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菲妮
婁底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湖南 婁底 417000
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小兒使用抗生素治療后繼發的腹瀉疾病,屬于一種常見藥物不良反應[1]。兒童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高發人群[2]。近幾年來,抗生素濫用現象日益突出,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與兒童群體“胃腸道防御機制差”“免疫能力低”等特征相關。目前,臨床上對于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主要采取綜合藥物治療、基礎治療、使用微生態制劑等,同時還需輔助鋅制劑治療,以達到補鋅效果,但究竟選用何種鋅制劑,醫學界眾說紛紜[3,4]。為此,筆者特開展本次前瞻性分組對照試驗,在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中分別使用葡萄糖酸鋅和鋅硒制劑,并從兩組患兒總體療效、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腹瀉發生率差異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診治的150 例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時間為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采用摸球法分成對照組(75 例)和觀察組(75 例)。對照組:男40 例,女35 例;年齡7~30 個月,平均(18.36±3.47)個月;腹瀉次數3~7 次/d,平均(5.25±0.12)次/d;腹瀉程度:輕度(不成形大便不多于每天3 次,相關臨床癥狀輕微)28 例、中度(不成形大便達到每天4 次,少于6 次,可伴有全身癥狀)31 例、重度(不成形大便多于每天6 次,和/或體溫38.5 ℃、里急后重、血便、或便中檢出膿細胞)16 例。觀察組:男41 例,女34 例;年齡8~30 個月,平均(18.77±3.31)個月;腹瀉次數3~7次/d,平均(5.51±0.15)次/d;腹瀉程度:輕度31 例、中度30 例、重度14 例。兩組數據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患兒初次就診時,大便外觀和常規檢查均正常,應用抗生素治療72 h 后出現腹瀉癥狀,大便次數增加,每日3 次以上,大便性狀改變,且大便鏡檢提示存在少量白細胞,無特異致病菌生長,符合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診斷標準[5];(2)患兒未使用其他治療腹瀉的藥物;(3)監護人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重度腹瀉、劇烈腹脹和嘔吐者;(2)因其他原因出現腹瀉者;(3)入組前均未實施胃腸道治療,諸如微生態制劑、保護胃黏膜等影響腹瀉療效的藥物。
兩組均在原發病治療基礎上,口服胃黏膜保護藥、微生態制劑、低滲補液鹽,同時調整飲食。因患兒病情、年齡、病程等不同,所用藥品、給藥劑量等也有差異。口服補液鹽選用口服補液鹽III(西安安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05,規格:5.125 g),5.125 g/次,用250 mL 溫開水溶解送服。輕度脫水者,補充累計損失量50 mL/L,中度脫水者,補充50~100 mL/L,4~6 h 服用完畢。同時進行補鋅治療,6 個月以上患兒每日補充20 mg 元素鋅。
對照組: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衛食健字(2002)第0538 號,規格:10 mL,20 mL/次,2 次/d。5 d 為一療程。
觀察組:口服鋅硒寶片(山東欣希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QS370113011253,規格:0.2 g),0.6 g/次,1 次/d。5 d 為一療程。
兩組患兒均治療2 個療程。
1.5.1 臨床療效觀察患兒大便性狀、次數等恢復時間及相關癥狀變化,評價其治療效果。評定標準:顯效:治療72 h 后,大便性狀正常,1 次/d,相關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 后,大便性狀好轉、次數減少,相關癥狀減輕,但均未達顯效標準;無效:治療72 h 后,大便次數、性狀均無改善跡象,相關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2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記錄患兒發熱、腹瀉等癥狀緩解時間,計算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平均值。
1.5.3 隨訪結果隨訪3 個月,統計患兒的腹瀉復發率。
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75) 例(%)
觀察組平均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為(3.21±0.65)d,短于對照組的(4.97±1.34)d,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234,P<0.001)。
停藥后3 個月,觀察組腹瀉復發率為1.33%(1/75),低于對照組的10.67%(8/7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5,P=0.039)。
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誘發因素較多,而廣譜性抗生素導致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主要機制為:(1)抗生素導致腸道內菌群減少,致病菌過度繁殖;(2)抗生素可傷及腸黏膜,抑制細胞酶活性,誘發腹瀉;(3)抗生素抑制厭氧菌活性,降低糖類代謝,減少多糖發酵,而未發酵的多糖滯留于腸道,出現滲透性腹瀉[6]。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確診后,應立即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危及小兒生命健康[5]。同時,因抗生素應用普遍,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高達39%,因而本病的治療和預防工作均十分重要。
目前,鋅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效果已經得到證明,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仍未明確,其作用機制可能如下:(1)鋅可刺激免疫系統反應,從而強化毒素的抑制性作用,便于水電解質吸收;(2)鋅可影響長離子運轉情況;(3)補鋅可提高腸道上皮細胞的酶活性;(4)鋅可維持腸道細胞膜的穩定性,改善腸道免疫屏障功能[7,8]。目前常用的葡萄糖酸鋅、鋅硒2 種鋅制劑,為最佳鋅制劑選擇,因此,本研究在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綜合治療基礎上,筆者選擇輔以鋅制劑治療,結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均在90%以上,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較短,可見無論是葡萄糖酸鋅,還是鋅硒制劑,治療該病的效果均良好,而鋅硒制劑可更快消除患兒癥狀,更容易受家長認可。如何避免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再度發生,也是防治該病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3 個月,觀察組僅有1 例患兒再度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鋅硒防治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效果更佳,具體原因目前尚無定論,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應用鋅硒防治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可達到理想的效果,且起效快,預防該病3 個月再度發生的效果優于葡萄糖酸鋅,可供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