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琦偉 張偉強



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信用卡的黃金年代。在1982年經濟衰退結束后,通貨膨脹率快速下降,美國居民消費水平回升,隨著美國信用卡體系的不斷完善與成熟,信用卡在居民中的滲透率達到72.7%,人們開始大量使用信用卡進行日常消費。至20世紀90年代,美國信用卡體系已經基本固化,各主要機構信用卡利率定價出現僵化,各大機構信用卡循環利率保持在18%~20%之間浮動,信用卡行業的發展放緩。在此情況下,第一資本銀行率先從信用卡循環利率處找到了突破口,在信用卡利率定價時納入持卡人信用因素,實現差異化定價,創造出了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為持卡人提供了一個低息貸款換高息貸款的債務置換的機會,同時也打破了信用卡行業利率僵化的狀態。時至今日,信用卡余額代償已經成為美國信用卡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基本模式
信用卡余額代償(Credit Card Balance Transfer)是代償機構以其他發卡機構的信用卡持卡人作為目標客戶,向該持卡人提供一定時期的低利率貸款用于償還該持卡人在其他發卡機構的原有債務,并嘗試用具有優惠消費利率的新開信用卡將該持卡人轉化為代償機構固有持卡人的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信用卡余額代償是一種較為成熟的短期至中期消費融資方式,其商業本質是發卡機構面對飽和的信用卡市場,獲取客戶的模式。
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參與主體
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運作流程中共有三方參與,分別為:持卡人、代償機構(即提供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的發卡機構,美國的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通常為銀行的信用卡部門或子公司)、持卡人原借貸機構(見圖1)。
持卡人,即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信用卡代償模式下的持卡人均與其他的發卡機構存在信用卡債務,且這筆信用卡債務的利率較高(存在相對較高的信用卡債務)。此時持卡人便可向代償機構申請辦理代償業務,獲得一張代償機構的信用卡,用一筆低利率貸款去償還原借貸機構的高利率債務,以此來降低原本的債務負擔。
代償機構是提供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的信用卡發卡機構。持卡人將原借貸機構具有信用卡債務的卡號和需償還的債務金額提交給代償機構后,代償機構會直接代替持卡人一次性償還該筆債務。需注意的是,代償機構代償的金額不能超過持卡人新開信用卡的授信額度。
代償機構通過借助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為其他發卡機構的信用卡持卡人提供低利率借款渠道,滿足其進行信用卡債務重組,降低債務負擔的需求,從而建立與持卡人的業務往來,進而通過較長期免息的方式培養持卡人使用本機構信用卡的消費習慣,最后將其轉化為本機構的固定持卡人。
持卡人原借貸機構是持卡人在辦理代償業務之前的信用卡債務的債權人。當代償機構將債務還清后,持卡人與原借貸機構的債務消除,該筆信用卡債務的債權轉移至代償機構,持卡人直接還款給代償機構即可。隨著時間的發展,原借貸機構也逐步推出代償業務,到如今,信用卡余額代償已然成為主要發卡機構的一項基本業務,同時也是獲取客戶的標準工具之一。
持卡人辦理余額代償的費用構成
在信用卡余額代償過程中,持卡人需要承擔的費用構成,同時也是代償機構的盈利來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代償機構向持卡人收取的代償服務費、代償機構向持卡人收取的利息以及如果持卡人違約或逾期產生的罰息。
代償服務費。服務費是持卡人申請辦理信用卡余額代償需要繳納的費用,該費用主要由持卡人需要代償的金額決定。對于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服務費是代償機構一定可以實現的當期收益。
余額代償機構收取服務費經歷了從免費逐步演變為收費的過程。根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數據的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前美國將近50%的代償機構不收取代償服務費,至2010年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逐步開始收取服務費,至2016年末,免服務費的代償機構占整體代償機構的比重回升至10%左右。
目前,信用卡余額代償的服務費大約為3%~5%,2018年持卡人辦理代償的平均服務費為2.8%。機構在收取代償服務費的時候有最低的收費要求,一般以3%~5%或5美元作為最低服務費標準。如果持卡人只代償150美元以下,則按照5美元的標準收取服務費;若持卡人代償金額高于150美元,則按照代償總金額的3%~5%收取服務費。
利息。利息是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未來可能獲得的收益之一,具體的金額計算主要依據兩個貸款利率:一是針對于持卡人原有債務轉移到代償機構后,代償機構向持卡人收取的貸款利率;另一個是代償機構發給持卡人新信用卡的消費利率(Purchase Rate)。
持卡人辦理余額代償后,代償機構會給予持卡人一段時間的促銷期(Promotion Period)。在促銷期內,代償機構會為持卡人提供利率優惠政策,貸款利率和消費利率均會下調。在2007年,超過30%的代償機構針對代償后的債務收取貸款利率,10%的代償機構對新開信用卡收取消費利率。從2010年開始,接近所有的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將促銷期內的貸款利率和消費利率均降為0。也就是說,在促銷期內,持卡人無需支付任何利息,同時也意味著這段時間內,代償機構沒有任何利息收入。
在促銷期結束后,貸款利率和消費利率會上調至標準水平。如果持卡人沒有在促銷期內償還完全部貸款,那么接下來繳納的貸款利息將根據促銷期結束時持卡人尚未償還的債務和上調后的貸款利率計算得出。促銷期的長短由代償機構自行決定,通常以月為單位,目前呈現不斷變長的趨勢。在2002年以前,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的促銷期最長只有15個月;到2016年末,接近一半的代償機構的促銷期超過15個月。促銷期不足12個月的代償機構不足五分之一。
罰息。除了服務費、利息以外,持卡人有可能需要承擔罰息的費用,這也是信用卡余額代償機構未來可獲得的另一項收益,即持卡人未能履行相應的還款義務被金融機構強行收取的罰款利率。與信用卡逾期一樣,在使用信用卡余額代償時,一旦持卡人在任何情況下發生債務違約,則有可能被代償機構收取高至年化利率30%的罰息。
余額代償的授信額度
持卡人獲批余額代償的授信額度通常由持卡人的個人債務情況以及信用水平決定。授信額度與信用水平呈現正相關相關,即申請信用卡余額代償的持卡人信用越高,獲批的代償額度也越高(見圖2)。2018年信用評級為最優的持卡人獲批代償額度平均為5453美元,信用評級為優質的持卡人獲批代償額度平均為4136美元,信用評級為良好的持卡人獲批代償額度平均為2845美元。由此可見,隨著個人信用水平的下降,持卡人獲批的代償額度也隨之降低。
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市場情況分析
參與人群以高信用人群為主,但整體參與度低
代償機構主要以高信用評級的持卡人作為主要目標群體。高信用評級持卡人主要指在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單獨設立的美國居民的信用評級體系(Consumer Credit Panel)中評級為最優級和優質級的持卡人。根據該體系持卡人的個人信用可以分為最優、優質、良好、次級與深度次級五個等級,“最優”是指信用分720以上人群,該群體占信用卡持卡人的比例為62%;“優質”指信用分660~719人群,該群體占信用卡持卡人的比例約為17%;在信用分660分以下的為良好、次級與深度次級的人群,占信用卡持卡人的比例約為21%。
以信用卡余額代償賬戶作為統計標準,在2018年,美國參與信用卡余額代償的持卡人中,最優級與優質級持卡人占持卡人總量的97%以上,其中最優評級持卡人占比為72%,優質級持卡人占比約為25%(見圖3),其他信用評分的人群占比為3%。
根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的數據,在擁有信用卡賬戶的人群中,曾使用過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的賬戶不到10%,2014年的占比約為8%,到2016年下降至7%。此外,在辦理余額代償的信用卡賬戶中,75%的賬戶在三年內只辦理過一次信用卡余額代償業務。對于余額代償業務,持卡人的參與度不高。
對于代償機構而言,用戶低頻次辦理代償業務是利好消息。因為一旦其他機構的持卡人轉化為代償機構的固定持卡人后,再轉化為其他代償機構客戶的概率很低。根據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對于信用卡余額代償賬戶的監控與統計,只有20%~40%的持卡人在一年內完成了原有債務的整合與償還,仍有40%~80%的代償持卡人在促銷期結束后,以上調后的貸款利率償還債務。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對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市場規模統計分為三大指標:信用卡余額代償金額、新開信用卡購物金額與年末未償還代償余額。信用卡余額代償金額是所有用戶從機構獲得的代償授信金額,代表了持卡人在一段時間內使用信用卡余額代償的總量;新開信用卡購物金額是持卡人在代償機構獲得新信用卡后的總消費金額,體現了持卡人在原有債務上新增加的債務額度;年末未償還代償余額則是信用卡余額代償用戶尚未償還的代償授信額度。
信用卡余額代償市場規模在逐步擴大。2018年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金額達到540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38%,新開信用卡購物金額增長34%。
余額代償規模占總體消費信貸規模比重較小。2018年同期美國的信用卡循環債務總額為9000億美元,在假設信用卡余額代償金額均為未償還余額的極端情況下,則同期未償余額的占比僅為6%。
目前余額代償市場規模占比不大,有著較大的潛在業務需求。例如,2020年7月美國新聞網的一項調查統計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信用卡持卡人對于他們需要償還的利息與相應的利率并沒有明確的概念,四分之一的持卡人背負的信用卡債務超過5000美元。
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啟示
從余額代償的運營模式以及美國余額代償市場的進展情況可以看到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具有積極作用。
差異化的利率定價體系,創新商業模式
在信用卡余額代償出現前,美國信用卡模式普遍較為僵化,發卡機構對旗下所有的持卡人收取同一利率。對于很少違約的優質持卡人而言,單一的利率其實是不公平的。一旦次級信用持卡人違約,發卡機構用從優質信用持卡人處獲得收益來補貼相應的違約損失。信用卡余額代償商業模式的出現,意味著差異化的利率定價體系建立,利率市場化程度提高,打破原有僵化的利率定價規則,為信用卡市場注入了活力。信用卡余額代償以持卡人的個人信用評分作為貸款利率的基礎,引入風險差異化定價體系,使信用評分高的持卡人可以獲得較低的貸款利率。如此一來,高信用評分持卡人不需要為低信用評分持卡人的違約行為買單,打破了優質持卡人補貼次級持卡人的僵化循環。
參與主體各獲益處,降低金融風險
對于持卡人,代償業務的益處主要有:一是持卡人可以通過將原有機構的高利率的債務轉移到提供低利率貸款的機構從而減少利息支出;二是在每月償還金額不變的前提下使用信用卡余額代償可以縮短整體債務償還時間;三是持卡人可以將多家機構的多張信用卡債務轉移至一家代償機構從而實現優化個人資產管理,節約財務管理中的時間成本;四是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余額代償的過程中保持原有賬戶處于正常使用狀態可以降低信貸利用率(Credit Utilization Rate,即持卡人使用循環利率的百分比,在FICO征信評分下,30%的信用評級取決于持卡人的信貸利用率,在使用信用卡余額代償時保證原有賬戶處于可使用狀態可以提升持卡人的總授信額度從而獎勵信貸使用率),從而提高個人信用評分。
對于代償機構,代償業務帶來的益處主要體現在:一是提供信用卡代償的銀行可以通過信用卡代償有效地降低獲客成本,以較少的支出擴大獲客途徑;二是一旦客戶形成使用習慣,則可以快速地積累客戶群體從而提升整體收益能力;三是利用信用卡代償的優惠條款提升客戶滿意程度與忠誠度。信用卡代償在為其拓寬了獲客渠道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原有的獲利渠道。
對于持卡人原借貸機構,由于代償機構一次性買斷了原有債務,持卡人原有的債務轉移至代償機構,持卡人的債務違約風險也隨之轉移,原借貸機構的信貸風險得以消除,但這也意味著該持卡人不再是原借貸機構的客戶。由于持卡人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向促進該機構提升服務質量,優化信用卡產品結構,以提升原有機構的競爭力。
美國信用卡余額代償是帕累托改進在金融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即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不對某一方造成任何損失,并至少能讓另外一方獲得相應的收益,從而實現多方共贏。余額代償模式對于客戶、代償機構、原借貸機構三方都各獲益處,降低了金融風險。
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豐富金融產品市場
由于美國的信用卡代償并沒有規定客戶可以使用的期限與次數,所以客戶可以多次利用信用卡代償來滿足相應的低息借貸需求。在此情況下,客戶的議價能力直接被提高;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信用卡代償必須利用利率差異化市場定價,由客戶的總借貸需求與信用評級決定相應的借貸利率。在這種驅動因素下,銀行必須不斷地降低促銷期內的優惠政策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信用卡代償正是在此種情況下給予了客戶更多的進行理性選擇的機會,客戶可以依據他們自身的信用評分選擇留在原有銀行并支付高額的利息支出從而節約相關的機會成本與時間成本,或選擇提升個人信用并花費時間去研究如何使用信用卡代償以減少利息支出。客戶最終被收取的利率由差異化定價模式決定,所以高信用的客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主動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服務。美國信用卡代償在提升利率市場程度的同時為客戶提供了更多合理選擇的機會,豐富了金融市場。
我國信用卡市場近年來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持卡人數量和貸款余額都位居全球前列。但是,信用卡借款利率方面的市場化程度不高。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民間借貸利率上限調整為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信用卡利率已經高于同期民間借貸利率。信用卡利率屬于金融機構借貸利率,雖然金融機構借貸利率不在這次調整之列,但高于民間借貸利率會受到巨大的道德和輿論壓力。借此契機,為了降低信用卡利率且推進信用卡利率的市場化定價,引入信用卡余額代償機制未嘗不是一種有益選擇。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陽光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