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剛
【摘要】在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以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出來,首要教學目標變為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育。歷史學科作為高中時期的基礎學科之一,對于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也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诖耍枰處煂鹘y的教學方式做出改進,把新的內容加入到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進行培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能力
史料實證其實就是通過辯證所取得的歷史材料,完成對史料的歷史分析,以求對歷史真相進行深入挖掘。對于高中歷史而言,培養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就在于史料實證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和歷史有關的各種材料并對其整理歸納,通過對史料進行充分利用,讓學生可以用實證面對歷史問題,加深對于歷史的認知。
一、巧用史料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以圖片、歷史圖表、知識鏈接等形式存在的史料,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教師還會積累大量的課外史料進行輔助教學工具。通過對這些史料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便于找到其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突破點。例如,必修1《抗日戰爭》一課的學習,依托于課堂情感基調的同時,對學生的民族、愛國情感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深入的理解認知,在開始講課之前,先給學生播放《萬里長城永不倒》這首歌曲,帶動學生的情感,然后給學生觀看有關“九一八”“南京大屠殺”的影像資料。這兩則史料的運用,目的都在于讓歷史說話,以史為鑒,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勿忘國恥,給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選擇具備故事性的史料內容
高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除了在課本中平時很少有渠道可以接觸到歷史知識。所以,大多數都很喜歡聽歷史故事,對于歷史教材中生硬刻板的文字描述多少都會產生抵觸心理,失去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選用一些真實的具備故事性的史料進行補充說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講授必修1第15課《國共十年對峙》時,學生只知道長征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座豐碑,長征精神一直激勵著人們不斷奮勇前行,而且由于新教材中對長征的介紹只有600多字,通過課文介紹,學生只能大體了解了長征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對此的認識是抽象的,很難真正體會到長征的艱巨性和其精神對后代的影響。這時,教師給學生們展示了時任紅二師四團三連支部書記劉金山回憶錄中的一則史料:“從瑞金出發時,我穿了一套打了補丁的軍裝,還打了幾雙草鞋。幾個月的行軍打仗,糧食早吃光了,衣服也穿破了,都變成了布條掛在身上。進入雪山、草地,既看不到一個人,也見不到一粒糧食。過雪山時,我找了一塊破羊皮,用繩子捆在身上抵擋雪山的寒流。草鞋早就穿爛了,腳也爛了,小腳指頭爛得骨頭都露出來了,鉆心地痛。我就從衣服上撕下幾塊布條包裹在腳上,崴著腳,艱難行軍。很多干部、戰士凍死在雪山,餓死在草地?!睂W生們通過仔細品讀這段話,“見證”了長征一路的艱辛,帶給其震撼的同時,激發出強烈的情感共鳴,感受到長征的不易和艱險,感受到新時代背景下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同時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團結協作意識,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結合影視,學會甄別信息
如果學生覺得文字類的史料枯燥乏味,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各種影視劇資料進行搜集,然后學會甄別信息,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有用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收集到的影視劇資料和其他的文本資料結合在一起展開研究,以此實現史料的高度整合,做到去偽存真,把影視作品中的虛假成分所剔除。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和其有關的影視作品,然后研究其劇情是否體現出了真實的歷史情況。像1997版的《鴉片戰爭》,這部影片并不存在以往國產片片面譜化的問題,而是真實反映出中英鴉片戰爭的始末,彰顯中華民族抵御外辱的英雄氣概。在影片播放完畢后,再去引導學生尋找和其有關的文字資料,把二者結合到一起后進行探討交流,并給學生提出問題:“有人說正是因為林則徐做出了虎門銷煙的舉動,所以才導致爆發鴉片戰爭,你覺得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對此你們有什么觀點?”其實,很多影視作品中提到的歷史問題,都缺少嚴謹性,也會出現違背史實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擦亮雙眼,明辨是非,找到影視作品中的錯誤信息,便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也可以借鑒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二重證據法,找到資料中的漏洞,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培養。在學習《辛亥革命》時,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然后通過對比互證的方式判斷取得資料的真實性。并讓學生進行思考:“辛亥革命的最終作用是什么?在民風民俗、思想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時,學生都會踴躍發言,論證自身的觀點。有些學生舉例嚴中平的《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其中詳細描述了那個時期我國工礦企業的發展,為了完成互證,學生特意到博物館進行參觀,發現了遺留下的文物,知道了在那個時期我國的經濟文化確實得到快速發展,在找尋歷史真相的過程中,對其的理解記憶更加深刻。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史料,還原當時真實的歷史情境,客觀、公正地分析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自主搜集研究史料,增強運用史料的能力
在新課下,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積極的轉變,多數教師都認識到了傳統教學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開始不斷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方式做出改進。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一些教師把重點教學資源放在了史料知識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積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歷史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編寫高中歷史教材時偏于重視其內容的理論性,因此能發現目前的歷史教材都具備固定性、連貫性,后期進行修訂時也只是適當增加一些案例或者是圖片,由于篇幅限制并不能把大量的史料知識編寫進去。導致學生做相關試題時,會發現這些題目涉及的許多史料知識是課本中并沒有體現過的,進而產生迷茫感,不知道怎么進行解答。歷史是人類千百年發展長河的縮影,不同時期人類對歷史有著不同的認知,許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很難理解其涉及到的傳統習俗和有關政策,這時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們普及一些史料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清末新政史學》課程時,教師可以提供兩方面史料,并給學生設置一些探究問題。
史料一: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一套新的政策,其內容包括籌集軍餉、招募新兵、推廣商務、嘉獎實業、廢黜科舉、育才興學、革新法制、制定新律等舉措。
史料二:現代化的中心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要營造經濟和科學、技術、文化能夠自動、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袁偉時)。
探究性問題:通過閱讀并分析這兩條材料,同學們認為在清朝末期實施的這一系列措施,具有什么作用。
經過這一系列學習,學生們充分了解到清末新政是作為拯救經濟危機而做出的改革行動,屬于一種自保行為,可以說是我國被動適應世界現代化潮流時,做出的自救活動。教師通過在歷史教學中合理應用歷史史料,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眼界,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有利于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佚名.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 :69.
[2]張金月.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方法的研究[J].情感讀本,2017,(9) :34.
[3]孫宜強.高中歷史教學要著力處理好教材與史料的關系——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7,(3)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