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發探索、體驗探究過程并自主建構學習經驗的一種學習活動,是兒童個性化學習的良好途徑。區域活動與集中教育活動相比,分布到各個區域活動中的幼兒人數相對較少,每個幼兒動手機會相對較多,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主性,有效積累各種不同的經驗,獲得發展。從建構主義的視角透視區域活動中的個別化學習,我們發現,教師雖然認可將活動自主權還給幼兒,然而理念上的改變并不等于行為上的認同, 在區域活動實踐中,依然受傳統觀念的制約,教師控制多,幼兒自主發展不夠。同時,教師對材料適宜性和層次遞進性缺乏考量。應該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幫助教師有效支持兒童的個別化學習。
一、把握材料開放程度,投放適宜結構的、有利于經驗建構的材料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智慧起源于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且這種相互作用的動力來自兒童自身。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幼兒是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來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材料既是引發他們主動探究欲望的刺激物,又是他們認識物質世界的中介和橋梁。進行材料投放時,教師應先思考材料的結構及開放程度與幼兒經驗建構之間的關系。低結構、開放的材料可以鼓勵幼兒更加靈活地使用,更能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應把握好材料的開放程度,投放適宜結構的材料,以支持幼兒有效的經驗建構。
下面以中班區域活動“有趣的瓶瓶罐罐”為例:
第一次活動:(1)預期目標:感知生活中瓶罐的多樣,有觀察、探究的愿望;探索發現瓶罐與對應瓶蓋的特點。(2)經驗準備:活動前幼兒在家長幫助下共同收集生活中不同型號、款式的瓶罐,清洗、檢查后帶到幼兒園與其他幼兒一起觀察、討論,初步了解瓶罐的特點、結構。(3)第一次材料投放:不同類型的瓶罐及瓶蓋若干。(4)材料分析:通過觀察,發現幼兒的探索一直處在低水平上的重復,難以通過操作建構相關經驗,雖然材料是具有開放性的低結構材料,但是種類單一,使幼兒對材料缺乏興趣。
第二次活動:(1)預期目標:體驗玩瓶罐的樂趣,嘗試使用記錄表進行記錄;樂意觀察周圍事物,嘗試壘高、圍攏瓶蓋;用不同的材料裝飾瓶罐,感受生活的美好。(2)改進后的材料投放:不同類型瓶罐的數量增多,記錄表、毛線、彩筆、軟泥等。(3)材料分析:幼兒通過操作及向同伴求助與同伴合作,初步建構了瓶蓋與瓶罐的對應關系的經驗,也發展了社會交往能力。同時發現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裝飾瓶罐的可能性,及利用瓶罐進行建構游戲,增強了操作的趣味性。這歸功于教師投放了適宜結構的材料,教師將瓶罐的數量增多,為搭建游戲提供了支持的條件。投放美工輔助材料,為裝飾瓶罐提供了可能。
第二次投放的材料,相對于第一次投放的材料更具有層次性,增加了幼兒有效建構經驗的可能性; 同時,記錄表這一新材料的添加與介入,改變了原來瓶罐和蓋子分類材料系統的要素構成與關系特性,形成了一個新的材料系統,對幼兒的活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即幼兒不僅要對瓶罐按照蓋子分類,而且要在記錄表中分類記錄數量,為幼兒進一步經驗建構提供了支持。
二、關注經驗建構的過程,促進兒童深層次的學習
1.對幼兒的前期經驗進行了解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外界客體的簡單摹本,也不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而是由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幼兒經驗建構過程不僅是通過教師的教授,還要通過新舊經驗間反復、雙向的作用過程而建構的。在個別化學習中,教師應著重觀察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將其前期經驗作為支持個別化學習的依據。例如,在“自然角”種植了很多植物,讓幼兒觀察并記錄植物的變化 。如何測量植物高度變化呢?基于幼兒的前期經驗,他們對數字的概念還較模糊,對高度會有一個直觀的描述,而且大多是借助一些參照物的高度。因此,教師為幼兒投放的測量工具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尺子,也可以是自然的測量工具如繩子、木棍,還可以利用幼兒的身體充當測量工具,如手臂、身長等。這樣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參與個別學習的興趣,使其在原有的經驗水平上得到發展。
2.觀察幼兒經驗建構的過程,進行有效分析,促進幼兒發展
觀察是了解幼兒的第一步。觀察不僅在于了解幼兒,更是實施適宜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通過觀察,教師會了解幼兒當前達到了什么發展階段,從而設計能引導他們繼續向前發展的各種活動。
例如,小班幼兒的游戲內容來自直接的生活經驗,所以幼兒對生活區很感興趣。在娃娃家中,材料溫馨而豐富,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本區域最多同時進入五個幼兒,每個幼兒帶上手環,自由協商、分配角色,自主做到物品歸位。由于娃娃家游戲材料比較豐富,色彩鮮艷,孩子們都很喜歡,有時會因為一個娃娃或一個玩具而爭搶起來。教師觀察到這種現象后,可以通過集中教育活動,讓幼兒學習交往技巧,基于本次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新經驗,教師可以在下一階段通過交換玩具、分工合作將幼兒的經驗建構向更深層次推進。
三、圍繞經驗建構,實施推進區域活動的有效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例如,在個別化學習的整個過程可以有:計劃—工作—整理—回顧,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決定做哪些事情,然后實施他們的想法,并和成人、同伴一起表達反思他們的活動。具體如下:第一,晨間談話。幼兒能夠了解常識。如班級可以設置“晨間播報”;還可以運用“四問法”:你想去哪玩?你想用什么玩?你想怎么玩?你想和誰玩?引導幼兒對新材料的進行發現和介紹。第二,做計劃。讓孩子有意圖、有想法、有主見,培養幼兒的專注力,且遇到困難,更愿意去解決。如班級內設置“今天你選擇區域了嗎”欄目等。第三,游戲時間。有目的、有計劃、有意圖自主、自愿地玩。第四,整理環節。放音樂即可,不要彈琴。教師先協助幼兒整理材料。主班教師準備回憶介紹的照片和材料,副班教師繼續協助個別整理慢的區域。第五,回顧環節。教師展示幼兒的活動照片,引導幼兒表述自己活動的情況,鼓勵幼兒大膽發言。指導要求有:回顧與重點關注的幾個幼兒相對應,回顧與重點指導的區域相對應,回顧與操作介紹的新材料的幼兒相對應(分析幼兒操作的情況),回顧區域中的發現等。
通過以上個別化的學習,幼兒獲得作為思考者、問題解決者以及決策者的自信。同時,學會如何有目的地行動并對自己行為的后果進行反思,將會對他們的后繼學習乃至整個人生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廊坊市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