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 上海 200234)
“體育素養”是兒童青少年綜合素質中的一個關鍵指標,對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中所提出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發〔2016〕27號)(下文簡稱“27號文件”)中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要求,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印發了《上海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的通知》(滬教委規〔2018〕3號)和《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的通知》(滬教委規〔2018〕7號)等相關規定,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學學生體育素養工作實施方案。此外,體育素養也作為學生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進入了上海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框架(2020年)。對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這一重要指標進行準確和科學的測評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前提。而作為學校體育的實施者和體育素養測評的主要執行者——體育教師而言,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體育素養?”、“體育素養如何測量?”、“體育素養如何評價?”等一系列有關于體育素養的核心內容對于確切和客觀地測評體育素養至關重要。由于“體育素養”在中國體育教育實踐操作層面尚屬于一個“新興事物”,暫無現場的實踐操作經驗可供參考,對體育教師進行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培訓是防止在實際測評工作中“無從下手”和“無所適從”的有效途徑。一套目標明確、科學合理、有機運作的體育教師培訓體系則是將“體育素養”相關內容教授和傳達給體育教師的堅實保障。然而,我國目前尚沒有針對體育素養相關內容的教師培訓理論研究與實踐嘗試。因此,本文基于“體育素養測評”這一主題,構建包括方案設計、內容安排、實施路徑和效果評價等在內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以點帶面為上海市開展中小學體育素養綜合評價做好保障基礎,同時也為提升我市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加快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我市學校體育改革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現實的政策要求表明目前的主要矛盾與不足為國內體育素養研究尚處于問題多于答案的幼年期,然而上海市開展體育素養測評的實際工作要求迫在眉睫。因而,亟需一套以“體育素養測評”為核心主題,科學合理、全面系統的培訓體系,服務于上海市體育教師有關于體育素養有效的培訓,滿足實際測評工作的需要,這也正是本研究的內在驅動力。
本論文以“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為研究對象。針對此研究對象,本研究根據科學的理論、流程和步驟,構建出以“體育素養測評”為主題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
(1)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 (CNKI)、Web of Science(WOS)、Ebsco、Emerald、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等國內外數據庫,對有關體育素養概念、體育素養測評、體育教師培訓、培訓體系構建等學術文獻和資料進行檢索,同時利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等方式梳理國內外有關體育素養的內容與體育教師培訓體系構建的方法流程、實現路徑等,為本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結合以往的國內外文獻和實際研究情境,設計分別針對教師和學校的調查問卷,收集定量數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前期的培訓需求、課程期望等,以及后期的課程滿意度、培訓效果評估等。調查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并開展至少一次預調查,以對問卷內容進行及時的修正和增刪。
(3)訪談法。
回顧以往國內外文獻資料,結合本研究目的,設計分別針對教師和專家訪談提綱,對部分教師進行深入提問,對學校體育、體育素養、教師培訓、培訓體系構建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訪談咨詢,收集定性數據,并進行信效度檢驗。正式訪談前對訪談員進行培訓,開展預訪談,以對訪談問題進行及時的修正和增刪。
(4)數理統計法。
本課題使用SPSS、Nvivo等軟件分析系統,根據研究的實際需求采用描述性統計、線性回歸分析、語言分析等手段對搜集的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四個子系統的搭建和課程開發與設計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持。
根據研究對象和所包含的范疇,按照文獻檢索與整理比較、工具研制與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與模型構建、課程設計與實施驗證、改進與完善培訓體系的邏輯順序建立了研究的總體框架。總體研究思路與框架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培訓體系研究總體框架示意圖
如圖1所示,在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體育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中,主要包含有三方面關鍵要素:制度、課程與講師(培訓者)。其中“制度”是培訓體系的保障,“課程”是培訓體系的核心,“講師”則是培訓體系的窗口。圍繞這三大要素,進而將體育素養測評系統細分成四大板塊的內容,即培訓制度系統、培訓課程系統、培訓管理系統和效果評估系統,各板塊內容及過程簡介如下:
第一,制定培訓的制度。通過計劃—分析—安排—維護—實施等環節進行循環改進;
第二,規劃培訓的課程。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設置了不同難度等級的課程。級初級課程主要是學習了解圍繞“體育素養”的相關概念知識。中級課程主要為圍繞“體育健身”的意識、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測評及應用。高級課程則是更進一步的實際操作訓練和模擬測評;
第三,重視培訓的管理。培訓管理實行雙向互通的模式。在測評的實際操作中,教師是最直接的參與者,也最具發言權。所以,我們結合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修正培訓的資源。同時,在體育教師培訓過程中,講師與學員之間存在身份和角色的轉換。通過培養、選拔、激勵,將優秀的學員塑造成培訓者;
第四,關注效果的評估。關于培訓效果的評估,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模式。自評包含課堂表現、參與情況等內容,他評包含課程內容、形式等。
遵循系統性、制度化、主動性、多樣化、效益性原則,以“大規模、集中式”為主,“小規模、分散式”為輔,培訓課程創新性地以“體育素養測評”為主題特色,開發與構建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具體研究思路見圖2所示:

圖2 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教師培訓體系研究基本思路示意圖
為便于更好的實施,我們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結合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等多種方法,針對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教師培訓體系構建研究的架構與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假設、反復驗證、調整優化。本研究基本思路分“文獻檢索與整理比較—工具研制與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與模型構建—課程設計與實施驗證—總結問題與不足—改善與完善培訓體系”6個步驟具體實施,從而提煉出針對上海市體育教師的體育素養測評培訓指導方案和策略。
對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這一重要指標進行準確和科學的測評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前提。而作為學校體育的實施者和體育素養測評的主要執行者——體育教師而言,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理念和測試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之間的差異會直接影響此項工作的落實質量。因此,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培訓課程的開發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依托上海體育學院的軟硬件優質資源,為上海市體育教師開設了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包含但不限于“什么是體育素養?”、“使用什么工具科學準確地測量體育素養?”、“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體育素養?”并會同上海市教育學院師訓部,將培訓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通過科學高效、循序漸進的培訓,幫助教師加強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減少由于認識差異帶來的落實偏差。具體培訓內容(見表1)。

表1 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課程內容
(1)本研究所構建的基于體育素養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可直接應用于教師培訓,為針對上海市體育教師,培養和演練有關于體育素養測評的內容提供系統的指導性文件;
(2)上海市體育教師經過該培訓體系之下的體育素養主題培訓之后,可學習和掌握正確的體育素養概念、準確的測量方法和科學的評價規范,為開展實際測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本研究打造的基于體育素養測評的上海市體育教師培訓體系,以實踐經驗推動學術研究,以點帶面推進和加快上海市體育素養研究的進程與腳步。
(4)本研究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推進體育素養實施和評價工作提供了人才輸出和資源保障,從宏觀上指導未來該如何培養體育素養測評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