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澍 蘇州科技大學
紋樣在歷史長河中一直以鮮活的生命力向前發展,無論哪個時期,人們都有用紋樣去裝飾的習慣。為了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工匠們不斷創新紋樣。纏枝紋作為傳統紋樣之一,常見裝飾于陶瓷及漆器等生活器具上,在工匠們不斷的設計改變中,主體的花卉形象,從單一固定的蓮花發展到多樣的常見花卉,甚至是偏向寫實的圖案,這體現了纏枝紋在設計中自由操作的可能性。
中國已知最早的裝飾圖案出現在新石器時期,那個時期的陶罐上圍繞著罐身裝飾著簡單純樸的幾何紋樣圖案。人們出于對美的追求,將簡單的紋樣有規律地填充在器具身上。到了夏商周時期,裝飾紋樣開始以動物紋為主,除生活中見到的動物,神話中想象的動物形象也開始出現在紋樣上。直到魏晉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植物紋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中。佛教中象征純潔美好的蓮花,作為纏枝紋中常見的母題,配合渦卷葉紋組成連綿不斷的圖案,用來裝飾佛教建筑的邊框。隨著對這種紋樣的熟練運用,工匠們開始在紋樣中加入本土的動物或植物形象,并形成了有著中國特色的纏枝紋樣。
纏枝紋的定義是“以各種花草的莖葉、花朵或果實為題材,以渦旋紋、S 形、波形紋形式構成,由曲線或正或反地相接,或呈連續的波形或向四周作任意(適合)延伸,既成連續紋樣,又可成單獨紋樣”。由此可見,纏枝紋的基本結構,以波浪形向前或向四周延伸,寄托了人們對傳承延續的美好希冀。尤其是唐代,由于執政者對牡丹的喜愛,以及人們對牡丹的追捧,牡丹紋在紋樣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工匠們將纏枝紋纏繞連綿的枝條與抽象化的牡丹造型相結合,但是他們并沒有追求更多的形似,僅僅套用了前人留下的紋樣公式,最終的造型也許與牡丹本身的形態并不相關,但是其中富貴吉祥的寓意沒有改變,纏枝蓮與纏枝牡丹的圖案也成為之后裝飾圖案的主要元素。
元青花中對纏枝紋的使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從有著象征意義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瓶上可以看出,主體的纏枝牡丹紋繪制在瓶身腹部,中間的牡丹花雖然形式化,但是或側或正的造型,精細靈動,“S”形的枝條串聯著翻轉仰合的牡丹環繞著瓶身,形成連續不斷的視覺效果,雖然是覆滿瓶身,但是圖案排列有序,繁復而不雜亂。工匠們將牡丹吉祥的寓意,通過纏枝紋與器形融合,豐富了紋樣的裝飾意義。除纏枝牡丹之類在宋朝就有流傳的裝飾紋樣外,元青花中還有更多生活中的花卉元素,如元青花纏枝“福祿萬代”大葫蘆瓶(見圖1),在葫蘆造型的器身上繪滿枝葉纏繞相交的葫蘆紋樣。與纏枝蓮、纏枝牡丹不同的是,這件作品上的葫蘆及枝葉的造型更接近現實中植物的形態,更加生動形象。創作者通過具象的葫蘆紋樣,結合器身的葫蘆造型,賦予了作品多子多福的寓意,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

圖1 (元)青花纏枝“福祿萬代”大葫蘆瓶
纏枝紋在瓷器上的裝飾意味,不僅僅包含本身作為紋樣的裝飾性,更有著被匠人們所賦予的豐富的吉祥寓意。
從對纏枝紋的形成與裝飾意味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纏枝紋所富含的生命力不僅僅是通過其紋樣中連續性的造型所體現的,更多的是其可以自由變化的主體形態給予了人們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而當代的創作中,作者大多追求可以體現個性的表達,以及畫面豐富的裝飾元素,纏枝紋可以貼合器物造型的特性以及主題的豐富性,可以為當代藝術家提供更多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