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姝伊


[摘 ? 要]區域地理具有綜合性,教師應注重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綜合思維中的“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體現明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厘清地理要素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要素綜合”思維;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利用“時空尺度”思想培養學生的“時空綜合”思維。
[關鍵詞]綜合思維;區域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8-0093-02
“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1]其中,在屬性上,綜合思維屬于一種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強調的是在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時所遵循的基本觀點,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觀察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地理要素的變化和發展。
目前,綜合思維的內容被概括成以下三個維度: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三者既有差異,又彼此聯系。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策略有很多,但是如何增強培養綜合思維的針對性呢?下面筆者嘗試從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體現綜合思維的“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以及具體培養策略兩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要素綜合”及其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體現
區域地理是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的集合,各要素相互關聯,綜合作用,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區域系統[2]。要對這一系統進行研究,必須要對構成這一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區域地理要素在內容上,可以基本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理區位、地形地勢、氣候條件、資源能源等;第二部分是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以及交通條件等。這些要素對區域的形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影響區域發展變化的?針對以上問題的解決,教師需要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各種地理要素進行認識、解釋和概括,而對這些地理要素進行認識、解釋和概括的過程本身就是培養綜合思維尤其是“要素綜合”思維的過程。
在教學具體某個區域時,離不開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前根據區域地理教學原則和地理課程標準作好準備,使自己的教學有總體的邏輯框架,結構要清晰,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訂好后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重點要從能夠體現地理要素對區域地理特征形成、區域差異比較、區域聯系產生影響的角度進行設計。
二、“時空綜合”及其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體現
“時空綜合”對應的是地理學研究的動態性特點,要求學生學會用動態、發展、聯系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分析區域地理要素的發展變化、對區域未來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都需要引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展開思考。從時間的角度強調的是對某一區域不同時期的地理要素進行分析,而從空間的角度則需要將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其變化發展的差異與聯系。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全球人口增長為例,通過對圖表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全球不同地區的人口數量的變化,并且還可以分析出人口數量多、增長速度快的地區。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時間上的動態分析和把握,更要注重空間上的研究及利用。因此,“時空綜合”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把握地理的區域性與綜合性特征。同時,這種方法也可用在某個區域的農業區位選擇、城市化進程、工業地域聯系發展等教學內容上。
三、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培養綜合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厘清地理要素間的關系,培養“要素綜合”思維
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首先需要厘清自然地理要素間的關系。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包括地表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它們相互影響和制約,使地理環境具有了復雜的地理區域特征。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各種生物、土壤等要素構成,而這些地理要素通過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作用等循環過程,進行著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復雜系統(見圖1)。
自然地理要素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氣候,氣候類型又由氣溫和降水決定,氣溫和降水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要研究某個區域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就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區域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貌、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性質、洋流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只對區域自然地理要素進行分析不能滿足區域地理教學對學生綜合思維培養的目的,因此,區域地理教學還要關注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的關系。人文地理要素主要由社會經濟、政治、交通、居住、科技和旅游所構成,區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對人文地理要素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進行社會活動創造了條件。因此,區域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會對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有著無法分割的關聯,并共同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例如,在講人教版“荒漠化的防治”這一課時,最突出的區域地理特征就是“干旱”,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和查閱到的西北地區的相關資料,通過分析資料中的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干旱的氣候、平坦的地形、疏松的土壤等)以及各種人文地理要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等)來引導學生討論,并歸納出“干旱”這一突出的地理特征,從而完成“分析—綜合”的過程(見圖2)。這種思維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也能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獲取、加工、儲存,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尤其是對地理要素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二)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利用“時空尺度”思想培養“時空綜合”思維
在區域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多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綜合把握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和影響。在講授區域地理中的具體模塊,例如農業、工業的區位選擇,濕地、森林地區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流域的治理與開發,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時,要引導學生從時間空間變化的角度去理解地理事象的發展變化過程,從而研究解決地理實際問題,例如分析珠江三角洲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移入地變成產業移出地的變遷過程,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區域發展對產業轉移的影響,利用時空尺度思想使學生切實把握區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會運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解決具體問題,并提出合理措施。
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離不開具體的教學情境。區域地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其中包含許多知識概念,在教學資源、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案例。因此,教師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要特別注重主動地去開發教學資源,合理創設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創設的情境中帶著問題去思考和學習,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升華。下面結合問題情境教學法舉例談一談如何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時空綜合”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農業地域類型時,在帶領學生學習了自然區位因素之后,教師提問:為什么相同緯度的地區卻發展了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我國東部地區發展了季風水田農業,而歐洲西部地中海地區卻形成了乳畜業,為什么這個地區形成了這種農業地域類型,而另一個區域卻形成了另一種農業地域類型?這正是“時空綜合”方面要求學生重點把握的內容。教師要把問題的分析思路教給學生。這些引人思考的問題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的狀態。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啟發和誘導,讓學生利用所學解決問題,從而在思考、總結和表達中形成地理綜合思維。區域地理的教學十分有利于學生“時空綜合”思維的培養。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符合學生認知能力,更應該體現地理學科的規律和原理。
四、結論
綜合思維的培養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梳理和總結區域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的培養策略,為教師選擇綜合思維培養路徑提供參考,以期打破高中地理教學只強調知識記憶而忽視核心素養培養的局面,提高教師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李淑春.基于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的地理教學策略:以中學區域地理教學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0):18-20.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