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峰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傳統角色內涵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并針對教師如何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角色發展需求的問題,提出豐富教育理論、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積極參加各類教學競賽等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師角色 影響 適應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11-04
“角色”一詞源于戲劇,原指戲劇舞臺上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社會角色是指個人與其社會地位相一致、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作為社會體系中的一分子,教師必然處在社會體系中某一特定的位置,并相應地承擔著自己的角色,而這一角色顯然不同于其他社會角色。曲阜師范大學劉興民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教師角色轉換》一文中指出,在教育社會學視野中,教師是“在學校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特定角色,以及與這些教育教學活動相關的各種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系統”。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匯;2012年首次出現“互聯網+”的概念;2017年12月,人工智能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信息技術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教育,也發展和豐富了教師角色,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角色發展的需求,豐富教師角色內涵。
一、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師角色
21世紀之前,教師所能擁有的教學資源一般是紙質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輔助資源常為學科教具、掛圖及少量多媒體。受制于教學條件,教師所能采用的教學手段極其有限,很多教學創意難以實現,經常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同屏技術、白板技術、微課、人機交互技術、教育教學軟件、VR(虛擬現實技術)、AR(現實增強技術)等新興事物陸續進入教育領域,給課堂教學插上了“創意”“高效”的翅膀。學生在新技術、新設備的支持下,可以充分體驗、感受技術帶來的巨大便利,課堂更有趣、有效,同時拓展了教師的新角色——現代技術使用者。它要求教師會使用各種技術輔助教學,這是信息化時代與傳統時代教師角色的一個明顯不同之外,如圖一所示。
二、信息技術為教師的傳統角色賦能
信息技術并不僅是給教師增加“現代技術的使用者”角色這么簡單,它還是教師傳統角色發展變化的“助推劑”。
(一)為“知識的傳授者”角色賦能,讓課堂“少、精、妙”更有可能
現代教育理念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但作為主導地位的教師還得“當講則講”。信息化時代的“知識傳授者”與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存在很大的不同。
作為傳統知識傳授者,教師的講解基本上只能依靠簡單的教具及一些紙質的教學資源輔助,學生很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憑空想象還原知識產生的情境、背景。為此,教師需通過反復講、強調講引起學生注意和促進學生理解,學生的學習是被動、低效的。另外,在傳統課堂,教師欠缺即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有效手段,只能憑經驗或通過一些簡單的提問、個別學生練習情況判斷學生在學習上總體存在哪些困難,從而決定哪些知識需要教師親自講解,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但在信息化時代,技術可以為“知識傳授者”角色賦能。教師利用錄像、動漫、VR等掙脫文字的束縛,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情境,有效突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學生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多時段地觀察、比較、分析事物的發展變化,容易進入沉浸式的主動學習。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講得少、精、透成為可能,學生的學習參與感、體驗感更強,課堂教學效率更高。另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通過學習平臺、問卷網等收集學情,用數據說話,結合學生練習、操作過程等即時生成資源對知識進行講解,其靶向性更強。
(二)為“學生學習的評價者”角色賦能,從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是終結性的評價,以考試為評價手段,根據成績給出某個等級或者評語。從時間維度來看,是師生經過長期繁雜的教學之后,通過“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得出結論。這種“管結果不管過程,管現在不管過往”的評價不夠科學和準確。而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評測系統,把學生每次的作業、測驗、學習態度等指標進行數據的保存管理,可隨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全班學生過去與現在的多方面數據進行綜合比較,準確、高效地統計、分析相關評價指標,從而得到科學的評價。這種評價關聯的數據是多維度的,是更細、更全面、更個性化的,能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的反思和總結,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促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讓“以學定教”成為可能。在信息化時代,從終結性評價變為過程性評價成為可能。
(三)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賦能,讓教學反饋更及時、有效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積極地旁觀,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教學受方法、手段的影響,教師通過巡視、觀察,一般只能了解到某些小組或某些學生的學習情況,細心的教師會在巡視的時候用筆進行記錄,但也只能記錄文字,無法讓場景再現,如學生操作實驗過程、現場討論場景等,學情掌握是不全面的。
信息技術可以有效補充傳統手段的不足。首先,通過技術重現場景。教師布置任務給學生思考、討論、操作的時候,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備把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如通過手機把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討論的過程拍、錄下來,再通過同屏技術投影到大屏幕上或每名學生的平板電腦上,讓場景再現。在真實的情境下,問題呈現更客觀、具體,學習交流會更加有效,更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學習。其次,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跨空間點對點及點對面的交流。如果教師無法通過個人巡視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拍、錄個人或小組的學習過程、作品并發送到學習平臺中,讓教師和其他學生觀賞、評價和提出建議,及時發現、解決問題。最后,利用即時評測軟件,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即時了解全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在評測平臺上將試題推送給每一名學生,學生在自己的教學設備上完成試題作答之后,軟件平臺就自動批閱并同時生成各種分析數據,讓教師可以清晰地知道哪道題有哪些學生做錯,選錯的答案是什么,從而準確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高效地完成評測及分析在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為“學生學習信息的供詢者”角色賦能,依靠網絡資源提供學習支持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信息的供詢者”,是指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需信息的來源,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在傳統教學中,這個角色的完成度往往是由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和視野決定的,如果學生的問題超出教師本身所擁有的知識范圍,那么教師就很難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而在信息化時代,只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就能夠利用發達的網絡、便捷的搜索引擎查到學生所需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跨時空的學習資源。信息獲取不再受制于教師水平,可以通過網絡補充突破傳統課堂信息資源不足的問題。
……
信息技術為傳統教師角色賦能,可以用如下關系圖(圖二)表述:
三、信息化時代教師角色發展的策略
(一)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深入理解教師角色
1.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理解學情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教育家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如圖三所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就要通過各種手段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技能基礎、學習方法等學情,并依據學情處理教材內容,確立學習的重、難點,選擇教學素材、教具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最近發展區)。
2.學習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理解教師怎樣讓學習真正“發生”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學習的發生是基于活動的,做中學,是學生主動學習,師生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教師不僅應該為學生提供成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學生的成長并給予真正的引導。
那么教師應該做到:(1)通過處理教材、開發資源、技術輔助為學生提供更多來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為學生的個體探究創造條件;(2)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3.學習多元智力理論,正確認識每一名學生,改變評價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由九種智力(如圖四所示)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構成,每一名學生都同時擁有智力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
那么教師要作出如下改變:(1)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發生改變,評價的內容要多元、標準要分層,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重在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2)要賞識學生,善于挖掘學生的優勢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3)要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更適合學生的成長。
4.學習建構主義理論,了解教師角色的轉變方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這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教師通過主動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從中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規律,正確認識教師角色并厘清角色發展變化方向,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為角色轉變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主動學習信息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師角色
1.改變觀念,主動學習、應用信息技術
教師要勇敢地應對挑戰,改變觀念,清晰地認識到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是不可逆的時代潮流。在日常教學中要接受、應用信息技術,持之以恒地把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減輕教學負擔,提升教學效率,為課堂添色增效。
2.正確認識信息技術,不被信息技術所“奴役”
教育教學有著本質的規律,任何技術的介入都是以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作為前提。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著“錦上添花”的輔助作用,它能對教學起到促進、提效、創新的作用,但不能“喧賓奪主”,“用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用”,不能為技術所左右。
3.結合實際,提升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迅速的,種類是五花八門的。很多教師面對眾多的軟件感到無所適從,有些人會像“猴子下山”一樣東一下西一下,最后一無所成。教師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遵循一個原則:解決傳統教學所不能,夠用即可,無需急著學習更多、應用更復雜的軟件,以彰顯自己是“技術能手”。“見招拆招”的心態非常重要,遇到問題就主動地學習、應用,這樣才會印象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教師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長處,克服傳統教學手段之不能。時間長了,就會在不斷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成長為合格的“信息技術使用者”,教師的其他角色內涵自然會得到豐富。
(三)積極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汲取他人經驗
參加教學競賽是適應新時代教師角色發展的好途徑。廣大教師通過各種競賽平臺進行交流,如各級青賽課、學科融合課大賽等,以達到以賽促教、促改、促創的目的,不斷磨練自身的專業能力。
1.參加青年教師賽教課,提升綜合素養
青年教師賽教課凝聚著眾多教師的智慧和心血。因為學科、風格、理念、方法的不同,選手之間相遇就會產生美妙的智慧火花。教師通過比賽,增長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經驗,學習他人在教材優化、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的長處,開闊視野、完善自身,不斷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使自己成為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2.參加中央電教館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課大賽,開拓技術視野
從最初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結合大賽發展到如今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大賽,其歷程體現了大賽宗旨、教育教學理念的變化,亦是對“現代技術的使用者”角色的深度詮釋。這個競賽平臺代表著國內先進教學技術的應用水平,每屆比賽均會涌現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技術應用案例,優秀選手層出不窮,所呈現出的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渾然天成的融合經驗,能給其他參賽選手帶來啟迪。教師通過比賽審視自己,取長補短,深刻體會到“現代技術的使用者”角色的魅力所在,更容易明白它是如何賦予其他傳統角色更豐富的內涵。
教師角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每個時代均有其獨特的內容和特征。21世紀,教育信息化是主題,信息技術促進了教學的發展與變革,亦使傳統教師角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主動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技術,這樣才能抓住時代脈搏,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