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妍
【摘要】本文基于對蚌埠市固鎮縣域的實證研究,通過分析中小學幼兒園現狀存在問題,對新形勢下中小學幼兒園布點規劃方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規劃實施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中小學;幼兒園;布點規劃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而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石。我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1]。實現基礎教育發展的效率、質量和機會公平,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合理開發和配置教育資源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為進一步提高固鎮縣教育規模效益和辦學質量,優化教育資源,對其縣域進行布點規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固鎮縣中小學幼兒園布點現狀
1.1 現狀概況
至2019年,固鎮縣域范圍內共有公辦幼兒園88所,在園幼兒約13000人;小學共有146所,在校學生約55000人;縣域共有公辦高中2所、公辦初中21所、公辦完全中學5所、民辦完全中學4所,在校初中生約18000人,高中生約10000人;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約50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約100人。
1.2 問題分析
1.2.1公辦幼兒園數量不足
雖現有大量幼兒教育設施,但多為民辦或公辦民營,這些教育設施用地和建筑規模小、學生數量大,辦學不穩定性較高,幼兒的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現有公辦幼兒園難以滿足幼兒入園需求。
1.2.2幼兒園不滿足標準要求
公辦幼兒園存在班額超標,生均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嚴重不足等問題,而絕大多數民辦幼兒園和看護點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教育水平更難以達到標準要求。
1.2.3小學分布與生源分布不匹配
村莊小學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與城區小學和鄉鎮中心小學差距較大,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生源迅速向城鎮集中,導致城鎮建設區的學校數量和建設規模嚴重不足,而大量村莊學校由于生源不足在逐漸萎縮。
1.2.4部分學校負荷過大,服務半徑不合理
大部分城區學校和鄉鎮中心小學在校生過多,場地和校舍面積不足,教學活動開展受限,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且由于學校數量較少,服務半徑較大,部分學生需穿城、跨河上學,對城區交通造成一定壓力,同時學生也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風險。
2、規劃布點思路
首先在總體層面重點對現狀問題和對規劃標準進行分析研究,統籌全縣教育資源的規劃布局;然后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結合固鎮縣實際情況確定規劃編制的技術標準;再將中小學幼兒園布點充分與固鎮縣單元控規相協調,使之具有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最后考慮到近遠期學位需求的不同,制定合理可行的近遠期布點方案。
3、規劃布點原則
3.1 縣城層面
3.1.1嚴格避免用地流失
嚴格控制現有和規劃的中小學和幼兒園用地資源,避免因用地功能調整造成流失。
3.1.2集約利用空間資源
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用地緊張的老城區學校通過合理增加校舍容積率,優化學校空間布局滿足教學需求。而規模過小,無法有效發揮辦學功能的校點,則通過用地等量置換措施進行整合或采取一校多區的辦學模式。
3.1.3預先保留學校用地
對居住片區周邊的學校用地應預先進行一定的控制,用地缺乏條件的也應研究形成科學的控規調整機制,優先保證中小學和幼兒園的用地需求,已建成居住片區未來進行二次改造開發時,應按標準增加中小學和幼兒園配套。
3.1.4合理布局學校點位
根據中小學和幼兒園資源利用特征,合理布局點位。相對完整獨立的居住片區應優先滿足服務半徑較小的幼兒園和小學布點,整體上呈分散形態。服務半徑較大的中學則在新區適當布點,以緩解老城區或新區中學資源不足的矛盾。
3.1.5同步配套建設學校
在居住片區建設和開發過程中應嚴格按規劃同步配套學校建設,以減少學校建設滯后所帶來的就學壓力。
3.2 鄉鎮層面
3.2.1統籌城鄉整合資源
鄉鎮集中布點功能完善的學校,對于鄉村地區規模小、生源少的校點,應逐步撤消。結合村莊建設規劃,分散布局小學、幼兒園,基本達到使其服務范圍覆蓋鄉村地區,并按標準化的要求進行建設。
3.2.2執行標準預留發展
由于大量的學齡人口從農村涌入城鎮,鎮區及鄉駐地生源還將有所增加,因此在鄉鎮教育設施建設時要嚴格按規劃標準要求進行,并考慮一定的配套預留。
4、規劃實施建議與措施
4.1 加強調控,切實優先發展教育
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和統籌力度,堅持在各級規劃中優先謀劃教育發展,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2]。
4.2 多元投入,確保教育發展需求
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教育,通過國家、社會、個人多方投入,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加強市場化運作,完善社會力量出資興辦教育的體制和政策,不斷提高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3]。
4.3建設引導,推動城市開發經營
通過中小學幼兒園的前期引導作用,提高周邊土地價值,帶動土地開發,形成通過土地增值收益支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經營方式,逐步完善城鎮功能。
4.4 加強宣傳,健全相關法制管理
加強對中小學幼兒園布點規劃的宣傳,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實施與監督。規范教育用地的審批、建設、調整等程序,將教育設施建設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
4.5 落實監督,促進規劃實施到位
政府組織成立規劃實施督導小組,監督規劃的實施落實到位。規劃在具體實施時要尊重縣域發展規律,逐步滾動建設。
4.6 保障師資,注重人力資源培養
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多途徑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使得適齡學生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就近入學權利。
5、規劃布局
5.1 縣城層面
5.1.1幼兒園
在城區新建住宅區規劃建設與居住人口相適應的幼兒園,規模不宜大于12班。依據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考慮配套幼兒園設施。對未配建幼兒園的住宅片區開發,應結合周圍片區開發情況借用或獨立設置幼兒園。規劃對城區規模較大,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達不到標準的幼兒園,按照幼兒園設置標準逐步減小辦園規模,以全部達到《幼兒園建設標準》要求。對規模較小且沒有拓展可能的幼兒園,規劃予以取消或并入附近幼兒園。對現狀小區配建園,應盡快辦理產權移交手續,并按照實際建設規模配設相應班級幼兒園,面積較小達不到辦園標準的可作為教育輔助用房使用。對于現狀民辦幼兒園中辦園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好,條件可達到辦園標準要求,且規模較大的幼兒園可予以保留并加強管理,作為對公辦幼兒園數量不足的補充。對于規模小、辦園質量差、條件不達標的民辦幼兒園予以取消。
5.1.2小學
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對現有小學規模逐步進行調整,限制優質學校超規模發展并逐步減小規模,在現狀分析和規劃預測的基礎上,確定學校的用地規模和學生容量。對新建學校的用地嚴格按標準控制,規劃擴建和新建的學校,要預留好其發展空間,在新建地區盡快配套建設新的學校,使小學建設與新建住宅區保持同步。
5.1.3中學及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學校
在綜合考慮現狀情況和固鎮縣總體規劃確定的產業布局基礎上,對用地和規模達標的中學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予以保留,有條件擴建的予以擴建,辦學規模較小學校予以撤并。特殊教育學校根據相關用地標準予以擴建。
5.2 鄉鎮層面
5.2.1幼兒園
鄉鎮除鎮區和鄉駐地外因居民點分散,學校普遍規模較小,小學存在不少以教學點形式存在的學校,許多學校在校學生還不足100人,不利于學校的師資力量配備和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規劃針對農村與城市不同的特點,本著適度超前、相對集中、就近入學的原則,規劃對農村學校進行合理引導、遷并,更好的服務于人口密集區域,使布局更加合理、有效。
5.2.2小學
逐步取消布局不合理且無發展潛力的農村學校或改為教學點。在鄉鎮政府所在地盡快配套建設新的學校,同時限制現狀學校超規模辦學,努力提高農村保留學校的辦學質量。在對現狀分析和規劃預測的基礎上,結合現有學校的自身狀況,對各鄉鎮學校提出明確的調整措施,合理確定各學校的規模。同時鄉鎮小學布局與鄉鎮總體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結合考慮,使學校布局均衡合理。
5.2.3中學
現狀鄉鎮初中高中基本能滿足未來需求,規劃予以保留,并結合固鎮縣總體規劃增設相應初中。
結語:
規劃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布局中小學和幼兒園,以求與縣域發展方向、結構以及縣城布局相協調,促進固鎮縣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提高全縣教育辦學水平,促進學校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固鎮縣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均衡、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倫,阮禎,王蕾.基礎教育布局規劃編制探討[J].河南科技,2013,(02):251-251.
[2]黃明安,陳丹,楊柳青.湖北省教育優先發展的舉措研究[J].當代經濟,2012,(11):94-96.
[3]秦磊,胡嘉紀,鄭永奎等.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筆談[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