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秋天的懷念》為例,論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的策略:設計探究性強的問題,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供可對比的文本,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鼓勵學生就文本矛盾之處大膽質疑,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思辨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99-02
新課改背景下,思辨性閱讀活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愈加明顯,其作用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全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就推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該任務群的目標是“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思辨性閱讀強調閱讀中的獨立思考意識、分析論證的具體過程以及理性反思的能力,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具有邏輯性、辯證性與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從而探求真相、獲取真知,培養(yǎng)學生面對生活與未來的能力。下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教學為例,論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的策略。
一、設計探究性強的問題,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理解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指學生對文本有充分的認知,能理解文本大意,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對文本的思辨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想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首先就須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此,教師應當圍繞文本中心主旨設計探究性強的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進行分析、討論,實現(xiàn)深度閱讀。
下面是筆者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臉色漸漸變得凝重,這是為什么呢?哪位同學主動表達自己對課文的初印象?
生1:我體會到母愛對一個人的作用,它可以讓一個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振作。
師:說得非常好!那文中有哪些語句或者詞匯讓你們印象深刻?為什么?
生2:“悄悄地躲出去”“眼邊兒紅紅的”“憔悴的臉上現(xiàn)出央求般的神色”……從這些外貌、動作描寫中可以看出母親對兒子的疼愛與關心,這種愛極為深沉而真切。
生3:“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這句話看似在描寫菊花的美麗,但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對文本的認識,下面請進一步討論與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文中多次出現(xiàn)“悄悄地”,如“悄悄地躲出去”“又悄悄地進來”“又悄悄地出去了”,從中可看出什么?②文本的中心主旨只是寫母愛嗎?
思辨性閱讀活動強調聚焦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應依托問題設計,引領學生在質疑、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習得技法,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這個教學片段,筆者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與見解之后,進一步提出兩個探究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前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將頭腦中碎片化的認識整合到一起,學會從局部再到整體,得到更為準確的判斷和深度的理解;后一個問題,針對學生受固有知識影響而對文本主旨認識較為淺顯的情況,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否僅僅是為了贊頌“母愛”。這篇課文并不局限于“母愛”主題,也體現(xiàn)了作者頓悟之后的真情實感,筆者引領學生剖析文本,帶領學生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
二、提供可對比的文本,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
初中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讓學生學會有效的思維方式,教師不應一味地告訴學生是什么,而應該引導學生透過文本表層分析其本質。在思辨性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設計多個文本的比較閱讀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深入思考、積極聯(lián)想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比較文本的過程中活躍思維,實現(xiàn)思維的交織與碰撞。
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有了較深的理解之后,筆者讓學生進行《秋天的懷念》與《我與地壇》對比閱讀,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并分析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我與地壇》中的核心片段。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快速閱讀,按照季節(jié)劃分文章結構。
(學生自主閱讀)
師:閱讀了這篇文章,你們可以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變化嗎?
生4:一開始作者思想消極,充滿絕望,但最后充滿希望。
師:這種情感變化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生5:景物的活力,還有母愛的偉大。
師:你們覺得《我與地壇》與《秋天的懷念》之間的情感關聯(lián)是什么?
生6:作者在《我與地壇》中表達出自己“永生的痛悔”。通過回憶往事深刻地體會到母親的苦難。《秋天的懷念》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悔恨、痛苦之情。
生7:《秋天的懷念》最后提到了五顏六色的菊花,不僅僅表達了作者的懷念之情,而且表達了作者對自我的救贖及對未來的期望。
同一主題下的不同文章在主旨、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異同,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將相關的文本放到一起讓學生辨別異同,能為文本分析找到一個有效的切入口,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要鑒別必須辨析,經辨析方能感悟,這是情感體悟得以深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思維品質獲得提升的切實手段。在這個教學片段,筆者為學生構建平等且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對《秋天的懷念》與《我與地壇》進行對比閱讀,找到這兩篇文章的情感關聯(lián),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并勇于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就文本矛盾之處大膽質疑,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閱讀既是發(fā)展學生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也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表達個人觀點,增強自主探究能力。初中語文課文中常存在一些看似矛盾之處,而這正是文章富有深意的地方。教師鼓勵學生就文本矛盾之處大膽質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領學生打開文本的探究通道,領悟課文中豐富的情感意蘊。
師:同學們能夠對文中的矛盾之處進行質疑嗎?
生1:《秋天的懷念》要寫秋天的景物,文章開篇的“大雁北歸”“北海花開”寫的卻是春天的景物。作者為什么要寫春景?有什么用意?
生2:明明文章開篇描寫了美好的季節(jié),為什么會觸動悲痛的情感呢?
師:這些問題很有討論價值,下面我們一起探討……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矛盾點設計思辨性閱讀活動,有助于學生走出文本的表象,避免文本解讀的簡單重復,走進文本的深處,發(fā)現(xiàn)文本特有的價值。在這個教學片段,筆者引導學生注意到文中的矛盾之處,發(fā)現(xiàn)文中蘊含的深層問題,使學生主動探究,站在作者的角度,產生情感共鳴,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學生提的問題也很有討論價值,如生1留意到《秋天的懷念》中所寫的往事并非全部發(fā)生在秋天,開頭第一段所寫往事發(fā)生在春天。在對秋天的懷念心緒中寫春天之景確實耐人尋味,為了充分表現(xiàn)重病纏身的自己喜怒無常、脾氣暴躁的心理特點,作者匠心獨運地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更深刻地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筆者給學生質疑、討論的機會,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深刻理解文本。
印證性閱讀滿足于通過文本“印證”自己的直覺或者已有結論,思維的惰性與慣性極大地限制了閱讀的知識建構功能;思辨性閱讀則將理解與判斷建立在質疑與反思之上,這才是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
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設置探究性強的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確保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互動,使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完成知識建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黃小音(1976— ),女,壯族,廣西平果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平果高級中學初中部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