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馬姝麗
1.安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 安陽 455000;2.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藥學部,鄭州 450000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臨床研究者認為,該病與腸黏膜滲透性、完整性改變及炎性因子有關[1],因此建議在治療時以膳食引導、修復腸黏膜為主,達到抑制患兒體內致病菌生長并保持腸道菌群均衡的目的[2,3]。為加速患兒康復,鞏固腸道菌群及黏膜修復效果,筆者以29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腸內營養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菌群及腸道黏膜的影響,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6 年7 月—2019 年10 月經本院診治的57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29 例)與對照組(28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2 例;年齡4~12歲,平均(8.33±2.05)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1.67±0.32)年;Mayo 分型:輕度22 例,中度7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3 例;年齡4~15 歲,平均(8.37±2.11)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1.65±0.34)年;Mayo 分型:輕度23 例,中度5 例。兩組基礎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可用于研究。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1)經纖維結腸鏡或病理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2)本人親自或由其家屬代理簽署知情同意書;(3)入組前2 周未接受相應治療。
1.3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等與腸道炎癥有關的疾病;(2)藥物耐受不良引起的偽膜型腸炎;(3)既往有腸道切除術病史;(4)臨床資料不完整,干擾研究結果分析。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予以支持療法,包括輸液和補充電解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要素飲食。
對照組:(1)口服小兒乳酸菌片(江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905,規格:0.4 g),0.8 g/次,3 次/d;(2)口服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51023598,規格:24 粒),2 粒/次,3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腸內營養混懸液[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38,規格:500 mL],口服,500 mL/次,1 次/d。
兩組均治療4 周。
1.5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收集腸道菌群并進行培養,在相應培養基下分別作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等細菌接種,計算出同一稀釋度平均菌落數X,計算原始樣品每克中的菌落數,結果取常用對數值(lg/g)。乳果糖(LAC)、甘露醇(MAN)吸收試驗評估腸黏膜屏障,計算LAC/MAN 比值,并檢測血清內毒素水平評估腸黏膜通透性。
1.6 統計學分析經SPSS 22.0 軟件分析,兩組腸道菌落生長數量、腸道黏膜屏障指標為計量資料,用()表示。因樣本量略小,在進行治療統計分析前先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本研究中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治療前后組內的效果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腸道菌落生長數量比較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兩組腸球菌屬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顯著高于對照組,腸球菌屬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腸道菌落生長數量比較() lg/g

表1 兩組腸道菌落生長數量比較() lg/g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后,兩組LAC/MAN 及內毒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毒素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LAC/MAN 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健康人體腸道內細菌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腸道優勢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保持動態平衡,共同維護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腸道疾病[4]。相關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總數紊亂,而腸道菌群中占優勢的原籍菌(雙歧桿菌)是黏附在消化道黏膜,促使黏膜上皮緊密連接[5,6],同時抑制病原菌與腸上皮細胞的黏附[7],繼而產生強大的生物學屏障作用。
機體發生潰瘍性結腸炎將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8],腸道菌群失調、腸黏膜損傷亦可導致結腸炎發生,各組織結構相互影響,因此在進行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時,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提高黏膜對致病菌的免疫應答及保護黏膜屏障等綜合治療[9]。腸內營養是經消化道給予人體營養支持,同時還可有效保護腸道蠕動功能,防止腸黏膜萎縮、菌群失調等原因引起的營養失調[10,11],可作為臨床輔助療法。本研究中的支持療法包括補充電解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要素飲食,同時根據病癥予以小兒乳酸菌片、復方谷氨酰胺膠囊等,此兩種藥物是臨床較為常用的促進潰瘍愈合、增強黏膜多種防御因子的增強劑,配合腸內營養療法,不僅修復腸黏膜屏障,同時可快速改善患兒腸道菌群[12]。經治療后發現,觀察組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顯著高于對照組,腸球菌屬快速下降且低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發現,患兒腸球菌屬均高于正常人群,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普遍偏低,腸道菌群失調造成微量營養素和氧化還原電勢缺乏,從而降低腸黏膜通透性、免疫力下降。此外,觀察組腸道黏膜內毒素顯著低于對照組,其LAC/MAN 值則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乳果糖主要通過腸黏膜細胞間的緊密連接透過腸黏膜,也是細菌及其毒素通過腸黏膜致病的因素,通過聯合腸內營養治療降低腸黏膜通透性,減少內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發炎癥,但治療后兩組的LAC/MAN 值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筆者分析,本研究基礎治療方案中包括了要素飲食、小兒乳酸菌片及復方谷氨酰胺膠囊,以此充分保護腸黏膜,因而指標無明顯差異,而腸內營養輔助治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在修復腸黏膜屏障的同時降低內毒素水平。
綜上所述,腸內營養療法輔助治療兒童潰瘍性結腸炎,可充分調節患兒腸道內菌群、修復腸道黏膜屏障,具有協同作用,效果優于單一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