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宋媛媛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科學信仰教育,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的途徑:提升科學信仰教育客體的能力和素質;調動科學信仰教育主體的主導性;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培訓制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特征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新型職業農民不是傳統的務農者,而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職業工作者。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現代農業從業者。”[1]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
1.具有高尚的農業情懷
新型職業農民熱愛農業、熱愛農村,愿意把農業事業作為自己的追求。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農村發展持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為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農村產業出謀劃策、為鄉村科技貢獻智慧。
2.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經營素質
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接納新知識能力較高,能夠掌握更多科學技術與職業技能;能夠培育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市場的意識;能夠緊跟黨的號召作出適合農村的發展規劃。
3.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的尊重
職業農民作為一種新型職業,帶給農民尊嚴感、幸福感、獲得感,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一個社會向往的職業。大批知識人才、科技人才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中堅力量,新型職業農民的高素質、高科技、高收入特點使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二、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關鍵時期。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組織等成為現代鄉村產業的重要發展形式,鄉村產業逐漸呈現多元主體、機械化、現代化等特點。
現代鄉村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理想信念、政治覺悟、文化素質、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這就決定培育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僅要傳授市場、經營、管理等技術型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科學信仰教育。科學信仰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引導新型職業農民為社會主義事業、鄉村產業服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產業振興成為實現其理想抱負的舞臺。
(二)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當前,影響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因素很多,如科技落后、財力不足、產業傳統、動能乏力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匱乏,無法適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2]
鄉村人才振興是一個由點到面的發展過程。通過對既成和潛在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進行科學信仰教育,使其成為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抱負的職業人。職業人形成合力,抓機制創新、抓示范帶動、抓平臺搭建,著力在鄉土人才“聚、育、用”上下功夫、出實招,建強用好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三)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意味著,要以農民的內在涵養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要以農民的理想信念來激發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要以農民的鄉情自覺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要以農民的主動作為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3]
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科學文化信仰教育可以重構鄉村發展信念、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精神引擎。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科學文化信仰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立場,融合會通優秀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推進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鄉村生態振興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一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是加強鄉村的生態保護與修復。”[4]
開展科學生態信仰教育,可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哲學的理論體系。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科學信仰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從戰略上統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鄉村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積極助推鄉村生態振興。
(五)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為實現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人才保證和支撐。新型職業農民是基層黨組織的潛在主體,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科學組織信仰教育,可以培育其高度組織歸屬感與信仰力。具有高度組織自覺的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基層黨建主體,積極在健全組織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規章制度、開展黨團活動等方面改革創新,煥新基層黨組織出現的邊緣狀態,推動實現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組織振興。
三、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提升科學信仰教育客體的能力和素質
1.激發信仰選擇自覺性,提高信仰選擇的能力
通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激發新型職業農民認識到任何社會都需要一個主流的、共同的基本價值作為主導。社會主義國家主流的共同的基本價值理念,就是馬克思主義,這是不容懷疑和動搖的。在多元信仰價值并存的情況下,教育主體要通過積極引導并提供可靠的選擇標準,激發新型職業農民信仰選擇自覺性,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信仰選擇能力。
2.注重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的結合,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
信仰教育需要科學理論支撐和科學教育方法為載體。傳播馬克思主義信仰必然要與傳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知識密切結合。科學理論知識可以豐富新型職業農民的世界觀、方法論,引導其進行理性、科學的信仰追求。對新型職業農民傳授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從而增加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信心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信任。
(二)調動科學信仰教育主體的主導性
1.加強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科學信仰組織力。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堅持政府主導按照責任和義務對等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培育職業農民中的職責。”[5]
加強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首先,選拔基層干部的主體實現多元化。基層干部尤其是基層黨委書記從選調生、大學生村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中選拔,推動基層領導干部更好發揮信仰組織能力。其次,基層黨委干部要在新時代中加強理論更新,在艱難險阻中堅定理想信念,在服務工作中牢記責任擔當,在科學信仰教育方面主動擔當作為。最后,基層黨委干部必須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助推鄉村振興的科學信仰教育之中。
2.挖掘多元主體參與教育,引導新型職業農民樹立科學的信仰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方式進行。”首先,農業高校具有實現“農”“教”結合的先天優勢。農業高校利用其師資力量、相關農業資源、現有農業人才打造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專業課程;挖掘自身的生源優勢,完善對現有農科類學生的科學信仰教育培養方案,吸引涉農畢業生積極投身農民教育工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工作提供優秀后備軍。
其次,種養大戶、合作社帶頭人、鄉村企業等,發揮資金優勢、工作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信仰教育宣傳例如開展知識講座、籌備科學信仰教育基金會、制定人才吸引計劃等積極引導新型職業農民樹立科學信仰。
(三)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培訓制度
1.優化教育模式
首先,針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開展層次教育。根據教育對象的特征與差異,對現實型和潛在型新型職業農民主體進行分層分類、因人施教。
其次,豐富科學信仰教育內容。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型職業農民科學信仰教育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理想教育、愛國教育、改革創新教育、社會價值觀教育內容融入農村,把教育內容與人物素材、典型鄉村產業、鄉村優秀傳統、習俗等結合。
最后,完善課程設置。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的必修課,分年度作出安排,分期分批。加強師資、教材、陣地建設以及經費保障力度,推動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向重點、難點群體覆蓋、向基層一線傾斜。
2.創新教育載體
“傳統的培訓模式以講授為主,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培訓模式。”首先,互聯網+載體成為科學信仰教育的時代載體。農廣校、農業院校、農業教育服務機構等以網課、直播、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視頻錄制等形式開展信仰教育,也可以入駐抖音、快手、微視等火熱的軟件app。其次,互聯網載體為科學信仰教育提供透明化學習平臺。互聯網載體可以為職業農民注冊、信息檔案登記以及課程參與提供制度支持,這有利于及時跟蹤其學習進度、完善學習內容、解決學習問題。
(四)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的方法
1.注意信仰教育的層次性、順序性,把思想教育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是較高層次的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把道德信念、政治信念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新型職業農民多元主體進行科學信仰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則側重理論信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采取系統理論研究方法、針對理論基礎深厚的對象開展信仰教育。思想教育要以理論教育為基礎,以理論教育為指導開展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要以思想教育為載體,通俗易懂的思想教育方法可以有效的傳播馬克思理論知識。
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效結合有助于新型職業農民全面了解和掌握科學信仰教育,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自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2.信仰理論教育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首先,深入挖掘科學信仰教育的“教科書”人物。把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中涌現出的優秀共產黨員以及先鋒模范人物,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信仰教育的活教材,深入開展“學習身邊榜樣”活動。
其次,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生活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奉為“教條”,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自覺的行動而非盲目的服從,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科學信仰。
參考文獻:
[1]彭飛龍,陸建鋒,劉柱杰,等.新型職業農民素養標準與培育機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吳德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EB/OL].(2019-05-17)http://www.71.cn/2019/0517/1044192.shtml.
[3]王慧姝,張洪瑋.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01-20.http://tt.cssn.cn/zk/zk_wh/202001/t20200102_5069855_1.shtml.
[4]朱斌斌,馮彥明.鄉村生態振興的長效機制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9(1):9-14.
[5]郭智奇,齊國,楊慧,趙娉,白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