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心理暗示的策略,提出利用權威暗示,讓學生產生一種信賴心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價值觀暗示,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環境暗示,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利用語言暗示鼓勵學生,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暗示 權威 價值觀 環境 語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80-02
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態度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與行為迅速產生影響的過程。暗示教學,也稱“洛扎諾夫教學方法”,是指通過暗示建立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個人心理潛力,創造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學中的暗示應體現愉快而不緊張、有意識與無意識互相作用的原則,并通過心理、教育、藝術等途徑來實現。為此,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暗示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或接受合理的建議,充分發展和提升自我。
一、運用權威暗示
權威暗示是指說話的人有威信,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這里的權威不是特權或指揮權,而是指經過一定時間驗證后,獲得人們的尊敬而產生信任感。權威也是一種教育手段,是教師個人運用綜合素質、能力的具體表現,也是個人高尚的情操、淵博的學識、靈活的應變能力的具體表現,促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威信主要來自社會成員的模糊評價,能對學生產生心理上的一種崇敬、信任及喜愛的吸引力,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如學生參加一年一度廣西傳統體育項目田徑賽訓練時,筆者告訴學生,自己曾經是師范學校有名的“小飛人”,曾代表百色、廣西參加多項田徑比賽,獲得多個獎項,并拿過金牌和獎杯,學生對此嘖嘖贊嘆。接下來,學生在訓練時特別認真、特別賣力,還說要超越筆者這個“小飛人”。
教師要在學生中樹立威信,還需要持之以恒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文化知識、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學習、總結和提高,虛心請教、嚴謹治學,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從內在思想到外在形象,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二、利用價值觀暗示
首先,要注意外在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外在形象是一種心理暗示,衣著打扮體現著教師的審美觀點和個性喜好,也是最直接的體態語言,反映個人的思想內涵和精神狀態。一個不修邊幅的教師,帶出來的學生可能語言行為不文明;衣著整潔大方、儀表端莊的教師,帶出來的學生往往注重內在美和外在美,對學習和生活充滿自信心,有主見、有責任感。因此,教師要注意儀表,塑造自信、向上、堅定的個人形象,給學生以審美暗示。
其次,要運用肢體語言影響學生。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都來自大腦的積極反應,傳遞和表達特定的訊息。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語言是個人文明的表現,教學中適當的肢體語言包括站姿、手勢等。一個精神飽滿、昂首挺胸的教師,能給學生一種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熱情友好的親切感,使學生更樂于接受教師的輔導。手勢是教師表達各種心意的有效形式,可以將意思表達得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手勢不單要有力且要到位,不能太夸張。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輕輕伸出手臂,同時手掌攤出以示“請”,而不是用手指點,這樣的動作使學生感覺比較親切。恰當的手勢給學生輕松和快樂感,更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再次,要用眼睛說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善于用智慧的眼睛和學生溝通交流。用眼睛說話有時比語言更有說服力,能進一步提升師生的融洽關系。例如對犯錯誤的學生,要用真誠信賴的目光看著他,表示“教師相信你不是故意的,相信你會主動承認錯誤并改正過來”;對害怕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用堅定的目光看著他并點點頭,表示“沒關系,請大膽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對容易“開小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用與他直視幾秒鐘,以示警告。無聲的溝通比用語言交流更有說服力,學生更樂于接受這樣的批評方式,同時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
最后,要有真誠的微笑。教師可以用微笑向學生傳遞熱情和關愛,讓學生感受到課堂中教師的輕松、親切、自然,產生被重視的感覺,進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三、使用環境暗示
環境以具體、直觀、生動的形象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不同的環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暗示效應。如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和睦家庭幸福成長的孩子,其心胸寬廣、活潑開朗,有愛心、有責任感;在缺乏關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偏激、孤僻、固執,心胸狹窄、膽小怕事。由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班級“大家庭”,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暗示,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如上課前播放一段歡快的音樂,給學生帶來愉悅的心情;設定某一個學習情境,吸引學生迅速投入課堂學習等。
教師可以通過內外結合的環境暗示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如在管理班級中,筆者始終貫穿“和諧共處,共同學習”的管理理念,讓學生感受到班級是他們的第二個家,這里有關心他們的老師、互相幫助的小伙伴,是學習、生活的好地方;還會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如開展“小勞動能手”活動,讓學生栽花種草,體驗勞動的快樂;組織“希望工程”捐助活動,幫助有困難的小伙伴,培養學生從小有愛心,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團隊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輔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聲音、影像、圖片等,帶給學生聽覺、視覺多方面的刺激感,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引導學生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利用語言暗示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交流過程至關重要。語言既是藝術又是工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語言傳授知識,也可以發揮語言的力量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通過贊賞與信任的語言,增加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班級有個學生韋××比較胖,平時缺乏運動,一上體育課就找各種借口不參加訓練。如在一次跳繩教學中,筆者盡量放慢節奏分解每一個動作,但韋[××]卻一直躲在隊伍后面找同學聊天,表明了態度:反正我不喜歡、這些跟我無關、體育方面我根本就不行。兩節課下來,班里的學生大都學會了跳繩,只有韋[××]還是動作別扭、不協調。看著他被同學取笑而滿臉通紅的樣子,筆者對他說:“韋[××],有一次我聽到蒙老師說,你是我們班的‘學霸,上課的時候什么問題都難不倒你,她很喜歡你哦!”頓了一下,筆者又說:“相信蒙老師也一定認為你能學會跳繩的!”這孩子一聽,眼睛突然一亮,說:“真的嗎?”筆者點點頭肯定地說“是的”。韋[××]想了想,說:“那我再試試吧。”于是,筆者讓他認真觀察其他同學跳繩時手和腳的動作,再親自給他做示范,經過一次次嘗試,一節課下來他總算能連續跳三四下了。在接下來的幾節課中,韋××慢慢學會了跳繩,同學們再也不取笑他了。
在教學實踐中,像韋[××]這樣的學生,如果身邊的小伙伴給了一個消極心理暗示,往往讓他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對此,筆者“對癥下藥”,利用韋[××]聰明好學的優點,以及引用其他教師對他夸獎的話語,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把消極的因素化為積極的因素。此外,筆者還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注意用恰當的語言暗示傳遞積極的信號,使學生更容易感受到教師的期待與鼓勵,增進學生與教師的情感溝通。
總之,心理暗示是一種普遍無意識的行為,對課堂教學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將心理暗示行為合理、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調整教學方法,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克服學生學習的消極情緒,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董紹強(1971— ),壯族,廣西百色市人,一級教師,大學專科學歷,研究方向為農村學校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