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高度重視金融風險防范工作,提出了“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等重要論斷,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根本指導。商業銀行是金融系統的核心組成,面臨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下行、羊群式量化寬松、逆全球化回潮的疊合影響,風險管控難度和防控形勢更趨復雜多變,需要將自身發展置于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中,審時度勢、未雨綢繆、前瞻布控、積極應對,防范潛在風險、交叉風險積聚爆發,真正做到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前面。
認識風險防范的跨區和跨時特征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體系發揮著?跨區、跨期配置資源的重要功能。相對于商品生產,金融資產具有高度的流動性、標準化、擴散性、衍生性,短期擴張能力更強。風險防控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把握好周期性和區域性特征。
認知風險周期存在滯后性。截至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2.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22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4%,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已然“雙升”,但由于資產質量與經濟周期通常存在時滯,所以不良后續仍有進一步暴露的可能。一是市場時滯。企業生產經營出現資金困難,通常會先通過自有資金、加強流動資金管理、其他渠道融資等方式保證正常經營,往往在經歷一個完整的生產或經營周期后,商品和服務才能得到市場的檢驗和反饋,才能表現為是否屬于不良資產。二是政策時滯。為應對疫情沖擊,銀行業紛紛采取延本延息、借新還舊、展期等紓困政策,部分領域的風險得以緩釋,但也可能只是延緩某些領域違約風險暴露的時間。隨著政策逐步到期,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銀行業資產質量的管控壓力將有所加大。
認知風險防控存在兩面性。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前面,深刻闡釋了穩增長與防風險的辯證關系,即以風險化解的時間換取企業生存的空間,但客觀上存在兩面性。一方面,強調以時間換空間,是為了釋放企業的潛在增長能力,避免外生性風險的內部化。根本原因是新冠疫情的沖擊是外生的、突發的,相當多的企業本身的運營并不存在問題,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企業經營風險自然隨之下降,過程性的延本延息政策為企業換得了存下來、活下去的恢復空間。另一方面,以時間換空間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唯一的。對于少數經營本來就出現問題的企業來說,時間換不來空間,靠“延”不能解決問題,對這樣的問題企業、問題資產要及時處置,避免風險累積和傳播。
把握銀行業風險防控的市場和政策環境
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用最短的時間控制住了疫情,為經濟復蘇贏得了先機。相比于其他經濟體的總量刺激性政策,我國更加強調定向性和結構化的金融支持,這為商業銀行提升資產質量創造了有利的政策和市場條件。
不良資產處置進程不斷加快。加快處置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是為了將不良資產占用的資源騰出來,在發展中實現風險化解。為應對疫情沖擊帶來的不良資產壓力,監管部門未雨綢繆,明確要求商業銀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2020年全年銀行業預計處置不良資產3.4萬億元,較2019年多處置1.1萬億元,預計下半年銀行業將處置不良資產2.3萬億元,相當于2019年全年的處置規模。
信貸資產管理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目前,我國已形成以五大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為主導,57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五大銀行系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外資系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非持牌機構并存的市場格局。不良資產處置渠道逐漸拓寬,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機構不斷擴容,單戶對公、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轉讓政策即將落地。
部分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仍待加強。隨著今后一段時期不良資產可能加快暴露,銀行業的風險抵補需求會持續增加,部分籌資能力不強的中小金融機構,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形式補充資本。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為14.21%,較年初下降0.43個百分點。城商行、農商行撥備覆蓋率平均水平分別為152.83%和118.14%,撥備充足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不斷提升風險化解的能力
2020年以來,疫情的沖擊導致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90%以上的國家陷入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和投資萎縮,全球產業分工面臨調整壓力,失業率居高不下。未來一段時間,防風險將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的大前提和主基調,風險化解能力再次成為競爭突圍的核心能力。
不斷提升資產質量管理能力。針對疫情防控專門實施的延期政策及延本延息貸款,主要集中在2021年一季度末到期。銀行有必要更加重視關鍵時點的風險防控力度,如2020年三季度末、年末等關鍵時點,特別是2021年一季度末的信用風險防控,避免風險集中爆發。密切關注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業務風險,加大對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旅游、娛樂、民航、鐵路、城市交通等受疫情沖擊較大行業的風險排查,加強對前期經營激進、過度授信或已現違約企業的風險監測和貸后管理,持續跟蹤復工復產情況、延本延息客戶的經營情況。嚴格區分企業經營和風險狀況,對于本身經營風險較高的企業,突出把握實質性風險原則,符合不良標準的應及時歸入不良管理,確保信用風險有序釋放,并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
不斷提升不良資產處置能力。不良資產形成的較快時期,也是容易引發不良資產處置行為失范的時期。2020年以來,近30家銀行因違規處置不良資產遭受了監管處罰。銀行業應自覺規范不良處置行為,堅決杜絕通過違規發售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回購等方式實現不良資產虛假出表等行為,確保不良資產轉讓的真實性。針對不良資產處置規模的擴大,商業銀行有必要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不良處置計劃,提高“精準拆彈”能力。對于部分地方銀行資產質量不高,處置途徑和處置能力有限,但處置壓力較大的問題,要予以更多關注。商業銀行應加強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合作,綜合利用清收、轉讓、核銷、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手段,提升不良資產市場化、多元化、綜合化處置能力,加快處置速度,提高處置效率,切實夯實銀行業資產質量。
不斷提升潛在風險的抵御能力
有效應對風險的前瞻性做法,是既要嚴格規范資產配置行為,減少不良資產的發生,也要為風險形成后的處置做好充足的準備。商業銀行需要內外并舉補充資本,備足抵御風險的“彈藥”。
未雨綢繆提足撥備。為彌補原會計準則(IAS39)金融資產損失準備計提不足問題,新的國際會計準則(IFERS9)已將撥備計提由“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損失法”,我國上市銀行已于2019年參照執行。疫情爆發以來,西方銀行執行新準則的力度更大,如美國摩根、美銀、花旗、富國四行2020年上半年的撥備計提為2019年同期的8~9倍,平均撥備覆蓋率為378%。相比之下,我國工農中建四大行2020年上半年的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22.4%,風險覆蓋能力較強,但較2019年末下降2.3個百分點,且撥備計提同比增長只有43.2%。可見,銀行業有必要更加嚴格按照審慎原則完善內部評級模型,明確信用風險變化標準,使得按照預期損失法計提的撥備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風險底數,在合理評估的基礎上盡早、足額計提撥備,前瞻性地應對不良貸款上升的壓力。
主動夯實和補充資本。西方國家疫情較我國更嚴重,對銀行夯實資本也采取了更嚴厲的措施。如:2020年6月,美聯儲要求大型銀行在第三季度暫停股票回購、限制股息支付,并根據收入計算派息的方式來保存資本;英國監管機構也要求多家商業銀行暫停派息、回購。我國銀行業在做好、做實讓利工作的基礎上,有必要優化風險資產結構,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資本管理水平,增強內源性資本積累。同時,把握資本市場改革機遇期,通過發行普通股、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資本工具,提升外源性資本補充能力。
構建契合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風險管控機制
6月18日,郭樹清主席在陸家嘴論壇的講話中提到,刺激政策應為今后預留一定空間,中國不會搞大水漫灌,更不會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預期和監管導向,要求商業銀行不斷增強風險管理的適應性,在有效應對環境變化的調整中,進一步提高調控政策的傳導效率。
加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商業銀行既要加強監管匯報,同時也要提升研究水平,增強前瞻預判能力。關注MLF(中期借貸便利)和SLF(常備借貸便利)余額變化可能帶來的銀行間市場利率變化,關注不屬于政策重點支持領域的企業資金鏈趨緊問題。緊密配合央行貨幣政策調整,緊跟客戶需求變化、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地方債集中發行等因素,統籌做好流動性安排。在利率走勢研判中,適時調整債券投資久期,強化利率風險管理。
有效防范外輸性風險事件。面對金融深化開放新局面,銀行業需要統籌利用好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融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拓展發展空間。同時強化金融安全觀,筑牢底線意識,積極應對全球化逆流挑戰,加強風險管理、反洗錢、合規管理三大體系建設,確保既能“走出去”,又能“立得住”。
穩步化解“影子銀行”風險。主動適應資管新規延期,是商業銀行走好服務實體經濟使命、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步。商業銀行應統籌好存量業務整改和創新業務發展的關系,制定相應的整改計劃,綜合采用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把握老產品的出清力度和速度,在資產處置過程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自覺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嚴格防范監管套利、加通道、加杠桿的“影子銀行”活動,堅決杜絕參與場外配資、投機炒作等行為。加快推進資管部門和理財子公司的市場化改革,強化風險隔離與防控,構建銀行業資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總之,在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的時期,商業銀行需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深化對風險演變特征和規律的認識,真正做到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前面,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編后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身體力行,將防范金融風險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面對當前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世界貿易投資活動受到嚴重沖擊,中美關系不斷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來襲,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的局面,商業銀行更應提高前瞻性,預見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前做好準備,避免風險的蔓延和擴散。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