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地
【摘要】高考模式下,高中生因為高考的壓力,不得不把大部分時間用于繁重的課堂學習,社會實踐教育幾近于無,由此產生一系列問題。如何拓展高考模式下學生社會實踐路徑展開思考和研究,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高考模式 社會實踐 路徑拓展
高考即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承擔著人才選拔、教書育人和社會流動功能。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些教育工作者對高中教育工作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分數和升學率為唯一的教學衡量標準,忽視了對高中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導致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綜合素質不高、實踐和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在2014年12月16日發布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其中“分類考察”“兩次機會”“自主選課”“不分文理”等內容,使學生擁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是高考制度的重大突破。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
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和對高考改革理念認識程度不深,不少高中教育工作者難以轉變傳統的分數至上的教學觀念,在工作中仍以課堂教學為育人重心,對高中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開展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展開對高中生的社會實踐拓展路徑的探索十分必要,可以大力助推高中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開展,并使教學活動進一步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一、對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的理論基礎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該文件提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的要求,課程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社會實踐進入課程設置。通俗意義上對社會實踐的理解是:學生走出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是我國基礎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對實踐活動的意義闡釋:
1.我國古代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躬行”,強調以行來檢驗言;荀子在其著述《儒效》里說“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充分說明了“行”(實踐)的重要性。
2.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做中學”,認為人的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經驗”,使人獲得特殊的知識和領會。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做人做事。
二、對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對學生個人的意義
1.提升綜合素質。學生在與自身和社會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在實踐中檢驗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2.增強中學生的職業方向感。當前,因為我國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缺失,許多中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將來想要從事什么職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認識社會,對社會機構組織、企事業單位有一定的認識,可以避免高中生將來填報高考志愿或職業選擇時的盲目,幫助學生對未來進行理性思考,增強學習的動力和方向感。
3.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思維的參與,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對于教育發展的意義
好的人才選拔和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我國新課改綜合實踐課程的要求。此外,借鑒發達國家的招生經驗,以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記錄為標準之一,進行多樣化高校招生選拔錄取制度,是一種有益的思考。建立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也可以完善現代學校制度。
三、高考模式下應如何拓展高中生的社會實踐路徑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
政策法規是高中生社會實踐保障的依據。國家教育部要制定有利于社會實踐開展的政策法規,各級教育部門也要及時制定措施,緊抓政策落實和教育實效。
學校是高中生社會實踐教育的實施者,必須擔負起主體責任,把社會實踐課程落實于教學安排中,從制度層面予以保障。第一,形成實施規范,為社會實踐課程安排專門的課時和老師,實行學分制管理。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如經費分類管理、專款專用、流程制度化;制定社會實踐教職人員數量、崗位職責、待遇及獎勵等方面的政策并不斷完善。第三,完善激勵和總結制度,把中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對學生的期末綜合評價和先進班集體評選的考核指標,對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重視社會實踐的總結交流。
(二)形成多方協作的高中生社會實踐局面
1.政府與社會單位的協調
政府的協調和幫助是高中生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政府對此要高度重視,在高中生社會實踐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例如,加大財政投入,免費開放場館,支持學校對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探索高中社會實踐與各政府部門的有效融入途徑,爭取社會企事業單位對高中社會實踐的支持與配合等。
2.學校與社會單位的協作
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參與是中學生社會實踐路徑拓展的重要支撐,學校要遵循互利共贏原則與社會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打造中學生社會實踐平臺。比如,衡水市第二中學(下文簡稱“衡水二中”)與蒙牛乳業集團合作舉辦的社會實踐活動:衡水二中師生進入蒙牛乳業的生產車間參觀,智能化的生產線和自動化的生產模式讓學生親眼見證科技的魅力,激發其學習的自主性。
3.學校與社區的協作
學校應該與社區建立合作機制,保證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一是學校要與社區管委會、街道辦等具體管理部門良性溝通,爭取學生在社區中的實踐活動能得到他們的幫助。二是可以請社區中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到校內做實踐經驗推介講座。三是讓學生真正融入社區服務,承擔能力范圍內的工作,打造雙贏局面。
4.學校與家長的協作
學校應該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家長的認可和支持。一是學校要做好溝通和宣傳工作,通過召開家長會、在微信家長群發送宣傳信息等,讓家長了解參加社會實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二是制定完善的完全保障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讓家長放心。
(三)豐富高中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
1.形式上的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式應該是形式多樣的,如勤工助學、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工作實習、社會服務和義務勞動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選擇,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和特長參加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衡水二中利用寒暑假時期開展了“志愿敬老行”、學雷鋒志愿服務和環保公益實踐等多種社會實踐活動。
2.內容上的多樣化。高中生的社會實踐要依靠當地的資源,形成自身的特色,打造內容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模式。例如,2019年1月6日,衡水二中組織學生赴安平縣臺城村,參觀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讓同學們重溫黨史,感受革命傳統。又如,衡水二中舉辦“跟我學剪紙”活動,從剪紙之鄉阜城縣崔廟鎮請來民間剪紙藝術家,為學生現場講解,讓學生感悟家鄉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豐富了學校社會實踐教育的內涵。
四、小結
在高考模式下,對高中生展開社會實踐教育意義重大,學校應該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推動有完善制度保障的、多方協作的、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中學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彭順琴,王海華,譚新中.基于多省推遲高考改革的現狀及問題探討[J].科教文匯,2019,(08) :23.
[2]丁明明.建立中學社會實踐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鄧海峰.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中外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