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信用卡分期業務是附著于信用卡上的增值服務,持卡人通過繳納手續費辦理分期業務后,可將信用卡的消費交易金額(負債)從一次性償還分解成若干期償還。目前多數銀行提供的分期期限多為3期、6期、12期和24期,有部分銀行提供長達36期的選擇。
在我國信用卡快速發展過程中,信用卡分期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速增長。從產品上看,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已開展多種多樣的分期業務,業務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逐漸涵蓋消費者生活消費的各個領域。從規模上看,行業整體的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余額約占信用卡貸款余額的四成,部分銀行分期業務規模出現翻倍式增長。從收入上看,分期業務收入已成為信用卡收入構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成為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的新增長點。
關于信用卡分期的成本,多家銀行宣稱分期是“零利率、手續費僅需百分之零點幾”。然而,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呢?我們分析發現,信用卡分期的成本并沒有宣傳中的“零利息、低手續費”那么美好,低成本只是消費者“眼中”的成本,消費者在分期業務中普遍承擔12%以上的成本,部分銀行的一些分期產品成本在24%以上。與目前銀行定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2%左右的收益率相比,信用卡分期的成本達到其10倍以上。
信用卡分期的成本披露問題
從分期業務的收入可以看出,銀行積極推動分期業務獲取了可觀的收益,但銀行宣傳分期業務的廣告語卻為“零利率、低手續費即可辦理分期業務”,由此不難看出其中存在明顯的悖論。消費者繳納的低手續費如何能帶來銀行分期業務收入的高收益?消費者承擔的分期業務成本到底為多少?分期業務的真實成本披露不清晰,消費者不了解自己負擔的分期業務真實成本,成為阻礙分期業務有序發展的攔路石。
是費用還是利息
信用卡分期向客戶宣傳時多采用零利率、低手續費等宣傳標語,但分期手續費是利息還是費用一直存在爭議。銀行通過信用卡透支消費,再將消費額度辦理分期業務,或者根據信用卡可用額度辦理賬單分期、現金分期等業務而收取的手續費,都是銀行通過提供貸款,從借款人手中獲得的報酬,該部分收入具有利息性質。本質上,消費者繳納的手續費應該為利息。
但是為什么實質上具有利息屬性的分期業務收入,銀行不將其稱為利息而是選擇將其稱為手續費?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消費者一直以來受傳統消費理念的影響,難以接受支付利息的消費習慣,將利息轉化為手續費的稱呼,大大增加了持卡人的接受程度,有利于分期業務的拓展。二是隨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程度的提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中間業務已成為銀行業重要的關注點和利潤增長點。在轉型的壓力下,各銀行均加強了對中間業務收入的考核,將分期收入記為中間業務收入有利于信用卡收入結構優化。
現階段,大部分銀行將分期業務歸入銀行中間業務里的銀行卡業務,認為分期業務僅是銀行提供給持卡人的金融服務,因此收取的是手續費而非利息。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表外業務,不占用銀行資金,是由銀行作為中間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務獲得的非利息收入。然而從本質上,信用卡持卡人的分期業務是占用銀行信貸資金的,任何資產不良和業務發展的風險都是由銀行自行承擔,實際上這不符合中間業務的規定,將分期業務收入劃為中間業務收入存在一定的問題。國際信用卡機構一般將分期業務的手續費歸為利息收入,認為其實質就是利息。根據上市銀行年報信息披露,目前只有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和光大銀行將持卡人分期收入記為利息收入。
表面的信用卡分期成本
對于消費者而言,不管銀行分期業務收取的是利息還是費用,本質上都是消費者辦理分期業務時需要承擔的成本。根據多家銀行官網對于分期產品的描述,消費者需要負擔的分期業務成本可通過下述公式計算得出:每期手續費=分期總金額×手續費率,總手續費=每期手續費×期數。以A銀行12期賬單分期為例,下文描述在銀行的宣傳信息下,消費者認為自己辦理分期業務后所需要承擔的成本。表1為不同期數下,A銀行收取的基準手續費率,實際手續費率會根據市場情況以及不同客戶的資質上下浮動。
假設消費者當期賬單全部應還款額為12000元,申請辦理12期賬單分期。根據銀行披露的計算方式以及手續費標準,辦理分期后,每期分期手續費為72元(12000×0.60%),每期分期本金為1000元(12000/12),那么每期應還款總額為1072元(1000+72)。在消費者眼中,每月需要支付的72元手續費,即為辦理12000元賬單12期分期的成本,消費者會簡單直接地對比72元與12000元,在心理上形成72元確實非常少的感覺,此時消費者就已經開始陷入低成本幻覺。此外,月手續費率0.6%轉化為年化手續費率為7.2%(0.6%×12),再對比信用卡的年循環利率18.25%,進一步加深消費者的低成本幻覺。
銀行通過非常低的數字,如“0.6%”“每天2.4元(72元/30天)”的宣傳和具有障眼法的計算方法,誘導消費者進入了銀行鋪開的一張迷惑之網,陷入了分期低成本的幻覺。
真實的信用卡分期成本
分期的真實費率遠高于宣傳費率。銀行向信用卡持卡人宣傳低手續費辦理分期,通過給出單期手續費,再簡單與12期相乘得出年化總手續費,如上文例子中的7.2%,這種單期費率乘以12個月轉化為年度費率的計算方式具有極強的誤導性。如果消費者在12期里,前11期只償還手續費72元,在最后第12期才償還本金和當期手續費,選用這種先息后本的方式(見圖1)得出的年化費率才是真實的7.2%。但消費者在銀行辦理的分期業務并不是期末償還本金方式,所以承擔的年化費率遠不止7.2%。
銀行的分期辦理業務,采用的是每期“償還本金+手續費”的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即每月償還本金1000元和手續費72元(見圖2)。也就是說持卡人并非一直欠銀行12000元,而是隨著每月的還款,貸款的本金在逐步下降,尤其到分期的最后一期,未償還本金只剩下1000元,但銀行收取的每期手續費依然是按期初本金12000元計算,持卡人辦理12期的分期業務實際支付的年化手續費率遠高于7.2%。實際的費率可以通過內部收益率來計算得出。
根據銀行官網披露的賬單分期手續費,本文統計了六家銀行的宣傳費率和真實年化費率(見表2),數據顯示每家銀行的分期真實費率均高于宣傳費率。名義上低費率誘使消費者大量辦理分期,實際上通過近翻倍的真實費率獲取利潤,解釋了銀行大力推行分期業務的原因,也揭示了分期業務收入成為信用卡利潤主要增長點以及反超透支利息收入成為信用卡收入構成中最大份額的主要原因。
提前還款會增加分期真實成本。根據各銀行官網披露的信息統計,目前所有銀行都規定手續費一經提交,不予退還,如果持卡人想提前還款,之前繳納的手續費不僅不會退還,而且需補足未交的手續費才能完成提前償還欠款。因此如果持卡人選擇提前還款,實際承擔的分期成本會更高。某銀行12期賬單分期按照12期還完的年化費率為17.27%,如果在第10期,持卡人提前償還剩余未償還額,分期的實際年化費率為17.94%;如果在第9期,持卡人提前償還剩余未償還額,分期的實際年化費率上升為18.67%。從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出,消費者越早提前還款,承擔的分期實際成本也越高。
成本披露問題產生的原因
導致分期業務真實成本不明朗、消費者陷入低成本幻覺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從銀行、監管機構以及消費者三方面來解析。
銀行信息披露和宣傳存在誤導嫌疑,沒有真實披露分期業務成本
銀行對分期業務的信息進行了選擇性披露和夸大式宣傳,不僅沒有真實披露分期業務的真實成本,而且存在誤導消費者陷入低成本幻覺和模糊消費者需要承擔的真實分期成本的行為。銀行披露分期業務成本只有單期手續費,既沒有考慮還款的時間價值,也沒有描述手續費繳納方式的變化對消費者承擔的分期成本的影響,因此消費者無法了解到分期的真實成本。銀行宣傳分期業務是“零利息+低手續費”辦理,通過“零”“低”等文字描述分期業務手續費十分低廉,具有高度誘惑性和誤導性,誘導消費者陷入低成本的幻覺并辦理分期業務。
監管機構沒有統一的法規體系對分期產品的信息披露進行規范
我國對于消費金融產品沒有統一的信息披露準則,因此銀行可以自主選擇披露方式以及信息量的多少。分期業務的真實成本不清晰正是由于沒有明確統一的披露準則導致。銀行會根據自身利益出發,通過障眼法的方式誤導消費者,如上文提到的年化費率的計算方式,讓消費者以為分期成本低。由于沒有統一的披露準則,也會導致銀行在信息披露時將不利信息隱瞞或者含糊帶過,如將信息縮小字體,放在不起眼的地方,雖達到了披露要求,但是明顯地希望被消費者錯過。例如,分期業務手續費不退還且提前還款需要補足手續費,分期業務一經辦理不能取消等信息的披露,不同銀行的披露方式都不一致,部分銀行只在分期業務介紹頁面有一小行文字描述,部分銀行只在合同條款中進行披露。實際在辦理分期時,消費者只需要通過電話或者手機上劃開開啟的按鈕就可直接辦理分期,在這時,消費者對于手續費的一些細節信息極大可能處于完全不知情的狀態便直接辦理了業務,消費者的知情權益受到損害。
消費者金融知識匱乏,無法自我識別真實的分期業務成本
消費者自身金融知識的缺乏是導致消費者不能識別真實成本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依照行為金融學中的有限理性定義,在消費者知識儲備有限的情況下會依據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做出滿意決策,而不是深挖相關內容做出最優的決策。根據已知對人類大腦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善于處理簡單計算,卻對復雜的概率、真實利率等計算反應相對遲鈍。因此,在計算分期業務的成本時,消費者會直接根據銀行給予的信息,簡單計算得出自己滿意的結論,陷入低成本幻覺,忽略背后真實的成本。
此外,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其《釣愚》中的闡述,消費者的非理性往往會導致消費者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消費能力或者自制力。這種非理性會讓消費者無法正確判斷分期業務真實成本的高低,會低估分期業務的真實成本對自身的負擔,高估自己的可負擔能力。例如,月收入4000元的消費者,在非理性的思考下,會認為每月償還1072元的貸款是完全在可負擔能力范圍內的支出,因此會做出決定認為12000元處于自己的消費能力之內。而理性的消費者知道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基于兩個大前提:一是自身的其他支出如房租、生活費等都需要控制在2928元內;二是未來一年消費者每月消費金額都不能超過2928元減去必要開支后剩余的金額。一旦打破這兩個前提,消費者則會進入收不抵支的狀態,陷入債務危機。
成本披露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目前市場中分期業務發展以及消費者可能陷入分期低成本幻覺等問題而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狀,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促進消費金融業健康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要求銀行披露分期業務真實利率,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銀行以低于真實成本的費用對分期業務進行宣傳,存在誘導和欺騙消費者的嫌疑,誤導消費者進入了低成本幻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因此,銀行應主動披露分期真實費率,讓消費者在了解真實費用成本的前提下自愿辦理分期。從數據統計來看,分期業務的真實年化費率高于宣傳的名義費率,但是低于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對于無法在賬單日全額償還信用卡賬單的消費者,選擇辦理分期業務,可以降低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此時分期業務對于消費者而言是一項非常有益的金融服務。分期真實成本的披露,既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又有助于消費者合理地利用分期業務這項金融服務來實現自己理性健康的金融需求,更是促進分期業務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通過立法規范,完善信息披露規范和標準化機制。我國目前信貸市場存在金融信貸產品信息披露不規范、披露內容不全面等問題。分期產品正是因為信息披露的不規范導致了消費者無法正確識別真實成本。健全信息披露機制,規范和標準化披露信息,能有效監督和引導銀行正確披露分期真實成本,也能有效地幫助消費者全面了解消費金融產品的成本與風險,對比不同銀行的消費金融產品,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避免因錯選金融產品而陷入債務危機。例如,可以借鑒美國的誠實信貸法,該法中規定了信貸發放機構必須公開的相關信貸信息,同時對于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披露內容都有著明確的規則,如機構必須向消費者披露年化利率(APR)、貸款期限、融資費用等,以確保消費者了解信貸的成本。一旦我國采用標準化的計算公式來衡量成本,那么分期市場中低成本幻覺就會自然消失,消費者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做出合理的選擇。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保護了個人消費者權益,更是促進了行業的規范有序發展。
積極開展金融教育,幫助消費者了解金融基礎知識。信用卡信貸余額的上升,分期業務的快速發展,意味著我國消費信貸正在崛起,對消費者金融普及教育亟待加強。我國居民的金融知識水平仍較低,金融知識的普及可以幫助消費者提高自身了解金融信貸產品的能力,即使在銀行沒有披露真實分期業務費率的情況下,也能避免陷入低成本幻覺,自我識別其背后的真實成本;也可以幫助消費者樹立理性的負債消費觀念,清楚認知自己的可負擔能力,避免因過度消費導致過高債務。消費者是消費金融的主要參與者,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提升,有利于金融行業的繁榮發展。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