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瑛 汪琳軻

摘 要:新時代,加強學生黨員教育培養是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路徑,是強化青年黨員勇擔當、敢作為、當先鋒的時代要求,是推進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前進的偉大工程。本文通過剖析當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中存在的“入口”立標不嚴、“關口”對標不足、“出口”達標不夠的問題,將從“固上游”“暢中游”“深下游”三個層面著手,研究構建高質量培養鏈條,以期為高校發展黨員工作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養鏈條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思想論述,生動回答了“如何認識青年學生、如何教育引領青年學生、如何發揮青年學生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學生黨員數量達到180.5萬名,其中新增學生黨員70.4萬名”[1],占全年新發展黨員的比重達到34.3%。這表明學生黨員隊伍正以蓬勃發展的姿態源源不斷地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因此,面對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與新形勢下學生黨員教育培養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構建高質量的學生黨員教育培養鏈條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教育培養學生黨員的重要意義
(一)是培育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路徑
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就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中華民族正處于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政治上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的馬克思主義者。高校教育培養學生黨員成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政治方向,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熔鑄到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使其成為每個青年思想和行為的根本準則。
(二)是強化青年黨員勇擔當、敢作為、當先鋒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指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3]。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青年擔當責任和使命的時代要求,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年學生使命擔當的重托與厚望。教育培養勇擔當、敢作為、當先鋒的學生黨員,就是要對學生開展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牢牢樹立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情感,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和對國家的忠誠熱愛。
(三)是推進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前進的偉大工程
學生黨員是中國共產黨新生力量的重要來源。作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不斷進步的偉大工程,教育培養學生黨員不僅是一項關乎國家未來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全面的教育任務。教育培養學生黨員助力推進偉大事業、擔當作為偉大工程、勇于投身偉大斗爭、奮力實現偉大夢想,就要切實加強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構建完整高效的教育培養鏈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功能。
三、目前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黨員發展“入口”立標不嚴
當前,高校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愿望愈發強烈,學生黨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這不僅顯示出青年學生思想的進步、信仰的堅定、素養的提升,而且表明學生黨員的隊伍正日益壯大。但部分高校為了滿足學生的入黨需求,存在放松黨員“入口”標準的情況,這導致黨員發展“重數量,輕質量”,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例如,個別學生入黨動機功利盲從、入黨材料雷同敷衍等。
(二)黨員教育“關口”對標不足
一方面,黨員教育培養內容同質化、對象集中化、形式單一化。內容同質化,即不同環節的教育培養班次的學習內容重疊交叉的現象較為突出;對象集中化,即忽視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論水平、接受程度的教育培養內容;形式單一化,即采取“教師本位”“書本本位”的教育模式,形式單一,學生理論學習興趣不高。另一方面,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貫穿融合不夠。首先,重視不夠。高校對黨員的教育培養往往更重視理論教育,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培訓學習時間都用來上理論課。其次,條件不足。由于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的數量較多,實踐教育的管理成本,時間成本較大,高校無法支撐。再次,成效不高。高校的實踐教育大多通過現場教學的形式進行,走馬觀花似的學習,往往“浮于表面”,學生甚至把其當作一次景點游玩。
(三)黨員培養“出口”達標不夠
學生黨員是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很多高校止步于對黨員的理論教育培養,沒有將教育培養成果轉化為對學校、社會、國家的貢獻,未能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多數黨員入黨后,僅參與黨支部的日常活動,在班級、學院、學校、社會上沒有起到應有的榜樣引領和示范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學生黨員自身距離合格黨員標準還有一定距離,責任意識和自我認同感缺乏;二是學校黨員先鋒模范的平臺建設不完善。
四、構建高質量的學生黨員教育培養鏈條
(一)固上游:精挑細選“人才種”
一是嚴把“思想關”。如圖1所示,“思想關”作為固上游的第一關,是衡量“人才種”質量的關鍵。受時代特征和青年自身的雙重影響,青年學生的入黨動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針對多元化的入黨動機,高校不僅要仔細鑒別入黨動機不明確、功利化、盲從化的學生,而且要積極引導、對癥下藥,使其在思想上、情感上、行動上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而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
二是嚴把“作風關”。“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4]因此,高校發展黨員要認真全面衡量入黨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行為作風,制訂一套科學客觀全面的量化標準體系。
三是嚴把“綜合素質關”。“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要時刻堅持理論學習,保持政治上的定力,要舍得花時間、花精力、花力氣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5],不能把理論學習當作黨員的“特權”。入黨學生也要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中國共產黨是善于學習、善于進步的“學習型政黨”,這要求入黨學生把學習放在首位。
四是嚴把“群眾基礎關”。群眾基礎反映了個人在集體中的具體形象、待人處事的原則等方面,能夠較為真實地展現一個人的整體面貌。中國共產黨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政黨,這就要求入黨學生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善于團結集體,能夠妥善地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并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
(二)暢中游:高度重視“培養芽”
一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兩步走。首先,構建分眾化、差異化、多樣化的理論教育體系。根據學生的發展層次,理論水平的差異,針對性地制訂理論教育內容,分眾化集中理論教育對象。其次,積極探索新形式,發揮“學生本位”和先進技術的作用,通過施教主體與客體的創新轉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次,創建“高校+政府”“高校+企業”的實踐教育模式,拓寬實踐教育平臺,將實踐教育真正做到“接地氣”“近民情”“有收獲”。
二是理論學習與專業學習兩手抓。首先,在理論學習方面,構建有計劃、有監督、有考核的學習機制。每月發布理論學習文件,制訂學習計劃,組織“集中學習”與“個人學習”,“口頭交流”與“書面總結”,“成果展示”與“考核評價”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做到每次學習、交流、展示都有記錄、有監督。其次,在專業學習方面,重點關注學生學習動態。通過任課教師與班委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對存在缺勤、上課玩手機等現象的學生及時“預警”,以端正其學習態度。
三是責任擔當教育。首先,教育學生認清自我定位。青年學生不僅是生活在某個具體區域的個體,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擔當著歷史和時代的重任,只有認清自我定位,才能為社會作出有效貢獻。其次,教育學生堅持學習。只有掌握了扎實的知識技能,才能在各個領域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再次,要搭好黨員服務平臺。通過構建黨員先鋒工作隊服務平臺,讓學生參與到班級、學院、學校建設的進程中,在工作服務的實踐中“明使命”。
四是實踐服務培養。實踐服務培養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實踐,二是志愿服務。高校開展社會實踐要利用好寒暑假,展開長時間、深層次的實踐調研,也要用好學生在校時間,開展短期靈活的實踐活動,不斷拓展學生社會的平臺和路徑,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好條件。參與志愿服務是學生價值實現,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高校對學生黨員的志愿服務培養要站在人民立場,讓黨員志愿者能夠真正為人民群眾做實事;要加大對黨員志愿者的專業培訓,更好地提升黨員志愿服務水平;要加強黨員志愿服務的組織建設,提高黨員志愿服務隊伍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三)深下游:縱橫延伸“模范果”
一是做政治標兵。高校學生黨員作為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理應發揮思想引領、模范踐行的突出作用。與普通學生相比,學生黨員在政治理論方面有優勢,能夠較好地在紛繁復雜的思潮觀念中,明辨是非、認清大局。因此,學生黨員要積極引導身邊同學向黨看齊、向黨靠攏,追求思想進步;要利用好“黨員+班級+宿舍”的平臺,深入了解所對接班級、宿舍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答其思想上的困惑,遏制不良思想和輿論的產生。
二是做學習表率。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科專業成績較強的優勢,實行“黨員+幫扶對象”的機制,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科專業成績,這有利于提升學校學生整體成績水平,營造良好學風,展現學生黨員為學生服務的表率風范。此外,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在理論學習方面的優勢。學生黨員通過與入黨申請人、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交流學習心得、向其提供學習方法、學習幫扶,有效提升理論學習成效。
三是做工作典型。高校學生黨員大多是學生干部,所以其要在建設校園的工作實踐中,發揮學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做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盡職盡責地完成好每一項工作任務,帶動同學配合學校教師的各項工作,激發他們參與美好校園建設的激情。學生黨員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要積極反思總結,探索日常工作新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助力打造工作品牌,不斷發展推進學生工作、學生黨建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四是做生活榜樣。“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6]學生黨員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眼于身邊的小事,服務同學,敢于擔當,勇于發聲,把服務的范圍延伸至同學生活的各個角落;服務學校,樹立主人翁意識,幫助學校教師處理工作事務,參與學校的管理、建設工作;服務社會,把志愿服務的精神落實在自身行為的全過程,積極參與、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為創建和諧美好社會出一份力。
圖1 學生黨員教育培養鏈條圖
參考文獻:
[1]共產黨網.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2019-06-30)[2020-07-01].http://www.12371.cn/2019/06/30/ARTI1561860413392572.shtml.
[2]張紅霞.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N].光明日報,2019-12-11(06).
[3]新華網.習近平致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六大的賀信[EB/OL].(2015-07-24)[2020-07-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4/c_1116035399.htm.
[4]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05-03)[2020-07-01].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5/c64094-29000964.html.
[5]卜俊伊.關于新時代把好高校發展學生黨員“入口關”的幾點思考[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20.
[6]梁柱.為人民服務:毛澤東確立的共產黨人價值觀[J].黨的文獻,2013(6):36-42.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8年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追尋改革的足跡”——“紅色先鋒團”實踐育人特色項目》(項目編號:2018SJJPC3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瓊瑛(1982—),女,漢,湖北襄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汪琳軻(1998—),男,漢族,湖北枝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生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