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應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策略:通過設置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解答問題,實現合作探究;針對某一問題再次質疑,展開深度探究;結合課堂評價延伸質疑,優化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字】三疑三探 初中道德與法治 《在承擔責任中成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10-02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當堅持“以生為本”,在課堂上側重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討,深度理解所學內容,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從本意上分析,“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關鍵點在于“疑”與“探”,“疑”是指疑問,“探”是指探究。這兩種行為的執行主體都是學生,教師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注重以生為本,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理論講解,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學生則為課堂的主角,他們的思考、分析以及個人想法,都與教師的教學進度有著直接的關聯。在此,筆者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承擔責任中成長》為例,依據“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特點,從四個方面探討“三疑三探”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設置疑問,自主探究
設置疑問、自主探究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在該環節下,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互動交流的時間,通過創設情境、任務驅動等,引導學生展開即時分析。學生結合學習實際情況自主設計問題,積極參與互動探究,學習積極性得以大大提升。受到傳統思維的限制,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通常以灌輸式教學的方式,要求學生跟著教學流程機械化地理解新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大大抑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下,教師只需全面把握教學節奏,給予學生適宜的指導即可。
在《在承擔責任中成長》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主動承擔責任、主動反思的道德品質。課堂上,為了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教師依托輔助教學設備,展示與教學相關的圖片、視頻創設情境,并與學生展開如下課堂互動。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生1:個人責任。
生2:不同角色的責任。
生3:怎樣看待責任。
……
師:看來大家對舊知識印象挺深刻,值得表揚!老師想問一下,你們認為在班級中哪些行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呢?
生4:不參加班集體活動。
生5:搗亂課堂紀律、不注重個人衛生。
……
師:同學們說得都對,對以上行為你們有什么看法呢?能否在此基礎上設置相應的問題?
眾生:以上種種行為都不對。
生6:作為班集體的一員,應當怎樣負責任?
生7:班集體與個人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8:若是班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我們應當怎么辦?
……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現在就可以結合教材展開自主探究,看看哪位同學能夠準確分析這些問題。
通過課堂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根據個人思路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自主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補充,增強問題的針對性與適宜性,鼓勵學生嘗試解答,探索不同的解題思路。
二、解答問題,合作探究
解答疑問、合作探究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最主要的環節。以往的教學模式通常側重于理論知識講解,要求學生較為被動地進行課堂學習,直接忽略學生課堂探究的過程。新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堂學習具有創新性、主動性的特點,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究問題。若是問題難度較大,則以合作探究為主,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有效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形成和諧的班級氛圍,突出課堂探究的開放性以及自主性。
合作探究環節一般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將學生探究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羅列出來,并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共同分析、解決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表達自己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同時將獨立解題中的新問題展示出來。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采取組間競爭的方式,由兩個小組分析同一個問題,當組內討論結束之后,各組代表上講臺展示討論成果。而未進行同一問題分析的其他小組給予評價,教師則糾偏補正,遵循適度、公正的原則,注重每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認真負責、互幫互助的意識。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大拓展了學生的個性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三、再次質疑,深度探究
再次質疑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基本得以解決之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吸收情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實現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轉變。從本質上看,解決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更多的想法,要想拓展學生的個性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深度探究。以下繼續以《在承擔責任中成長》教學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再次質疑與深度探究。
師:通過以上學習,大家都了解到什么是關愛集體、什么是社會責任。在生活中,參與志愿者活動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途徑,也能體現出每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你們對“‘給比‘得帶來更多快樂”,有什么看法?
生1:“給”是一個自主付出的過程,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人,肯定會收獲更多的快樂;而“得”較被動,得到東西的喜悅往往只在一瞬間。
師:這位學生說得很對,其他同學還有不一樣的看法嗎?(無學生發言)
師:同學們要積極思考,這一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可以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提出疑問。
生2:如果我們在“給”的過程中被人誤解怎么辦?履行責任,反被人“倒打一耙”,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生3:自覺承擔責任是正確的,但如果被迫地承擔責任,我們應當怎么辦?
……
學生的再次質疑,與新時代社會風氣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開放性、多變性的特點。若是學生質疑的方向存在明顯偏差,教師需及時指正,使得問題回歸正軌。之后,以適宜的問題為核心,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從生活實踐的角度深度分析問題,再結合已學習的知識剖析問題,梳理出正確的解答思路。
四、課堂評價,延伸拓展
課堂評價也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之一,這一環節需要突出評價的多樣性以及綜合性,促使學生對自我能力有更為全面的認知。一是師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給予相應的激勵,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完善自我。二是互評。小組內成員針對討論參與度、任務完成情況等,對其他同學進行科學評價,學會欣賞他人身上的閃光點,以便取長補短。三是自評。自評實為“反省”,是指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課堂表現加以分析,通過對比的方式,發現自身的優勢以及不足,探索完善自我的路徑。
延伸拓展則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環節。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設計將其劃分為兩大層次。第一層次為習題訓練。教師利用PPT展示提前設定好的課堂習題,此類題型多為填空、選擇題,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討論得出正確答案,以此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層次為學生自行擬題。教師鼓勵學生從理論基礎出發,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羅列出來,設置與優化相應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根據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驗探索不同的解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編,達到鞏固舊知、內化新知的目的。這樣教學,既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又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疑三探”是一種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新型教學模式,針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存在膽怯、不愿提問、提問題不合理等現象,教師應當利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整理出來、展開分析,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另外,教師要與時俱進,主動更新自身知識儲備,促使學生展開高效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藍必忠.“三疑三探式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才智,2018(11)
[2]王夢欣,羅德紅.探討認識論的追溯及現代應用——以“三疑三探”教學法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57)
[3]彭琳.“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中學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4]李孟.高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7
作者簡介:姚中杰(1980— ),廣西容縣人,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德育教學管理。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