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麗
【摘要】中考作文,究竟應該如何去應試?50分的作文,你是幾等文?以云南省2015~2019年中考語文試卷為例,詳細闡述如何寫好中考作文,如何讓你在眾多試卷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中考作文 構思 切入點
作文構思,于許多學生在整個寫作文的過程中是缺失的。很多學生寫作文時提筆就來。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到結尾卻發現離題了,收不回來了。有的學生看到題目,提筆就寫,寫到一半不知道該怎么往下寫了……這樣寫文章,尤其是考場作文當然不行。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呢?正式下筆之前,做好作文構思就至關重要了。
一、結合作文題目,找出作文切入點
云南省2015~2019年近五年的語文中考作文,均是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昆明卷近五年幾乎都是半命題作文。那針對命題和半命題作文,我們該如何構思呢?那就是結合作文題目,找出合適的切入點。具體來說就是“大題小做,小題大做”。
以《我愛秋天》為例,我們看該如何構思,找到切入點。這是一個不小的題目,學生容易寫成“寬泛作文”,所有文章里的秋天都是一個樣。描寫的對象也非常相似,無非就是秋天的“風”“花”“雨”“落葉”“夕陽”,容易寫出干巴巴的寫景文章。那如何將這樣的文章寫得“景情并茂”,寫得具有自己的獨特性,那就要“大題小作”。
“大題小作”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思考“我愛……的秋天”或者“我愛秋天的……”無論哪個角度,我們都要從小的口切入。例如,可以是“我愛外婆家小院的秋天”。以“外婆家的小院”為切入口,可以寫的東西會很多,外婆家小院的秋花、秋雨、秋風、秋夜……在這些景物的描寫當中,就可以將“人”加進去。例如,加外婆、加一家人的團聚、加個人的喜怒哀樂。這樣,將人加進去,自然也就有了“情”。這樣的情可以表現“親情”“懷念”“成長”……有景、有人、有情,那自然文章也就不會顯得干巴巴的。文章就從一個大的標題當中找到一個小的切入口,從小的切入口中挖掘出大的主題來,文章自然也就豐滿起來,個性起來。
“小題大做”的典范莫過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個父親的“背影”,卻反映出了“父愛子、子愛父”的主題。莫懷戚的《散步》也是從一個小的題目當中,構筑出了“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的優秀品質的主題。這些都是“小題大做”的優秀代表。那作為一名中學生或者是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小題大做”?
以2017年的云南省語文中考作文題《周末》為例。“周末”是一個很小很普通的題目。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該如何構思呢?也是同樣的方法,思考“……的周末”或者“周末的……”同樣,這些補充部分也是盡可能的“小”,最好是一個具象畫的詞語,譬如:周末的淚水,周末的笑聲、周末的黃昏、周末的車站……這些具象化的詞語,容易讓自己和閱卷老師產生畫面感,用具體的語言來具體描繪,那文章就不會顯得“空泛”,也容易寫出立意較新的文章。
找準文章的切入點,文章的立意也就自然產生了。要寫“外婆家小院的秋天”,那就以“懷念外婆”“懷念童年”“親情無限”等為立意;要寫“周末的車站”就可以以“離別”立意。“大題小作”或“小題大做”的關鍵點就在于找到新穎特別、個性化的立意。為你的文章確定寫作方向。
二、定準立意,選擇合適的素材
文章的立意、主題,永遠是文章的“指揮棒”。當我選好切入點,定好主題后,就可以選材了。該如何圍繞主題進行選材?初中的作文教學主要是以“記敘文”為主。那記敘文選材可以選一個素材,也可以選多個素材。選材的標準就是:“圍繞主題”選材,選擇能表現主題的素材。不能表現主題的素材一例不選。
如果所選素材一個就足以表現主題,那就只選一個素材,如果一個素材的選擇會顯得單薄,那就多選幾個素材。注意,選擇多個素材,一定是三個以上。三個以上的素材會使文章顯得有質感,有足夠的感染力。
選材除了要能表現主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素材的新穎、個性化。切記一些“百度化素材”。例如,表現親情的作文就只會寫“三送”(下雨送傘、天冷送衣服、夜晚生病送醫院),這樣的素材是“老三樣”,很容易讓閱卷老師審美疲勞。“第一個將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將女人比作花的就是蠢材了。”新穎的、個性化的素材就能避免我們成為“蠢材”,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一篇學生作文,以“夏季”為話題,題目自擬、立意自定。一個學生就采用了“大題小做”的方式尋找到了切入點,將題目擬為《憶夏中的庭院》,表現的是對去世的外婆的懷念。定好主題,她就進行選材,經過反復篩選,將素材選定為:夏季庭院的清晨——外婆為“我”做早餐;夏季庭院風中的花香——愛花的外婆;下雨的夏季庭院——外婆的叮嚀和熱粥。這樣的素材是別人沒有的,是屬于作者自己的。那這樣的作者就是“天才”。這樣的文章會讓老師過目不忘。
三、選定素材,抓好細節描寫
文章的素材是要有詳略。如果文章的所有素材都一樣用力,都詳寫,會使文章顯得累贅冗長;都略寫,會使得文章主題不突出。素材的詳略得當,會使文章主題突出,更有表現力。
素材的詳略也是取決于“主題”。一篇文章中的幾個素材,選擇最能表現主題的進行詳寫。一篇文章中只有一個素材,找出最能表現文章主題的細節進行詳寫。所以,文章主題,始終是文章構思與謀篇布局的指揮棒。把握好這個原則,文章的詳略自然也就出來了。
好的文章,一定是有出彩的細節描寫。只有精彩而細膩的細節描寫,才能讓文章大放異彩。哪些地方該用細節描寫?如何進行細節描寫,才能讓文章脫穎而出?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篇文章的細節描寫應該放在哪里?這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最能體現文章主題的地方,一定要仔細而細膩地描寫。可以是對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的細致描寫,也可以是對環境的細膩描寫。只要是最能表現主題、襯托主題的地方,都是我們要進行細節描寫的地方。
這里很多大家的文章都能體現這個這一點。同樣是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抓住了“望父買橘”的“背影”細節來進行細致描寫。而在描寫過程中抓住的是父親過月臺的動作。“攀”“縮”“傾”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也將一幅“愛子情深”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地捕鳥”的情節,也是利用一系列的捕鳥動作的詞語,生動地再現了“雪地捕鳥”的過程,通過這樣有趣的捕鳥活動,再次凸顯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主題。
學生作文《別樣的溫暖》中,小作者想要凸顯一家人在隆冬時節游覽騰沖縣銀杏村的溫馨與溫暖。她就抓住了午飯后一家人在灑滿陽光的小院里休息玩耍的畫面來進行細膩描寫:陽光下靜心閱讀的母親、在斑駁光影里“跳房子”的弟弟,與父親促膝長談的小作者……小作者對當時的畫面進行了仔細描寫,畫面感極強,將家的溫馨細膩表現出來。同時也極好的表現了冬日里的“別樣溫暖”。
定好主題,安排好素材的詳略,再利用各種寫作手法進行細節描寫,突出主題,那么一篇文章的大體雛形已經完成。
四、寫好開頭結尾,確定點題地方
文章的大體雛形完成,接下來,就該確定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寫好文章開頭結尾,定好文章中間點題的地方。
許多同學的文章,會出現題目和文章完全不相干的情況,整篇文章不出現一次文章的題目,這會讓閱卷老師覺得它是一篇“偏題作文”。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次點題”,哪些地方需要點題,這也是在作文構思時要確定好的。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是需要至少5次的點題,文章才會和題目融為一體。
一個好的開頭,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對于考場作文這個特殊的文章來說,快速告訴閱卷老師,文章寫得是什么很重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均是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好的開頭就應該在開頭就進行點題,告訴閱卷老師你要寫什么。
文章中間,也是要定好點題的地方的。如果文章有多個素材,最好每個素材里都有點題,一篇文章只有一個素材,可以在最后點題,也可以在素材中間數次點題。這樣,在考場作文中既可以避免給閱卷老師“偏題”的感覺,也會在寫作過程中避免偏題。
文章的結尾一定是文章的結束和提升。在結尾處回扣文章開頭,在照應開頭的同時,一定再次簡潔明了地再現文章主題,這樣才會使整篇文章具有整體感。
寫好文章開頭,定好點題地方。那么,正式動筆前的構思才算完成。找到切入點——定好主題——選擇合適的素材——選定素材,抓好細節描寫——寫好開頭結尾,確定點題地方。這就是作文構思的步驟。
一篇優秀的作文,往往需要語文教師反復修改,數次打磨才能夠成型,這個過程猶如蝴蝶蛻繭成蝶,經歷了痛苦,才會有收獲的喜悅!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從初中生入學起,就針對學生的寫作進行序列化訓練,序列應該依據語言表達規律,學生心理智能發展特點,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來安排,審題——范圍認定的訓練;發散——內容準備的訓練;確意——對象確定的訓練;行文——過程展示的訓練。在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學的校園中,你經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拿著作文本,圍著語文老師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每個學期每個學生有兩篇優秀作文,堅持3年,就是12篇優秀作文,而且覆蓋了中考作文所有題材,更重要的是這12篇作文是學生自己創作的,不存在抄襲的情況出現。同時,要以中考作文評分標準為參照系數,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以閱讀為吸收途徑,充分利用閱讀教學,將讀寫結合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瑩.初中作文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2]胡艷.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與作文序列化訓練的探索[D].湖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