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為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活躍學校學生業余文體活動,2018年下半年,常州大學決定舉行第十四屆體育健身節暨2018—2019學年學生籃球聯賽競賽(以下簡稱“籃聯賽”)。
2018年10月,該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發布籃聯賽競賽規程,明確籃聯賽于11月3日起在該校武進校區及西太湖校區籃球場舉行,參賽單位為該校各二級學院。規程規定,所有全日制在籍學生經醫務室檢查證明身體健康者均可報名參加,且必須在賽前購買人身意外保險。規程還具體規定了參賽辦法、競賽辦法、錄取名次及獎勵辦法、報名辦法等。
為了能在?;@聯賽中取得好成績,該校信息數理學院籃球隊領隊崔某某即在學院QQ群發出信息,通知籃球運動員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該學院甘肅籍學生程某遂在QQ群自愿報名參加訓練。崔某某在群里明確,訓練的主要內容以提升體能為主,包括訓練傳球和罰籃,球員間還相互提醒正式比賽前打友誼賽或者平時“打野球”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
2018年10月26日下午5時,程某與周某某等人在?;@球場分組進行對抗訓練。在對抗訓練過程中,周某某一組球員持球進攻,當周某某上前掩護該球員進攻時與程某發生肢體接觸。后程某繼續參加訓練,直到訓練結束時下場。程某下場后因感到腹部疼痛,遂回宿舍休息。
室友任某某等三人見其傷勢較重,便將其送到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陽湖院區救治。經診斷,程某系閉合性腹部外傷。
程某住院治療20天后出院,共花去醫療費64746.82元。經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司法鑒定所鑒定,程某受傷治療并實施脾切除術后構成八級傷殘,胰腺修補術后構成十級傷殘,腸修補術后構成十級傷殘。
程某受傷后,警方接到報案,調取了現場的視頻監控,并對程某、周某某及其他在場同學作了詢問筆錄。程某住院期間,常州大學領導到醫院看望并送上慰問金5000元。
程某出院后,因相關賠償事宜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遂于2019年3月29日以周某某、常州大學為共同被告,向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倆被告分別賠償其各項損失261647.3元和112134.5元。
武進區人民法院經審理,于2019年10月28日作出一審判決,判令周某某、常州大學分別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補償程某各項損失3.5萬元和1萬元,并駁回程某的其余訴訟請求。
相對于總共30余萬元的起訴請求,武進區人民法院判決由倆被告承擔4.5萬元賠償可謂杯水車薪。程某不服,遂向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要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判令倆被告對上訴人的總損失各承擔三分之一即105141元的補償責任。
據查,程某的受傷確實系因籌備參加學校組織的比賽所致,那么學校作為組織者、周某某作為賽前訓練中實際與程某發生身體接觸的當事人,是否要為程某在賽前訓練中的這一意外受傷各承擔三分之一的補償責任呢?庭審中,三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圍繞這一爭議焦點展開了激烈的庭審訴辯。
程某及其代理人指出,要求倆被告擔責的依據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時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程某及其代理人還引用了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相關規定予以申訴。該辦法第8條第2款規定: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辦法第9條規定: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學校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程某及其代理人指出,上訴人是響應學校號召,在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受傷,并因此在身體、經濟、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且經濟損失遠遠超過了上訴人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上訴人的損害結果與被上訴人周某某實施違規動作致雙方身體接觸存在直接關聯,且對上訴人造成的客觀損害后果已經形成。因此,倆被告應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
周某某指出,程某系在學校組織下開展籃球訓練的,其受傷的結果與本人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直接因果關系。周某某在二審中表示接受一審判決結果,同意補償程某3.5萬元,不同意程的上訴請求。
常州大學代理人表示,對于程某在籃球訓練時受傷的事實予以認可,事發后校方及時到醫院看望了程某,并送去了慰問金5000元。
關于學校應否承擔程某因此造成的損失,常州大學代理人持否定觀點。其指出:首先,常州大學作為從事高等教育的學校組織此類活動是正當的、必要的,且程某不是在正式比賽中受傷,而是在賽前訓練的時候受傷;其次,程某參加該次籃球訓練,其作為成年人和老隊員,對籃球運動的運動傷害風險是明知的,因系自愿參加,故應是對風險自愿承受的,所以應當自負風險;再次,校方對此次籃球比賽要求參賽隊伍全部隊員在賽前必須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程某所在學院的學生籃球隊也對此次活動做了安全提醒,校方已盡到了安全的教育義務,故校方行為并無不當、不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關于一審判決,常州大學代理人認為,一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規定對上訴人的損失判決由各方分擔,其中常州大學補償10萬元是適當的。
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對于本案適用該條款上訴人程某并無異議,故一審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判令被上訴人周某某、常州大學補償程某損失并無不當。
二審法院指出,在適用公平原則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損失的分擔。因籃球運動是一項具有一定危險性的高度對抗性競技體育運動,程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其自愿參加籃球訓練,應視為其自愿承擔運動過程中的合理風險,故一審法院判決并無不當,程某上訴要求三方當事人各承擔總損失的三分之一的訴求無法律和事實依據,二審法院不予支持。
2020年3月30日,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外公布該案二審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一直以來,學校具有增強學生體質、開展和推廣校園體育活動的傳統,可是一旦學生在運動中受傷,校園體育的組織者常會因此受到牽連,巨額的賠償費用成了制約當今校園體育活動的隱形“絆腳石”。
為了解決學校的后顧之憂,剛剛出臺的《民法典》采納了體育法律法學界專家的意見,確立了自甘風險的法律原則。這一原則見于《民法典》第1176條,該條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眾所周知,參與對抗性體育運動,常規性身體接觸帶來的碰撞傷害是常見現象。作為成年人,應當預見到體育運動的潛在傷害風險,運動過程中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并了解對于損害后果自行負責的法律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民法典》第1176條適用于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的情況,但當學生在校參加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安排時就另當別論了。作為對自甘風險條款的補充,校園體育更多適用《民法典》第1200和1201條有關教育機構責任的條款,此時校方是否承擔責任,關鍵看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