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郭增鋒
在中學語文教材的古詩文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表示住宅的詞,有的就出現在篇名中。不論古今,住宅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古詩文中常見的住宅名稱有哪些呢?
A屋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們都很熟悉。“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里的“屋”是指房屋。但屋的本義是幄,后來“屋”指房屋,另造“幄”字。它是個會意字,從尸,從至。“尸”,與房屋有關;“至”表示來到,是人來到這里居住之意。許慎的《說文解字》注:“屋,居也。”徐灝箋注:“古宮室無屋名。古之所謂屋,非今之所謂屋也。”如《漢書代陸賈傳》:“去黃屋稱制。”這里的“黃屋”是車蓋之義。
B宮
《阿房宮賦》中的“宮”是象形字。從宀(mi1n),從呂。“宀”是屋宇之形,“呂”表示房屋眾多、宮室相連。甲骨文中的字形像房屋。在穴居野處時代也就是洞窟,外圍像洞門,里面的小框框像彼此連通的小窟,即人們居住的地方。本義是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說文》注:“宮,室也。” 《爾雅·釋宮》篇釋:“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如《戰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 秦漢以來,宮指宮廷,帝王的住所。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聊齋志異·促織》:“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C室
室是個會意字,從宀,從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義是內室。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后以墻隔開,后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說文》注:“室,實也。”《禮記·曲禮上》疏:“若通而言之,則宮室通名,故《爾雅》云:‘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別而言之,論其四面穹隆則曰宮,因其貯物充實則曰室。”由內室,后來引申為房屋、房間。如晉代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清代林覺民的《與妻書》:“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斯是陋室,唯吾得馨。”
由“房間”義,又引申為家,如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唐代杜甫的《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D堂
唐代劉禹錫有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堂,是個形聲字,從土,尚聲。“尚”有“高”義。它的本義指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獻神靈、祈求豐年。《說文》:“堂,殿也。”段注:“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稱殿者矣。”如《齊桓晉文之事》:“王坐于堂上。”
后泛指房屋的正廳。 如《呂氏春秋·察今》:“審堂下之陰。” 唐代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崔九堂前幾度聞。”后來也用于商店、廳事、書齋名稱。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等。
E宅
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這個“宅”字是個形聲字,從宀,乇(zh9)聲。本義是住所、住處。《說文解字》解釋“宅”是寄居。漢代劉熙的《釋名》說:“宅,擇也,擇去處而營之。”春秋時代稱民房為宅,《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子之宅近市,秋隘囂塵,不可以居。”意為住宅離集市太近,環境太嘈雜了,不適合居住。中學課本中出現的有: ①五畝之宅—《孟子·寡人之于國也》;②方宅十余畝—晉代陶淵明的《歸園田居》;③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白居易的《琵琶行》。
F廬
晉代陶潛的《飲酒》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個“廬”是形聲字,從廣(y2n),廬聲。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本義特指田中看守莊稼的小屋。《詩經·小雅·信南山》說:“中田有廬。”意指田中小屋。亦泛指簡陋居室。如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南陽諸葛廬。”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竭其廬之入。”
上古在郊野的廬中接待客人,或在廬中守墓。這就是《荀子·禮論》中所說的:“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褒之廬冢也。”
G軒
看到這個字,我們首先會想到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這里的“軒”字指有窗的小屋。但它的本義指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說文》注:“軒,曲輈藩車。”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而乘軒者三百人也。”《墨子·公輸》中也有“舍其文軒”的句子。這里的“軒”都是指車子。后來建筑上取其虛敞高舉之意,引申為堂前屋檐下的平臺,或指廊、窗。 如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
H舍
古文字的舍字,上部像屋頂梁柱構架的側視之形,下部的口代表墻,其本義當指房屋,古代專指客館。《說文解字》:“市居曰舍。”《禮記·曲禮》記載:“將適舍,求勿固。”《疏》云:“舍,主人家也。”如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宋代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夜則以兵圍所寓舍。”后泛指居室。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呂氏春秋·察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懷都舍。”由居室又引申為置、安置。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又引申為休息、止息 。如《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I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樓”字是形聲字,從木,婁聲,在此句中指樓房的一層。本義指樓房,兩層以上的房屋。《說文》:“樓,重屋也。”如杜牧的《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J閣
“閣”也是個形聲字,從門,各聲。本義是古代放在門上用來防止門自合的長木樁。《說文》注:“閣,所止扉也。門開則旁有兩長橜桿輅之,止其自闔也。”后又指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聊齋志異·促織》:“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由“小樓房”又特指女子的臥房。如 《樂府詩集·木蘭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K館
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之“館”,形聲,從食,官聲。“館”,供宿供膳,所以從“食”。它的異體字作“舘”,說明“館”屬于房舍一類。本義是高級客舍,賓館。《說文》:“館,客舍也。”如《左傳·肴殳之戰》:“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房舍華麗的官署、學塾、書房、商坊、展覽處所等都可命名為館 。如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L第
本是次第的意思。古代帝王賜給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稱第。古詩有“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大凡稱為“第”的住宅,多是貴族的住所。所謂府第、邸第,都是有身份的人的住宅。如明代崔銑的《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公大怒……出……旬乃還第。”
M亭
《醉翁亭記》中的“亭”字,是象形字。戰國文字字形,其中“T”像矗立的亭柱。小篆以為從高省,丁聲,本義指古代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說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樓。” 《釋名代釋宮》釋:“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秦漢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十亭一鄉。《一切經音義經》:“漢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如《漢書·高祖紀》:“為泗上亭長。”
如今園林中的亭,指有頂無墻、供休息用的建筑物,與其原義不同。如宋代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中的“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西有岱祠”。
N榭
建在高土臺或水面(或臨水)上的木屋,特點是只有楹桂花窗,沒有墻壁。如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宋代陸游的《過小孤山大孤山》:“樓觀亭榭。”
O廊
廊是形聲字,從廣,郎聲。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本義指廳堂周圍的屋。 原是指房檐下的部分,后演變成多種形式,如長廊、短廊、回廊、半壁廊、飛廊等。如清代林覺民的《與妻書》:“入門穿廊,過前后廳。” 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廊腰縵回,檐牙高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