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關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三次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主持4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做出12次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多措并舉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也打破了春季招聘的正常節奏。
在企業、高校、畢業生都不能流動的特殊時期,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解決高校就業難題,關鍵在于打破空間壁壘,將很多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從線下搬到線上。
這就要求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充分利用此次契機,創新工作方式,運用網絡思維,探索高校“互聯網+”就業工作模式,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等新手段,完善新形勢下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信息化平臺,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為企業招聘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搭建橋梁,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確保高校畢業生招聘工作順利進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高校傳統就業指導服務的工作模式無法避免人員聚集的風險,因此,“云相聚”、空中招聘等新手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和企業招聘的最佳選擇。
早在2015年3月,“互聯網+”行動戰略目標就被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給疫情期間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也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效解決了疫情期間供需雙方無法線下見面的難題,促進更多畢業生更快落實工作崗位。
此外,網絡招聘還具有線下招聘不具備的優勢,其一,高校信息化就業服務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應用等技術手段實現“精智就業”,所謂“精智就業”就是在獲取高校畢業生真實的求職興趣與意愿的基礎上,平臺系統可以實現自動人崗匹配,將最適合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信息實時推送給個人,讓大學生就業更精準。
其二,網絡技術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提高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聯效率,在“足不出戶”的特殊時期畢業生打開手機或者電腦隨時隨地觀看網絡宣講會直播,讓招聘雙方云端見面,空中雙選,這種網絡端的互動互聯可以助力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做出職業選擇,同時也為企業的復工復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面對疫情期間的求職需求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搭建高質量智能化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信息化平臺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建立高校就業大數據智能分析體系根據畢業生求職興趣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進行匹配,通過網絡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就業咨詢和線上培訓,更大程度實現“精智就業”。還需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嚴格審核準入,確保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保障學生的就業權益。搭建這樣的平臺可以簡化就業工作流程,盡可能實現就業事務全程線上辦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疫情期間就業指導服務24小時365天不斷線。
(一)構建多維多端智能化就業信息平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云端宣講會、網絡雙選會、空中面試、就業指導網課等信息平臺正在逐漸重構或改變傳統就業指導的工作模式,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多維多端的智能化就業指導服務信息平臺將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中樞系統”,在就業信息處理和精智就業決策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多維多端”是指就業信息服務在橫向的空間和縱向的時間上都是多樣化的,是根據不同對象和場景需要表現出的不同形式;“智能化”則是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應用技術,分析高校畢業生求職興趣和企業用人需求,實現人崗智能匹配和招聘信息實時精準推送。
在多維多端智能化就業信息平臺建設上,可以重點抓住以下三方面:
一是從學生成長維度,實現全程的就業指導,即貫穿于低年級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咨詢到高年級求職就業的全過程。
二是從業務工作維度,實現全事務技術支持,即涵蓋咨詢指導、宣講會和雙選會管理、面試、簽約派遣等學生就業全部日常事務工作。
三是從信息監控維度,即實時收集畢業生就業過程的動態數據,全時段反饋學生的就業意愿,為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二)優化高校就業指導和服務模式
就業指導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催化劑,科學系統的就業指導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提高畢業生就業技能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高校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平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很多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都以網絡直播教學或大學生慕課自學的形式開展,同時構建各類網絡平臺開展線上就業幫扶,大大拓展了就業指導的新陣地。
高校就業信息化平臺應打造成“一站式空中就業”站點,避免復雜重復的工作流程,從注冊、網上溝通、投遞、面試、簽約辦理和審核,解決高校和大學生的全鏈路問題,真正實現人校企三方足不出戶實現線上求職招聘,為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和高校畢業生減負。同時,高校應該全面改革就業指導課程,定期推送求職知識技能,及時緩解和疏導高校畢業生心理壓力。對于就業困難群體,實行一對一搭隊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信息推送工作。積極進行面試技巧、應聘材料準備等相關指導,保證畢業生就業幫扶的遠程指導工作有效開展。此外,也要積極引導2020屆畢業生適應就業新形勢。及時傳達今年出臺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就業服務信息以及與就業密切相關的有關工作安排,及時回應學生關心的相關問題。
(三)建立完善的就業信用管理系統
目前網絡招聘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大平臺應運而生,但其中也存在大量野蠻生長的情況,存在一定程度的招聘信息不實。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會竊取高校畢業生保存在第三方的平臺的簡歷信息進行詐騙。因此,保護云端或本地后臺信息數據安全,維護學生就業權益,是高校就業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基本要求。高校“互聯網+”就業指導和服務平臺要建立一個嚴格的多方準入機制,用于審查用人單位資質及認證招聘人員身份,確保招聘企業和畢業生信息數據的可靠性和規范性,既要保障人企雙方正當權益,又要便捷用人單位招聘,營造一個合法規范的求職招聘氛圍。
第一,構建嚴格高效的審核機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快速安全的求職通道。任何企業要在平臺上發布招聘信息,必須經過企業營業執照等相關資質審核,企業來學校招聘則需發來招聘函件,對于發布招聘信息的個人平臺實現實名認證制度,多措施杜絕違反教育部“三嚴禁”要求的招聘信息發布。此外還需要建立豐富的基于信息量、網絡資源及瀏覽情況的異常數據,進行完備的準實時預警。通過這套反饋預警體系,可以發現線上的異常情況,安全人員可以更加及時地發現和響應安全事件,建立用人單位黑名單制度,減少對求職者的傷害。第二,建立嚴格的畢業生信息審核機制。對本校畢業生電子簡歷實行多級審核制度,除了向用人單位提供其在校學習成績的真實情況外,還要確保所獲榮譽、社會實踐等個人經歷的真實性。對于虛假填報或多次違約的畢業生,安全人員可將其定為黑戶,并加入懲戒措施禁止該生后續投發簡歷,雙重保障企業和求職者的權益,多管齊下確保空中招聘安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成為了我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催化劑,也許能重塑經濟市場結構,深化產業融合,不斷推進國家“互聯網+”建設進程,拉動“互聯網+”流量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形態,助推新形勢下的國家經濟轉型。在此特殊背景下,高校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破除不利局面,制定疫情形勢下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方案預案,通過網絡提高畢業生就業技能,加強畢業生的心理疏導,做好精準幫扶。同時,高校就業服務信息化平臺建設必須不斷順應市場需求,以服務學生為中心,堅持把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手段與就業指導和服務平臺建設融合、貫通,優化操作人性化、安全保密性好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流程,提高校企雙方的工作效率,幫助高校畢業生在疫情之“危”中找到就業之“機”,同時各高校加強交流,共同探索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新模式,多措并舉助力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本文作者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作者簡介:唐為芷,碩士研究生,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校青年基金重點課題《疫情形勢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Q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