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計劃經濟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計劃經濟發展單一的形態所構成的單一的利益格局逐漸被打破,此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格局雖尚未完全確立,但已有所發展,多種利益關系因此變得相當復雜,人們對經濟倫理思考關注弱,反映在經濟生產、交換實踐中背信棄義有之,以假充真有之,見利忘義有之的行為,而對于經濟利益獲取關注敏感和突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向前發展,誘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倫理沖突,促使我們對市場經濟倫理秩序本身做出價值判斷,就迫切需要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經濟倫理的建立。因此,十分有必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價值作一些思考。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態。
鄧小平指出:“說市場經濟只有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不正確的”。 市場經濟它不具有姓資或者姓社的屬性,而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正如一把菜刀,它自身不具有姓資或姓社的屬性,只是一種為人服務的工具。
因此,市場經濟只是一種既可以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工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其實在社會主義所有制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在分配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公平,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方式。大力鼓勵通過資本、技術等方式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是經濟倫理是指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是經濟發展中的倫理、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總的規定性,為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決策提供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本質核心內容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則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倫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目標,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相區別的倫理本質內涵。
經濟倫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通過交換實現商品增值的經濟實踐,它內在的要求按照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以獨立經濟利益為主體,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節資源分配方式與路徑,以實現其運行。它內在的經濟倫理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做出了倫理上的規定,約束經濟行為主體的內在經濟交換思想,以遏制人們的不切實際的欲望,以保障人們的經濟交往健康有序進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倫理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來規范市場關系與市場行為,以提高市場主體的經濟倫理要求。
二是保護人們在經濟交往中的合理利益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伴隨著人們在經濟生活行為中所遵循的規則的生成與確立,其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而持續的發展,也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合理利益。
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倫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性發展,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保障。
(1)市場經濟倫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從實踐上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經濟倫理的支撐。經濟倫理可以規范個人和企業的經濟行為。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運行的主體是有著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和個人。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中,存在不少的經濟信用問題,諸如權錢交易中的“尋租”等違反市場經濟倫理的行為,對社會主義市場倫理經濟具有不小的破壞力,沒有有序化的市場,就不可能有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使得分工合作和規模經營的效益難以實現,市場經濟還必須有自己的經濟倫理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競爭型的經濟,是以獨立的經濟活動主體利益的存在為根本前提,又以主體經濟倫理觀念融合在經濟經營過程、結果為歸宿的經濟活動中,它不僅僅是經濟活動中規模的擴大,也是經濟倫理發展的根本方式,在這一經濟與倫理相融合過程中,是經濟主體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也是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這無疑反映了經濟倫理的發展好壞關系到市場經濟主體取得的經濟實效性。
在現代經濟中,在以形成誠信為基礎信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實踐中,如信用貨幣是整個貨幣群體中最基本的形式。它通過資產與負債將銀行同各個經濟部門、行業、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信用關系成了無所不在的經濟關系。這樣的一種經濟關系,筑起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誠信經濟行為,使市場經濟行為主體所需支付的成本明顯降低。
因為在經濟交往中,誠信的一個方面作為內化了的經濟道德規范,深刻影響經濟交換者的信用人格,從而內在地阻止投機取巧、不誠實的經濟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形成一種外部的經濟交換的道德抑制交易者的僥幸心理和欺騙的心理預期的傾向。
因此,就從各經濟部門的信用關系中來看,無論是金融部門,還是個人、企業等無一例外。這就說明了信用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最為基本和最為普遍的一種經濟關系。換句話,從節省交換成本的角度上來說,經濟倫理具有法律或者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方式。
(2)構建社會主義經濟倫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經濟倫理是引導、推動、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體制,需要經濟倫理的定位以規范其發展。
首先,從經濟倫理中的集體主義原則來看,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目標的重要保障。人民作為一集體呈現,它反映了社會主義的內在特質,以為人民謀利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的重要價值取向。
這種以人為本的倫理精神,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和集中反映,又是抵制和抑制市場經濟反人本主義精神負面效應的有力武器。
這種新的經濟倫理精神,其內涵又具有特定含義:主要包括對廣大人民利益的尊重與關懷以及對人的全面和持續發展的關注,集體主義價值導向保證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的勞動者的共同利益的目標。
其次,從經濟的發展過程來看,任何一種新型的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都需要一種倫理精神為其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經濟倫理作為人的一種深層的心理關鍵部分,對生產方式、交換方式、消費方式以及擇業偏好等都有其深刻的制約性,從而直接地影響到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離不開經濟倫理的支撐與推動,一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和道德意識仍滯留在自然經濟的狀態時,市場經濟的發展質量和速度都會被阻礙、變形甚至停滯。經濟倫理在這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規范作用。
另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倫理要求個人和企業堅持平等、自由等經濟正義原則,這些經濟正義原則構筑了人類分工合作的經濟行為秩序。因此,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建設,這對于堅持與完善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規范經濟活動主體中的企業和個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健全的市場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作者單位:中共印江縣委黨校。作者簡介:石世銳,法學碩士,中共印江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