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軌道交通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軌道交通由于自身特點,對于乘務司機要求較高,需加大乘務司機的安全管理才能更好的提升軌道交通的安全性。本文分析軌道交通司機乘務標準化作業對于安全行車的保障作用,并提出軌道交通乘務司機安全管理措施,以期為今后開展安全管理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軌道交通事業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軌道交通;乘務司機;安全管理
一、軌道交通乘務標準化作業對于行車安全的積極作用
軌道交通乘務標準化作業指的是立足于對軌道交通站臺作業和折返作業進行全面分析基礎之上,將現在通用的作業方法的動作和操作流程進行細節分解,在遵循現行規章制度的基礎之上,立足于安全角度,來優化整個軌道交通作業流程,從而提升行車安全。在乘務標準化中,對于近路、道岔和各個設備的詳細操作等均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手指口呼”等,對于司機開屏蔽門和車門也有著詳細的作業流程,可對行車安全起到極大的保障作用。
1.對司機不安全行為加以管控
在軌道交通行車作業中,司機作為安全管理的主體,其行為可對行車安全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實施標準化作業,可將作業流程和安全管理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司機行為實現標準化,約束司機各項作業行為,防止司機在作業中出現誤操作,為行車安全遺留下安全隱患。
2.防止司機出現違紀現象
在乘務標準化中,其將崗位標準、管理標準和設備操作進行融合,使得三者形成相互聯系但又相互制約的整體,這就使得司機的各項行為被嚴格限制在標準中,可防止司機出現違章作業情況。
3.對行車中危險因素加以控制
軌道交通由于自身特點,在行車過程中風險點和危險源較多,需對其加以控制才能更好的保障行車安全。而標準化作業中的各類實操方法,可根據這些危險因素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解決方法,有效降低這些危險因素帶來的行車安全問題。
二、軌道交通乘務司機安全管理相關措施分析
1.組建專業人才隊伍
軌道交通由于自身特點,對于乘務司機要求相較于一般交通運輸類司機要高。作為軌道交通乘務司機,不僅需有著極強的專業水平,更要有著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司機的工作,減少軌道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保障行車安全。在選拔的過程中,需招聘專業水平極強并且具有相關資質的人員來從事軌道交通乘務司機工作。在注重專業水平的同時,更要重視司機的心理素質,由于軌道交通通常運行在地下,周圍環境黑暗且嘈雜,軌道交通在運行中振動較大,這就對司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選拔實際的過程中,除專業水平之外,司機還需具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極強的反應能力,才能更好的勝任軌道交通司機這一職位。
2.加大對司機安全培訓力度
在引入專業人才后,還需重視培訓的積極作用,加大培訓力度,培訓內容不僅需加入軌道交通相關知識,更要加入對乘務司機道德素養的培訓內容。作為軌道交通的乘務司機來說,由于軌道交通屬于城市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樹立司機的服務意識,提升司機對于行車安全的重視程度,強化司機行車安全意識,來最大限度的減少安全事故的發射幾率。
三、軌道交通乘務司機安全風險管控措施
1.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由于軌道交通運行自身特點,為加大乘務司機安全管理力度,需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來規范司機行為。對于相關軌道交通管理部門來說,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國家相關要求,完善司機操作手冊以及行車規則等,促使司機形成規則和紀律意識。在完善規章制度的過程中,需全面掌握軌道交通實際運行情況,并根據社會的發展及時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調整,來更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要求。以容錯為例,需在調度數據時積極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來更好的提升軌道交通行車安全。容錯數據調度如圖1:
2.加大監管力度
軌道交通由于通常運行在地下,且速度較快,運行環境較為密閉,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會造成極大損失。這就促使相關部門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全面貫徹落實責任制,將管理責任細化到個人,來提升安全監管力度,提升軌道交通運營能力。
3.完善獎懲制度
為更好的提升軌道交通乘務司機的工作積極性,減少誤操作帶來的安全隱患。相關部門需提升完善針對于乘務司機的獎懲制度和考核制度,將司機的工作表現和績效相掛鉤,對于工作表現良好的司機需給予獎勵,對于屢次出現誤操作的司機需進行追責,來提升司機重視程度,真正提升軌道交通行車安全。
四、結語
軌道交通在城市交通運輸中占據重要組成部分,且由于其有著較大的特殊性,對于乘務司機的各方面要求較高,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針對于此,相關部門需提升重視程度,打造專業人才隊伍,加大對司機的培訓力度,更要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完善相關獎懲制度,促使我國軌道交通運輸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哲. 新時期下關于地鐵乘務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7, 24(No.18):185-185.
[2]雷健, 于培育. 關于地鐵乘務司機安全管理的探討[J]. 信息周刊, 2018, 000(006):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