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科 董大迪 操龍斌 陳雨薇 馮杰娥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變化情況。方法 63例需大量輸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比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觀察大量輸血后的并發癥(抗凝血功能障礙、低溫癥、枸櫞酸中毒、高血鉀、呼吸功能不全、攜氧功能障礙)發生情況。結果 大量輸血后的纖維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顯著低于大量輸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大量輸血后的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長于大量輸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大量輸血后發生抗凝血功能障礙4例、低溫癥12例、枸櫞酸中毒9例、高血鉀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攜氧功能障礙15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4.60%(47/63)。結論 患者大量輸血會產生明顯的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變化, 對患者凝血機能造成影響, 因此, 臨床疾病的治療中應降低大量輸血這一現象, 在對患者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保障疾病治療效率及患者診療安全性。
【關鍵詞】 大量輸血;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臨床變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40
在臨床醫療救治中, 多見多種原因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或血液流失, 此類情況的發生, 會對患者機體器官及機體微循環等產生較大影響, 對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較高的威脅性[1]。因此, 在對患者實施診療時, 采用大量輸血的方式對患者加以救治, 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機體官能等方面損傷效率, 但大量輸血會使患者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等產生明顯的臨床變化[2], 因此, 本文就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變化加以研究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入院就診需大量輸血的患者63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1例, 女32例;年齡22~76歲, 平均年齡(47.42±9.67)歲。所輸血液量均≥1600 ml, 或是在1 h內輸血量超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50%, 輸血速度>1.5 ml/(kg·min), 患者均實施手術, 且具有輸血必要因素。
1. 2 排除標準 ①肝腎功能及主要臟腑器官功能異常的患者;②患者患有其他血液性疾病, 或患有對血液功能產生影響類的疾病;③對數據指標采集不能做到有效配合的患者;④患有先天性慢性疾病的患者;⑤患者疾病情況不符合大量輸血要求。
1. 3 方法 對入院患者實施常規術前檢查, 對患者血型及一般基礎情況進行充分了解, 采集患者輸血前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等血液數據指標, 確定手術實施的時間, 指導患者及患者家屬做好術前準備, 于手術前對血液進行復溫處理, 避免輸血過程中患者出現應激反應。
手術實施中, 依據患者出血量情況, 給予患者血液、血漿等必要補給, 調整輸血流速及輸血量, 避免患者術中因缺血造成生命體征衰竭及器官功能性障礙, 以此確保手術實施的安全性。
手術實施完畢后24~48 h, 對大量輸血患者的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血液功能性指標進行數據采集, 于患者空腹狀態下, 分別采集患者靜脈血, 2 ml 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用于血常規檢測, 2 ml枸緣酸鈉抗凝血用于患者凝血檢測, 送檢驗科對患者血液樣本實施立刻檢測, 采用血液檢測設備及相關操作對患者送檢的血液樣本中各類指標數據進行檢驗, 檢測血小板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Sysmex SN-2800, 檢測纖維蛋白原使用stago全自動血凝儀STA-R Max。
1. 4 觀察指標 ①對比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水平;②對比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③觀察患者大量輸血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抗凝血功能障礙、低溫癥、枸櫞酸中毒、高血鉀、呼吸功能不全、攜氧功能障礙。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63例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纖維蛋白原、血小板水平對比 大量輸血后的纖維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顯著低于大量輸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63例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對比 大量輸血后的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長于大量輸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63例患者大量輸血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大量輸血后發生抗凝血功能障礙4例、低溫癥12例、枸櫞酸中毒9例、高血鉀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攜氧功能障礙15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4.60%(47/63)。見表3。
3 討論
大出血情況的發生, 會對患者生命安全及疾病有效救治產生嚴重的影響, 輸血作為有效抵制大出血現象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 是現今在搶救與手術中遇到大出血患者較為常用的救治手段, 大量輸血能夠平穩患者的生命體征, 減少組織器官性損傷, 通過對患者血量實施及時的補充, 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疾病救治的安全性及時效性, 降低患者因大出血造失血性休克, 從而使患者生命安全和疾病康復幾率得到有利保障[3, 4]。
大量輸血能夠對患者起到有效救治的同時, 也存在著不可小視的弊端, 首先, 大量輸血所用血液及血漿均來自于外界供體, 即社會公益鮮血者所獻血液、血漿, 在對血液、血漿實施保存的過程中, 會在血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保護劑, 防止血液凝固, 多以抗凝劑、細胞新陳代謝所需養分為主, 通過對采集血液的檢測, 給予所獻血液一定計量的枸櫞酸鹽、葡萄糖、磷酸鹽和腺嘌呤等, 并在較為固定的溫度中對所獻血液實施保存[5, 6]。
一般2~6℃的環境下, 全血和紅細胞的保存期限為
35 d;血小板需保存于特制袋內, 在20~24℃下實施不間斷振蕩, 保存期為5 d左右;新鮮冰凍血漿在-20℃下可保存1年, 因此, 需血患者在進行大量輸血后, 極易對患者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等造成影響, 使輸血患者出現嚴重的輸血后并發癥, 干擾患者疾病的治療效果, 降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程度[7, 8]。
大量輸血并發癥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大量輸血, 造成患者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等極速降低, 因所屬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所以不足以對患者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進行有效補充, 從而使血液中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延長, 造成患者血液功能指標下降, 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凝血能力[9, 10]。因此, 在對需大量輸血患者實施輸血的過程中, 醫護人員應對患者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等諸多數據指標實施監管, 控制輸血速度及輸血量, 從而避免大量輸血對患者造成的危害性, 促進輸血安全效率[11, 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大量輸血后的纖維蛋白原(2.08±0.91)g/L、血小板(82.04±25.65)×109/L均顯著低于大量輸血前的(4.83±0.47)g/L、(176.32±61.57)×109/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大量輸血后的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30.92±6.83)、(48.27±7.71)、(35.97±7.18)s, 均長于大量輸血前的(14.45±3.64)、(29.24±5.54)、(12.36±6.59)s,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大量輸血后發生抗凝血功能障礙4例、低溫癥12例、枸櫞酸中毒9例、高血鉀5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攜氧功能障礙15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74.60%(47/63)。表明大量輸血會對患者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產生嚴重影響, 降低輸血患者凝血功能, 延長患者凝血時長, 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 嚴重影響患者血液質量及治療安全, 具有顯著的危害性。
綜上所述, 在對失血過多患者采取大量輸血的方式進行救治時, 需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并且在輸血的過程中, 增強對患者血液數據指標的監管效率, 從而使大量輸血并發癥的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保障患者實施治療后的康復時效性。
參考文獻
[1] 劉友迎, 龔國忠, 王遠杰. 大量輸血后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的臨床觀察. 心理醫生, 2018, 24(8):193-194.
[2] 朱娜, 王選杰. 大量輸血后患者相關生化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9, 4(32):126-128.
[3] 張曉云. 心臟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監測及臨床意義. 實驗與檢驗醫學, 2020, 38(1):112-114.
[4] 孫俊娜, 秦美玉, 鄭東友. 纖維蛋白原在體外循環中血液保護的應用. 中國體外循環雜志, 2019, 17(2):121-124.
[5] 胡立華, 羅順瓊, 曾淼. 血小板抗體檢測對多次輸血后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的臨床價值. 臨床醫學工程, 2020, 27(4):433-434.
[6] 牛艷娜. 反復輸血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前后的療效對比.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0, 27(3):126-127.
[7] 韓新樂. 大量輸血治療后患者血液檢驗指標變化分析. 醫藥前沿, 2019, 9(30):80.
[8] 盛伊蘭. 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的血小板抗體篩查與配合性輸注策略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20, 24(14):2007-2008.
[9] 許云波, 張靜. 血液病反復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交叉配型結果與血小板輸注效果的相關性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0, 41(3):323-326.
[10] 韓全勝, 閔玉叢, 歐文, 等. 老年嚴重創傷患者大量輸血時動態監測凝血指標.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 39(24):5991-5993.
[11] 霍彩虹, 李彩梅, 席真艷. 急癥創傷大量輸血患者血液指標及凝血狀態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9, 23(22):52-54, 84.
[12] 黃東聯, 周志忠. 大量輸血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9, 23(22):3154-3156.
[收稿日期: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