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彬
【摘 要】 在初中語文學習階段,獲取知識已成為學生不可避免的任務。雖然我們周圍有許多速記方法和各種學習技能,可以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但是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來評價我們的是與非,也沒有人能夠對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給出明確的定義。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實現理解能力與獨立思維能力的成長,在學習中,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需要能夠掌握學習的方法。所以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就逐漸的走入到了大眾的視野當中。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怎樣開展學生在初中階段下的探究性閱讀進行全面的論述與分析,以期望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探究性閱讀 ?實時策略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面對接受大量知識的階段,他們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來解決問題。同時初中階段也是學生品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不僅要告訴學生在學校學習什么,而且還要學習如何養成閱讀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展的時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情境,尊重學生在課程中的主要地位,并推動閱讀課外活動的開展,以此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探究性閱讀。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升學生參與度
探究性閱讀的核心就在于引導學生能夠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索,對于以往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對于傳統的語文閱讀課程進行顛覆性的挑戰。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能夠具備基本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在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一直以來都是被動的學習。導致了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嚴重不足以支撐起學生對于探究性閱讀的學習。所以教師需要能夠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支持并鼓勵學生對于知識點進行大膽的質疑,以此引導學生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實現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最后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針對課程中的內容,需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針對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合理的設置疑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這對文章中“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的上課情形和平時有什么區別?說明了什么?在最后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哪些語句能表達出這些思想?以及“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讓學生能夠帶著這些問題來對文章進行閱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合作中對于文章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構建良好閱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探究性閱讀是一種教學方式,怎樣能夠讓這種教學方式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自然也就成為了教師自身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對于課程進行有效的學習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采用以興趣激發為主要途徑的模式,這樣就能夠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也能夠消除學生對于學習的抗拒。而對于學生興趣激發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就是對于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閱讀課程進行情景的構建,讓學生能夠深入其中,獲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這樣能夠讓學生在閱讀情境中進行更為深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望岳》的學習時,教師針對課程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這樣不僅可以對于學生的注意力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也能夠讓學生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實現對于文章內容的興趣激發。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能夠針對這首詩歌中的經典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進行有效的情境構建,通過多媒體設備來讓學生了解到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以此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有效探究
探究式閱讀的有效開展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教學思維的及時轉變,教師如果繼續以自身為課程中的主要領導者身份開展教學,只會導致探究性閱讀最終流于形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需要能夠實現自身教學思維的更新,注意到探究性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教學,教師更多的是需要能夠在課程中對于學生起到一個指向作用。即教師明確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方向,并加以引導,對于課程知識的學習,主要由學生在課程中進行探索來完成,有效的提升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學習能力以及對于課程的有效參與,保障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偉大的悲劇》這一節課程中,教師將整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組,在根據閱讀內容和要求設計問題,讓學生就這是一則什么樣的故事,其中蘊含著怎樣的人類精神進行合作探索學習。所有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發言較少的學生,都應有機會參加。同時這些學生在發言之后,更需要能夠給予相應的鼓勵,讓這些學生充滿對于課程知識學習的自信心。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可以與他人一起養成學習習慣,了解到他人的長處以及優點,并以此向他人學習,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推動課外活動開展,提升閱讀能力
探究性閱讀的有效實施,是需要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語文閱讀能力水平的。雖然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開展中,其教材本身具有一些文章可供學生進行閱讀。但是對于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學習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這就更加需要教師能夠在課程開展中推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實踐,增加學生閱讀的頻率,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也可以讓學生能夠通過對于課外閱讀的活動來實現自身知識體系的搭建,以此實現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有效學習。
例如,教師在課程開展結束之后,可以根據課程開展的具體內容來對學生推薦相應的課外讀物。同時教師還需要能夠豐富課程文章中的表現形式,以此實現學生在當前階段下對于語文課程的有效學習。比如,在學習完成《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節課程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排演,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文中人物的扮演中,讓學生在表演的同時體會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學生也通過對于課本劇的觀看,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能夠在當前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探究性閱讀的教學方式,以此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獨立思維能力以及相應的理解能力,實現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姜永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析[J].教師,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