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義學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他指出,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講話發表這一年,中央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它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成為重大國家戰略。這一年,也是黃河流域生態持續向好轉變的重要一年;這一年,更是黃河流域經濟發展日益趨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
今年7月的黃河洽川濕地,細雨一場接著一場。雨后初晴的早晨,陽光更加明媚,空氣更加清新,萬畝蘆葦碧波蕩漾,一眼望不到頭。這里就是《詩經》里讓人千年傳頌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景所在地。又使人想起賈平凹游洽川后寫下的那首詩:“萬畝蘆葦風掀起,處女泉里水凝脂”。
“為了保護黃河生態環境,合陽縣在洽川地區不布置工業,全力保護這一方凈土。”合陽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吉宏偉向記者介紹,“特別是每年冬季,數萬只越冬候鳥來到黃河洽川濕地,時而翩翩起舞,時而棲息覓食,構成了一幅黃河濕地仙境般的靈動畫卷。”

黃河壺口瀑布
洽川地處秦、晉、豫黃河金三角,是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濱濕地,面積達176平方公里。近年來,陜西省下大氣力改善黃河濕地生態環境,科學修復,不斷加大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升其生態功能。黃河洽川濕地的生態資源、動植物群落的多樣性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為珍稀水禽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和棲息場所,成為各類越冬候鳥、珍稀留鳥等生存繁衍的幸福之地。這里成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白天鵝、黑鸛、白鸛、大鴇,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鴛鴦等珍稀鳥類特大種群越冬、繁衍生息的“天堂”。
洽川濕地的變化是黃河濕地保護的縮影。黃河流域的濕地眾多,主要包括黃河源區濕地、若爾蓋草原區濕地、寧夏平原區濕地、內蒙古河套平原區濕地、毛烏素沙漠地區濕地、三門峽庫區濕地、下游河道濕地、河口三角洲濕地等八個分布區,總面積約為280萬公頃,占全國陸域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
這些濕地生態系統的不斷改善,使黃河越來越美,四季皆有不同的風景。春天蒹葭遍地,夏季萬頃綠波,秋來漫天蘆花,隆冬百鳥歡唱,豐富的濕地生態,呈現出黃河溫柔的一面。不斷改善的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對保護水源、凈化水質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蓄水滯洪,調節氣候,凈化水體,還可以保護繁衍珍稀野生動植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構成了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在我國生態安全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這些年來,不僅濕地得到了保護,而且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梁其春向記者介紹,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21.84萬平方公里;整個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已達60%;一些重點治理區、重點小流域治理程度達70%以上;水土保持措施攔截泥沙作用十分明顯,20多年間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黃河連續20年未斷流……
“潼關站實測數據顯示,1960-2000年,年均輸沙量是10.59億立方米,而2001-2017年,年均輸沙量降為2.36億立方米。”黃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處調研員王富貴給出的幾組數據更加權威地說明,黃河流域(中上游)植被覆蓋率高了,入黃泥沙少了,河水變得更清了。
在準格爾,曾經四處游走、吞食植被的砒砂巖,在漫山遍野的沙棘如蚯蚓般根系的固定下,終于不再“為害四方”;在蔡家川,曾經讓人“慘不忍睹”的殘塬深溝完全被莽莽蒼蒼的林海覆蓋,即便是冬日,也不乏植物的生機;在壺口瀑布,飛濺的水花不再裹挾著濃重的泥沙襲來……生態環境的改善,正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方面,給予著我們驚喜。

合陽縣洽川濕地里拍攝的鳥群
這是20年封山禁牧、退耕還林(草)的巨大成就。20年前,中央發出號召“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下大決心治理包含黃河上中游流域的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央不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
中央不斷完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頂層設計,黃河沿線各省區也緊鑼密鼓地出臺政策,進一步布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新措施,進一步謀劃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今年4月1日,《陜西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20年工作要點》印發實施,明確了22項重點任務。陜西省將切實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等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垃圾分類……6月18日,又發布了《陜西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總體布局了“三屏三區一廊一帶”——即毛烏素沙地生態防護屏障、黃龍山橋山生態保護屏障、秦嶺北坡生態安全屏障,黃土丘陵溝壑生態修復區、白于山生態治理區、關中北山生態重建區,渭河谷地園林景觀綠廊和陜西黃河沿線生態重建帶的生態治理措施和治理目標。
這一年來,中央對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頂層設計科學而明確,沿線各省區緊鑼密鼓地細化措施,各地市積極行動起來,黃河流域的生態將會越來越好,沿河美景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美!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一直被稱為“能源流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次能源(煤炭)與二次能源(電力)最主要的生產基地與供應基地都布局在黃河流域。使黃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及煤化工、火力發電、石油天然氣開發、有色冶金以及其他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重化工業體系。這種以“兩高一資”為特征的工業體系,加大了黃河沿線各省區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難度。
農業生產、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爭水”現象依然存在。從黃河上中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產業結構資源型、重型化、單一性的特征明顯,也一直在加劇著水資源緊張狀況。
今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要通過黃河大保護、大治理,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黃河上游流域各省區,必須服從于黃河大保護、大治理的要求,以生態優先為根本立足點,嚴格市場準入與退出標準,優化工業結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建立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現代工業體系。
時任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也曾在《求是》撰文《譜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陜西篇章》,其中講到“陜西必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他指出:陜西要按照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三個轉化”思路,推進煤油氣混煉等能化項目建設,引領高端能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做大做強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加大傳統產業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力度,激發冶金、建材、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新活力……

沿黃公路綏德段
革命圣地延安和有“科威特”之譽的榆林,是陜西沿黃的兩大市。煤炭、石油資源豐富,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呢?能源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加工轉化升值的路子,變原料輸出為產品輸出。
近年來,延安市發展與煤炭產業相耦合、相配套的裝備制造業,發展高端基礎裝備、自動化生產線、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形成完整產業鏈。延安還構筑產業要素洼地,營造產業生態,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2019年簽約的新涉及高端能源裝備制造、能源開采技術服務、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文化創投等領域,一批新經濟、新業態從無到有,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圍繞高質量發展需要,延安市還建立引進高端領軍人才體系,引進何滿潮、岑可法等院士,力求在煤炭開采、裝備制造、油田勘探開發等方面開展聯合科研攻關,推動傳統能源企業科技升級和轉型發展。
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能化產業高端化,榆林市確立了“12363”煤化工產業高端化發展戰略。即:以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守環保、安全兩條底線;著力補齊基礎化工短板、提升規模優勢,著力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技術和產品,著力發展化工終端產品加工業;構建縱向關聯、橫向耦合、上下游協作配套的煤炭分質利用、煤制甲醇-烯烴及下游、煤制芳烴-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堿化工六條產業鏈;實現從原料向材料轉化、從大宗化學品向終端應用品拓展、從產業鏈中低端向高端邁進三大目標。
今后,榆林還將在新材料、旅游、農副產品加工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智能無人、醫藥康養、氫能等八個重點產業領域尋求突破,讓這些產業成為榆林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推動力。
陜西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構建蘋果、奶山羊、設施農業“3+X”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
一年來,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已成為黃河流域諸省份的共識,并且更加深入人心。這一年,黃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加強了溝通協調,一致行動,協同發展。大家共同抓好大保護、協調推進大治理,一起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