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芃 苑晶晶 李佳怡
【摘要】近兩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更名為“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注重教師專業化水平、教學內容處理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等教學能力的全面發展,對參賽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學團隊參加“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照護”實訓教學賽項,獲得一等獎,現對教學設計策略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 教學能力 實訓教學 教學設計
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是一項權威的全國性賽事,在職業院校建設和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從近兩年比賽項目和內容來看,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筆者教學團隊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注重總結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參加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照護實訓教學賽項,獲得一等獎。現對教學設計策略進行闡述,希望為今后日常教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能力比賽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正確設立實訓項目
2018年的實訓教學賽項題目為“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照護”,要求自行確定實訓教學項目,對參賽選手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實訓項目的設立考驗選手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是否到位,考查日常課程內容安排是否得當,直接關乎比賽結果,筆者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在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立了實訓項目。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最先出現、最早應加以干預的是記憶力減退,應優先實施的護理措施是記憶力訓練,記憶力訓練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強調早期、長期、反復應用,對于不同類型的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訓練結果有所差異,但均可以達到延緩或改善病情的目的。筆者將“記憶力訓練的護理”實訓確定為參賽項目。該實訓項目選自老年護理方向核心課程《老年護理》,是老年護理方向學生必備的核心技能。
二、規范梳理實訓內容
在課程設計之初,教學團隊深入綜合醫院老年病房、養老院、老年病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護理崗位,了解認知功能障礙等老年護理典型工作任務,總結提煉記憶力訓練的操作步驟、操作要點,借鑒國際認知功能障礙護理操作標準梳理操作流程,形成記憶力訓練操作流程和考核標準。
實訓操作包括準備工作、短期記憶力訓練、長期記憶力訓練、觀察記錄四個操作步驟,其中短期記憶力訓練涉及記數字、找物件、認圖片、識路線、強調事件五個操作環節,長期記憶力訓練為回憶照片環節。對于短期記憶力訓練中的記數字訓練,數字要出自標準數字排列卡片,數字由少到多進行,針對輕中度患者一般由三位數字開始。對于找物件訓練,要使用患者熟悉的物品,明確告知患者物品放置位置,強調稍后再來尋找。對于認圖片訓練,要使用有人物和動作的圖片,由患者熟悉到不熟悉的順序進行。對于識路線訓練,要使用沒有文字的地圖。對于強調事件訓練,要將卡片張貼在房間中,提醒重要事件。在長期記憶力訓練中,使用患者熟悉的物品或老照片進行,使用提問法激發患者回憶,護士對照片中的細節進行簡單描述,啟發患者思維,講出涉及的相關事件。
三、采用適合教學方法
采用標準化病人教學方法開展教學。該實訓項目以溝通為主,標準化病人能夠與教師和學生及時進行溝通,并進行語言和行為反饋,創設仿真教學情境,科學、合理地進行實訓評價,適用于以溝通為主的實訓課程。在本次實訓的操作演示、展示評價等多個教學環節中應用標準化病人開展教學,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操作方法及與患者有效溝通的技巧,提升了學習成就感。
采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實訓教學本身需要學生反復進行練習,而在以溝通為主的實訓課程中,聘請多位標準化病人與學生練習不僅教學成本高,且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護士與患者角色互換,學生體會疾病特點更為深刻,操作方法掌握得更快,達到了實訓教學的目的。
四、突出職業精神培養
《老年護理》課程是天津市“課程思政”改革精品課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突出老年護理職業精神培養。在教學中,設計了由體驗,到感受,再到感悟的職業精神培養過程。學生通過課前到家庭和養老院收集病例,體驗老年人由于記憶力下降在生活中產生的不便;通過課上操作練習,使學生感受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人疾病特點;通過課后強化訓練過程,在養老院實施技術操作,感悟記憶力訓練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心關愛老人,具有同理心的職業精神。
五、體現專業知識深度
實訓項目的教學對象是老年護理專業高職二年級學生,學生具有醫學和護理知識背景,通過前期課程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醫學、護理基礎知識,具有動手操作的基本護理能力,該實訓教學要求學生掌握記憶力訓練,改善認知功能的原理,理解記憶力訓練對改善腦功能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掌握以溝通為主的記憶力訓練實訓操作,系統實施記憶力訓練操作步驟,體現了專業知識深度。
六、注重信息技術和資源建設與使用
信息技術與資源的使用是教學能力比賽中的重要方面,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方案中強調,注重利用信息技術與資源,解決技術技能培養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信息化教學環境方面,本次課程在信息化仿真養老院實訓基地中完成,使用直錄播系統,對學生練習過程進行監測。在信息化技術方面,使用課程平臺、PAD、同屏技術。在信息化教學資源方面,使用依據考核標準制成的操作實時評價軟件,對學生操作過程進行及時評價;使用闖關游戲,加強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印象;使用操作訓練軟件,在教師與標準化病人展示、學生練習中按照操作流程進行訓練;使用智能監測陪護設備,監測患者病情,并對患者進行陪護;使用腦萎縮動畫、改善認知功能原理動畫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腦萎縮對短期、長期記憶力下降的影響、記憶力訓練提高短期、長期記憶力的作用;使用萎縮腦3D打印模型,虛實結合,對記憶力訓練的原理加深印象;使用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記憶力下降視頻導入課堂。信息技術與資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解決教學重難點,提升了實訓效果。
七、合理設計教學過程
為保證教學質量和實訓效果,依據學生認知規律,采用建構主義理論,在學生前期學習的基礎上安排教學過程,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過程相銜接,突出學生練習過程,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
(一)課前職場體驗
課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家庭和養老院,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人生經歷、印象深刻的事項,體驗患者由于記憶力下降產生的不便,為課上練習收集資料。學生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上傳至課程平臺,教師及時進行評價。
(二)課中反復練習
課上包括五個部分。課堂導入部分,教師播放輕中度認知功能障礙老年人記憶力下降視頻。學生回顧視頻中患者臨床表現,思考護理措施,印證疾病特點,引起學習興趣。難點剖析部分,教師使用腦萎縮動畫、改善認知功能原理動畫進行講解,學生使用PAD學習,教師依據國際認知功能障礙護理操作標準,講解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分步演練部分,教師針對重點操作步驟,即短期和長期記憶力訓練進行演示,學生分步練習,教師隨時指導。整體訓練部分,教師對完整操作進行演示,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練習,實時錄播系統抓取學生操作過程,學生使用闖關游戲加強學習。實戰展練部分,由闖關游戲和操作練習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展示練習,教師使用操作評價軟件對學生進行評分,每名學生完成思維導圖上傳至課程平臺。
(三)課后鞏固提高
課后,學生將練習視頻發至郵箱,企業教師進行指導;教師通過課程平臺發布資源,學生學習,師生、生生互動交流,鞏固學習效果。
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體現了職業院校的綜合實力。通過比賽,將促進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設計水平,提高教學能力,以賽促教,推動教師和學校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左遷,王嵐琪,張遠剛.關于教師參加信息化比賽的幾點建議[J].學術論壇,2017,(28) :188.
[2]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EB/OL].2018-07-12/2018-07-28.
[3]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EB/OL].2019-08-19/2019-08-22.
[4]姜麗萍.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