法,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創設的課堂教學情景要貼近時代和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也在不斷變化,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引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抓住學生關注的焦點,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實現教學和生活的有機統一。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中的“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如有些人鉆法律的漏洞,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騙取善款;還有的人故意碰瓷,訛詐他人財物……這些鮮活的生活事例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他們能積極參與到對這些現象和事例的分析中,并在深入學習中樹立“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此外,為了更高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應利用專業的知識分析案例、講授知識,不能為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而使用過時的案例,因為很多法律法規已經更新,舊的條款已經不適用于不斷發展的社會,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尋找新的案例,特別是一些熱門事件、最新的法律法規,當教師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又能結合生活實例講解課本內容時,學生就會越發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因為這些案例實實在在發生在學生身邊,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地學習,導致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在課堂上學不到實用的知識,無法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因此,在教學道德與法治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情景來引導學生,并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這樣他們學起來才更輕松、更高效[1]。
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出問題,還能使學生積極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知識,便于他們理解所學內容。例如,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或者與同窗好友有關的故事,再讓學生在小組內講述自己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最后教師引出這節課的主題是“友誼”,從而讓學生理解友誼的意義,懂得朋友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各抒己見,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創設的情景與學生息息相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明顯提高,思考問題和想象事物的維度會大大提升,對知識的學習也能夠更進一步。道德與法治知識本身比較枯燥,當教師采用了情景教學法以后,學生不僅掌握了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引入現代社會的“假生產”“假銷售”現象,讓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后表達自己的看法。一些不法制造商的“假生產”和賣方的“假銷售”“刷單”都屬于違法行為,學生通過分析這些社會現象,能夠認識到應當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法律意識。此外,在分析社會現象和熱點事件的過程中,學生的價值觀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學習效率也會有明顯提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道德教育制度和法律條例也有了相應的變動,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及時關注這些變化,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初中生的課業壓力雖然比較大,但是他們青春、陽光、活潑,喜歡探索一些未知的事情。因此,教師不僅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還要充分備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情景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如在運用情景教學法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其教學效果[2]。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基本上是根據課文內容講解知識點,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教學效率不高。新課程改革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多設計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例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大自然中有頑強生命力的現象,如“野火之后,春風吹又生的青草”“貧瘠沙漠中頑強生長的仙人掌”“被砍去樹干的樹木在根部又長出新的枝葉”,以此來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回憶和聯想,之后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思考“生命可以永恒嗎?如何敬畏生命?”等問題。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情景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討論熱情會更加高漲,他們積極發言,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又如,在講授“綻放生命之花”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的圖片,課堂上讓學生一起欣賞他們收集到的圖片,使學生通過觀察多姿多彩的生物圖片來感受生命的多樣、偉大與寶貴。之后,教師可以播放《愛的奇跡》這部電影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接下來,教師隨機挑選幾名學生,讓他們分別扮演家長和孩子,圍繞一些常見的家長和孩子產生分歧的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漸了解父母的艱辛,增強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同時培養生命意識,并認真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運用情景教學法,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具體,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開放式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提高了,對學習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思維也獲得了發展。
有關研究表明,如果學生進入他們所熟悉的情景中,能夠提高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對新知識的探究欲也會增強。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充分發揮情景教學法的作用,圍繞時事熱點來與學生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學生,再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觀點進行融合,達到師生共贏的效果。師生共贏就是學生通過教師學習新知識,教師在學生身上汲取營養,這樣,教師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以便于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較低,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而應用情景教學法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度,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進而達到師生共贏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維護憲法權威一理解權利義務”時,由于權利與義務的概念比較抽象,僅憑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編寫小型舞臺劇,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就實現了教學內容由抽象向具體的轉化。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實踐,可以更好地理解較為抽象的知識,而且這種充滿活力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都希望看到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拉近了師生關系,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情景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相較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不僅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重視學生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的雙重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創設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課,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