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佼
摘 要: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新時期的發展出現了相應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在文化體制上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變動。美術界的變動體現在傳播和教授藝術的平臺變得更加廣闊了,對于廣西美術界而言,廣西在體制的影響下設立了公立藝術院校和一些藝術機構。這以后,廣西美術經歷了形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美術創作作為廣西美術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姿態展現著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美和藝術美,直至今天,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鮮明的民族風格繼續書寫著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的歷史。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
廣西美術中的少數民族人物題材創作一直是廣西美術中的特色所在,在廣西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支撐下,以少數民族人物為題材的美術創作不斷在展現優秀民族的靈魂和民族淳樸、健力的風氣。這些美術創作展現了少數民族人物題材創作中生生不息的美術創作力,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給我們今天研究和學習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和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給人們研究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研究提供了范本,幫助人們更加了解廣西美術的歷程和發展。
民族人物作為少數民族中熟悉且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在美術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49年以后的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繪畫成就尚不突出,初期廣西美術不能馬上拋盡政治主旋律下的創作主題,多數作品仍是以普及和配合政治運動所創作的。廣西民族題材人物畫進入全國人民的視野是在1956年的“第一屆全國中青年畫展”上,入選展覽的作品是畫家莫士光的中國畫《山區道上》。這幅作品描寫了少數民族人民在山路途中交流的畫面,結合廣西的山區美景和人民的生活場景,展現了少數人民生活美好的活力和民族形象的面貌。在此之后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的人物美術創作逐漸進入了發展期。
在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時期,最值得關注的當屬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廣西美術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如金碧芬的套色木刻《蘆笙舞》、劉宇一的油畫《女代表》、莫更原的中國畫《路遇》、陳煙橋的套色木刻《歸途》、雷時康的套色木刻《馬幫曲》、陳更新的套色木刻《瑤山醫生》、曾日文的油畫《春晨》、孫見光的油畫《放鴨》、姚秦的油畫《備課》、黎正國的中國畫《一曲山歌一個坡》、曾日文的油畫《壯鄉十月》、孫見光的油畫《碰頭會》、劉宇一的油畫《耕天》、梁加堅的水彩《上學第一天》等,這一時期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民族人物題材畫的內容和內涵,推進了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
因著政治政策的影響,20世紀60到70年代的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出現了程式化的特點,人物刻畫皆是積極向上的、強壯的、洋溢著幸福微笑的形象,尤其少數民族女性形象的刻畫,神情與體格可以說是雌雄莫辨。20世紀70年代以后,廣西美術逐漸恢復了創作,但這個時期的美術創作仍是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傾向。1972年舉行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結束后,廣西美術創作逐漸恢復,出現了一批高產量、有能力的畫家。例如梁榮中創作了中國畫《侗寨新聲》,陳素春創作了中國畫《金色的侗鄉》,描繪了少數民族侗族人民勤奮勞動和享受豐收的喜悅之情。還有張達平的中國畫《苗山新繡》,黃旭、覃忠華合作的中國畫《夜課前》,黃旭的中國畫《阿姨到我家》等,也是這個時期的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優秀作品。這一時期的畫家注重對生活的體驗,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藝術語言。
20世紀70年代后期,廣西美術創作逐漸恢復了20世紀60年代前期的狀態,但基本上是沿承前期的創作,有些作品還遺留“程式化”的影子。以少數民族人物為題材的優秀美術創作作品代表有玉榮獎的年畫《阿姨多像雷鋒》、冼小前的油畫《溪邊笑語》、林令的中國畫《春滿列車》、帥立功的中國畫《銀波滿瑤山》、楊照的套色木刻《甜袖子》、區煥章的水印木刻《深情》、楊照的黑白木刻《菠蘿蜜》、鄭軍里的中國畫《歌》、祁海平的油畫《家在花叢中》、黃菁的油畫《苗山春》等。這一時期的廣西美術創作以老、中、青為主力骨干,創作了大批作品,但作品內容反映了廣西美術創作中的盲目跟進和主題單一的創作片面性。在這之后“鄉土風”吹來了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春天,這一時期的廣西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創作了大量的少數民族風情作品,“鄉土風”農村題材創作在廣西發生了熱烈的反響和影響,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民俗給廣西美術創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本土資源,是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源泉。
在1980年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沈銘存的油畫《京族婦女》獲得了三等獎。這幅作品中的京族婦女形象和其懷中的女兒并未穿著京族傳統服飾,而是身著現代的服裝,展現了京族人民適應于現代生活的面貌。同年,依舊致力于描繪少數民族生活場景和少數民族服飾的人物題材的作品還有鄔永柳、余偉雄及何緯仁合作的黑白木刻《回聲》、張達平的中國畫《未來從這里開始》以及陳偉勛的中國畫《水清情深》。
1981年廣西舉辦了多個展覽,其中“第二屆廣西少數民族生活作品展覽”是專以少數民族為主題進行創作的展覽,如孫見光的油畫作品《琳瑯滿目》《試新鞋》是本次展覽中的優秀作品代表,作品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這一時期創作的新成果在展覽上取得了大量關注,也向外傳遞了廣西美術創作的新氣象。李偉光的中國畫《遠山》、黃鮮花的中國畫《一片心意》、郭北平的油畫《五月》、鄭軍里的中國畫《金秋》、潘愛清的中國畫《豐收圖》等都展現了少數民族勞動生活場景和健康喜悅的精神面貌,從創作內容來說,可以看出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在這一時期對少數民族農忙時勞動場景的青睞。
1982年是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大豐收的一年。以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而進行的美術創作在“全國少數民族作品展”中嶄露鋒芒,這次展覽證明了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水平,也認證了全國人民對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畫的認可度。這一年,少數民族人物題材創作中羅興華的中國畫《蘆笙踩堂》、鄧軍的年畫《致富圖》、謝森的油畫《苗山十月》和沈銘存的油畫《新娘》等是這批作品中的翹楚。尤其是沈銘存的油畫《新娘》,塑造了一個美麗淳樸、氣質卓越、富有古典色彩的瑤族少女形象的肖像作品,這幅作品曾在《美術》雜志封底發表,引起過大量關注,成為沈銘存少數民族人物題材作品中的代表作。
在經歷過1982年少數民族題材創作的高峰后,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出現探索性的發展。隨著20世紀90年代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創作觀念的轉變影響了畫家們創作少數民族題材的想法,這一時期的廣西少數民族題材創作較之前風格和技法、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所轉變。這一年少數民族人物題材中描繪更多的是少數民族農忙、勞動時的生活場景,這些人物身著民族特色的傳統服飾,如梁耀的中國畫《小河水漲大河滿》、孫見光的油畫《三月三》、羅興華的中國畫《北京頌》、莫軍糧的油畫《交糧日》、蘇旅的連環畫《古老的邕地寨》等。1987年祁海平的油畫《紅衣服綠草地》中所描繪的主人翁呈現了少數民族氣質與現代感結合的人物形象,畫中現代服飾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混合穿搭幫助人們認知了少數民族融入現代感中的新面貌,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中民族文化與時代的融合。20世紀90年代以后,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改變,如劉邵坤的油畫《女人的歌》、李嘉林的水彩《蘆笙塔與苗妹》、劉承剛的中國畫《九月》、楊曉村的中國畫《天泉之八》《眸魔之九》等,無不傳遞著廣西少數民族生活場景和精神面貌的現代感,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中的創新和融合,繼承和發展。
縱觀廣西美術發展史,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美術創作現在可以說是在穩步發展,不僅在發展,也在繼承中創新,不斷地調整發展的節奏和方向,穩步融入時代,在保持民族特色中與時俱進。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美術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創作主力主要是廣西畫家和廣西藝術學院的師生,這源自于本土畫家對本土少數民族深厚的感情和廣西藝術學院卓越的培養方式。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美術創作不僅僅是對畫面的掌握和對少數民族服飾或生活場景的直觀描繪,更是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氣韻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少數民族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精神并且對少數民族具有真摯情感的畫家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才能真正地將民族情懷和民族面貌創作成民族符號,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淘洗。廣西少數民族人物題材的美術創作對廣西美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廣西美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所在,也是廣西少數民族精神和民族藝術的精華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新.廣西美術50年[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
[2]謝麟,孟遠烘.廣西美術發展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