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冀
高地,釋義為地勢高的地方,有俯視、引領之作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西考察時,高屋建瓴指出,陜西要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突出基礎性、根本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取得輝煌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陜西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細細研讀、品味,全省上下倍受鼓舞,深感使命重大,任務艱巨。
不沿邊、不沿海,曾讓陜西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落伍。近年來,陜西借助“一帶一路”之機遇,自我加壓,內引外聯,奮力追趕,正逐步成為高密度交通網的中心樞紐,各類要素集聚的核心區域。56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連接起八縱八橫,每天有300對高鐵列車從西安駛向四面八方,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347條客貨運航線聯通全國,通達29個國家和55個城市,覆蓋“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家和28個城市。萬商云集的景象正在三秦大地重現:韓國三星儲存芯片、京東全球物流總部等一批千億級龍頭項目落地投運,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20個國家在西安設立簽證中心,世界500強有215家在陜投資或設立機構,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在西安與中亞、歐洲各國之間往來不息……
可以說,作為一個內陸省份,在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陜西已從后排走向前排,從內陸走到前沿,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展。
從內陸走到前沿,還沒有形成高地,這就是差距。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正是基于國家發展、陜西地位、世界走勢的方向,向陜西提出的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期望。
一個攻略,九分落實。我們注意到,7月10日召開的中共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七次全會通過了一個重要決定——《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決定》。在這個長達一萬多字的重要決定里,用了不短篇幅,就“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作了具體的安排和部署,如果將其視作一個打造新高地的攻略,這就要求我們從此時此刻起,就要有一種“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起”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一件一件去對標落實。一個攻略,九分落實。用老百姓話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舍下氣力干一件”。撲下身子抓落實,這才是打造高地的基本要求,也是不負春光的精神狀態。
一個理念,深度融入。中國這40多年,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歷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誰能堅持改革開放,誰就能發展的更好。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陜西要找準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五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陜考察指出,陜西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一個變化,從“主動融入”到“深度融入”,從“找準定位”到攜手“共建”,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在新時代如何利用“一帶一路”的機遇,擴大陜西開放、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是一個嶄新的理念。思路決定出路。對陜西來說,在打造高地的進程中,要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只有不斷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在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贏得先機,贏得主動,這是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現實選擇。
一個環境,堪比天大。環境也是生產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一個好環境顯得無比重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外商賈對環境的要求和看中,已不局限于某一點,他們看中的是一個整體性的大環境:生態環境好不好,是不是天天能看到藍天白云;營商環境怎么樣,會不會門好進事難辦;法治環境優不優,能否公開公平公正;治安環境穩不穩,出行是否安全;教育環境會咋樣,孩子能否受到良好教育;人文環境美不美,這里的人是否講道理懂禮貌……在一心一意抓經濟建設、抓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社會環境的理想指數,從一定意義上講,堪比天大。它是一個省、一個市,甚至一個縣,改革開放是否有質量的重要標志。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西安市從車讓人、撿煙頭等小事抓起,漸漸已成為一種好的習慣,城市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向好向善的深刻變化,受到不少贊許。這就警示我們,要真正把陜西打造成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環境美,服務優,才會風景這邊獨好。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人不辭汝苦,故能成其偉。佇立在互聯互通的新時代,我們唯有不負重托,牢記使命,懷揣擔當,緊盯高地,攻堅克難,才能加快發展,成就陜西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