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政府對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了多次。這些改革從效果上來看,完善了我國公共管理體制。現階段,在信息化時代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公共管理體系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管理模式要改善很多。由于新公共管理體制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給我國政府帶來了新的改革契機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
前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體制持續改革,使公共管理理論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使得研究公共管理理論學者的研究方向發生轉變,即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轉變為新公共管理模式。此次轉變既能豐富公共管理的科研方向、拓寬視野,同時也能推動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變革,為廣大人民的公共利益有效實現奠定基礎。本文對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分析公共管理體制未來的發展以及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實行的原因在于政府需滿足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情況,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傳統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被運用到公共事業領域的建設管理過程中去。長期以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在政府的掌控范圍之內。在這其中包含很多歷史因素、經濟因素以及社會階級因素的影響。主要的經濟因素包括輔助政府管理、特權政治以及事業單位或組織代行與政府有關的職能等。在管理過程中,政府需要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政府往往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處理問題和辦理公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且他們通常認為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關鍵,漸漸地就會演變成社會體制下的強效管理模式,這樣的行為與當時的時代背景脫不了干系。
與此同時,政府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時需要負擔大部分的活動經費支出、承擔全部的風險。極高的支出就必然伴隨著較大的風險,況且政府的管理能力受到政府工作人員年齡、學歷、經驗的限制。而社會管理工作遠遠超出了政府工作人員的能力范圍。盡管為保護政府權威,政府在每一個階層都設立了行政組織,嚴重造成了組織機構過剩的狀況,還提高了政府人員管理成本、造成了國家財政負擔,因此利用事業單位幫助政府實施公共事務管理,不僅能夠減輕政府經費負擔,還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最后,事業單位對政府直接進行服務對接,社會公眾成為事業單位的服務對象,不僅提高事業單位的信譽和名聲,還幫助政府加強管理。
況且事業單位在財政支出和人員編制方面有很強的變動性。事業單位就算出于人員招聘要求也希望與政府合作。盡管事業單位常常受制于政府的意志,但是總體上還是利大于弊。而政府選擇與事業單位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安排離職或退休人員、可能是出于政府管理因素考慮,可能為了領導的要求,也可能為滿足政府利益。總而言之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事業單位進行公共管理改革。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
從國外許多西方國家角度來看,外國有些國家的管理體制相比我國要完善很多,況且有許多成功的管理實踐。不管是社會選擇還是政府控制都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公共事務管理模式。從傳統意義上的管理模式上來講,政府部門對公共事務的管控貫穿整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是極其重要的堅實力量。但是對于政府而言,各部門對于管理公共事務的控制方式是通過組織形式得以實現的。簡而言之,政府通過社會組織參與到公共管理中的這種方式,實現政府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全面掌控,即獲得了口碑、又實現了管理。事實上,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人們運用公共資源獲取滋生利益的表現形式。可是,一旦國家對社會資源絕對擁有和占有時,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便會成為一種管理手段,而這種手段幫助國家實現既定目標。
社會的選擇與政府控制不僅不是一種管理模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它屬于公共管理模式發展進步的體現。其一,在政府管控公共事務過程中,政府部門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核心,政府管控相較于社會選擇,一個適應計劃經濟體制,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其二,從法律層面上來講,政府管控更需要承擔所有的社會責任,但是如果適用社會選擇,事業單位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自己承擔責任、自己負擔風險。在事業單位屬于事業法人。其三,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管理體制效果不一樣。社會選擇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較弱且數量減少。
因此,政府需堅持國家控制基本模式,在國內公共管理體系當中,管理模式的選擇與應用是必要的,公共管理模式的不同對管理現狀產生重要影響,現階段,不管公共管體體制如何改革,最基本的國家管控是不能放棄的。況且,要以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為目標,改進公共管理模式最近本的原因就在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減輕政府的負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都沒有正確的方向指導,造成資源浪費,削弱了政府的改革信心。政府在不斷進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既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又要明確管理目標。
三、公共體制改革的意義
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影響廣泛,況且公共體制改革對當代公共管理活動的開展起到直接影響。當前,現有的公共體制改革對于活動的指導性作用不斷被弱化和忽視,因此進行公共管理改革對于公共活動的開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不僅如此,加強公共管理改革能夠不斷推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使公共管理的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對公共管理活動的開展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是銜接整個管理系統的核心。在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進行過程中,伴隨著公共管理活動的陸續進行。公共管理改革的正面影響不但表現在對于政府所進行的各種公共事務處理,其也表現在提高政府公共事務處理能力上,使公共管理關系趨于科學、合理。
結語
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的阻礙依舊存在,各種因素也正在對公共管理體制產生制約和影響。由于公共管理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缺少經驗,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國內的公共管理體制改革需明確基本方向,改革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和各因素的共同推進,政府不僅要科學的進行公共管理改革規劃,還需將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變為常態化的改革,不斷堅持、推進新公共管理體制的應用。新時代只有不斷優化管理模式,適應時代要求,才能夠使政府緊跟時代步伐,為祖國的管理事業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黃旭美.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淺析[J].智富時代,2018(02):195.
[2]韓康.公共管理體制改革方向淺析[J].辦公室業務,2016(04):28.
作者簡介:王奧,(1981— )男,漢族,山東德州人,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職稱: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