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復習乘法口訣”為例,論述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策略,認為復習環節要精煉有效,教師可以以典型問題為線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一步步鞏固所學、發揚個性、發展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復習乘法口訣 復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48-03
要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并非易事。筆者研讀教材,努力避免教學設計偏離教材的編寫意圖、避免重知識而輕邏輯,關注學生的個性及學習思維的發展,以期學生實現“溫故而知新”。筆者以“復習乘法口訣”教學為例,闡述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的有效途徑。
“復習乘法口訣”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根據課標提出的“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的教學理念,筆者將整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設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通過完成課本第101頁的表格,復習表內乘法,對所學習的表內乘法知識有比較系統的認識,能熟記全部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基本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復習整理,對乘法口訣的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結構,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歸納、概括、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復習,能夠做到認真觀察、細心計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能利用乘法口訣熟練地進行計算,教學難點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基于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知識結構分明,復習環節精煉有效
深入學習了新課標的理念之后,筆者認為復習課應該避免“題海戰術”,習題多而繁瑣,會導致學生抓不準復習的重點,很難從中獲得提高。復習課中的每一個環節應盡可能精煉而有效,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讓學生在一個問題中可以聯系多個知識點,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知識網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整體看待學過的知識,慢慢地發散出去,從而在腦海里形成結構分明的知識網絡,不僅鞏固知識,還能拓展思維。
“復習乘法口訣”這一課,筆者主要設計兩大環節,即乘法口訣表的熟練應用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筆者通過闖關游戲將這兩個環節連接起來,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闖關游戲中進行復習,從而更容易掌握知識并獲得提升。
二、以典型問題為線索
環節一 口算導入
教師通過“開火車”進行導入。計算題如下。
3×4=? 7×3=? ?8×7=? 5+4=? 8×8=? 7×6=
5×9=? 9-6=? ?4×2=? 6×5=
環節二 整理口訣
師:數學王國里有一個乘法口訣家族,住著幾十個口訣寶寶。有一天,這些口訣寶寶出來散心。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他們玩瘋了,不想回到自己的家。同學們,交給你們一個任務。你們能把這些口訣寶寶送回家嗎?
(預設:能)
師:好!但是,這些口訣寶寶為了不回家,給我們設置了三道難關,同學們必須闖過三道難關,這些口訣寶寶才會跟你們回家,有信心完成任務嗎?
(預設:有)
師:準備開始!老師昨晚發放的表格大家都填好了嗎?誰愿意上臺展示一下?
(學生上臺通過實物投影展示表格)
師:大家幫忙檢查一下,他的表格都填對了嗎?
師:既然都對了,那老師考考大家。請問40是怎么來的?口訣是什么?56是怎么來的?口訣是什么?
師(小結):表格最上面一排的數是乘數,最左邊一列的數也是乘數,中間的空格都填積,但要注意,填每一格的積時要找好對應的乘數。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幫幫老師,誰愿意?假設他現在是我的同桌,我問同桌“這個得數怎么來的?用哪句口訣”,問了兩次之后雙方交換身份再次進行問答。
(教師與學生示范問答活動)
師:同桌之間互相考兩題,現在開始。
(學生進行問答活動)
師:現在老師要考查大家的觀察力了。請大家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從表中每一行或者每一列的數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請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
師:說得真好。剛才的問題沒有難倒大家,老師出個更難的。下面的表格是之前表格中的一部分,你能把它填完整嗎?試一試。還不會的同學可以參照表格,也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
在復習中,筆者堅持讓學生在課前口算,課上圍繞情境展開復習。在“復習乘法口訣”這一節課中,筆者通過數學王國尋找口訣寶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復習熱情,以闖關的形式自然呈現本節課的復習內容,使得知識層次分明。第一關呈現的是課本第101頁上的表格,如下圖所示。
這個表格有助于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放到一個整體上進行系統的回顧整理,同時隨著層次的加深,學生的思維能得到更深層次的鍛煉。第(2)問和第(3)問的設計沒有思維上的嚴格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的學習情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發揚。
三、充分放手
復習課中的問題解決應與新授課有所區別。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教師在復習時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環節三 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真棒,乘法口訣掌握得這么好!通過了第一關,我們進入第二關!請看下面兩題。
(教師通過課件出示題目:①有3排房子,每排5間,一共有多少間房子?②有2排房子,一排5間,另一排3間,一共有多少間房子?)
師:自己讀一讀題目,讀完后思考獲得了什么信息、問了什么問題,試著在老師發放的練習紙上解決相關問題,如果不會可以先畫圖再解答。
(兩名學生上講臺板演,接著全班交流)
師:第①題,你是怎么想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3個5)
師(指著圖):對極了!3個5可以寫成什么?還可以寫成什么?這兩個算式都用了哪句口訣?
師(小結):原來一句口訣可以用作兩個算式,兩個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訣。
師:第②題,你是怎么想的?
師(指著圖):是不是5間加3間?真棒!為什么題目中的2沒用來計算呢?所以以后我們解決問題要先認真看題,看清信息和問題才列式計算。
師:現在老師考考大家,為什么第①題是3×5,而第②題是3+5呢?
(預設:第①題表示3個5,第②題表示3和5的和)
師:乘法算式3×5=15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我們把3和5稱作什么?15稱作什么?
師:聰明能干的同學們闖過第二關了,有信心繼續闖下一關嗎?做好準備!
師(課件出示“草莓圖”):看看“草莓圖”,誰能說出其中的數學信息并提一個問題?
圖2
(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師:要求一共有多少顆草莓,你怎么列式?有幾種方法?在練習紙上完成。
(學生上講臺解答)
師: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1:有4個籃子,每個籃子里有5顆草莓,籃子外面有3顆草莓,一共有5×4+3=23顆草莓)
(預設2:一個籃子可以放5顆草莓,差2顆草莓湊夠5籃,共有5×5-2=23顆草莓)
師(小結):說得真好!像這樣,在遇到乘加、乘減的算式時,我們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預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師:好,真棒!恭喜過關!掌聲送給自己!
第二關同時呈現“幾個幾”與“幾和幾的和”兩個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無意識中對比了“幾個幾”與“幾和幾的和”,發現了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大部分學生還能結合畫圖的方法理解題意,較好地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獲解題方法,并為第三關的看圖提問題、列算式做好鋪墊。
第三關呈現“草莓圖”,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學生自己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自主解答,最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學生獲得復習的自主權,進一步加深對乘加、乘減問題解題思路及方法的理解,小組交流既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能達到全員參與課堂的效果。最后的課堂小測試起到趁熱打鐵的作用,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后及時鞏固和提升,及時看到復習的效果,增強復習的動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為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有自主復習、發散思維的機會,在不斷闖關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收獲良好的復習效果。通過設計和實踐這節課,筆者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復習課并不是單純地重復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而是要帶領學生在梳理舊知的過程中提升能力、發展數學思維,這才是“溫故而知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新林.淺談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數學教育,2017(21)
[3]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復習課[J].小學數學教師,2014(1)
作者簡介:黃英柳(1989— ),女,壯族,廣西樂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