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摘 要】責任意識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對公民素質的一項基本要求,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已經成為小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從如何培養小學生學會負責、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入手,分析如何通過實踐體驗、目標指引、習慣養成、榜樣引導等途徑,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
【關鍵詞】小學生;品格教育;責任感;培養途徑
責任意識是當前社會公民的一項基本意識,更是提升國民素質的一項重要任務。公民的責任感是衡量國民整體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把整個社會比作一座高樓,那么每個公民的責任心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礎磚瓦,因為只有公民都具備責任感才能使大廈高高聳立。小學階段是學生責任意識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點滴滲透,使學生具備責任心,這樣他們才能在關鍵時刻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也因為有了責任心,才能更好地關注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個人才干,學會積極與他人合作。當前,小學階段學生責任意識缺乏是普遍現象,教師必須加強重視。
一、當前小學階段學生責任意識缺乏的表現
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既需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同時還需要能有效團結同學,融入集體生活。但在與小學生進行對話和觀察中可以知道,目前絕大多數學生都因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或者因為父母對自己關懷備至,他們的責任意識普遍較差。目前,很多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差,責任意識也非常缺乏。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就會產生退縮心理,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性非常強。
絕大多數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任務不能進行明確地規劃,對父母、家庭及學校都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在學校生活中,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夠認真負責,對值日等工作存在很強的排斥、敷衍心理,對學校的一些團體活動也缺乏基本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在學校生活中,學生常常表現為以自己為中心,不能很好地關心同學、與他人進行合作。在家庭生活中,學生的責任意識也非常缺乏。對自己分內的事情,如洗碗、學習用具的整理、個人臥室的打掃等,學生都缺乏基本的負責意識,更不能有效關心家庭其他成員,幫助父母分擔生活責任。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不盡職負責的態度會影響小學生品格的成長,會導致學生將來不能有效融入社會,會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諸多障礙。如何教會學生具備基本的責任感、學會合作、融入集體生活是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督促小學生不斷成長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小學品格教育中提升學生責任感的策略分析
小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有效的訓練方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盡責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其有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到日常學習過程中,這樣就會有效增強責任感養成的效果,還能打消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恐懼、退縮心理,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力品質,使學生的心態得到放松,責任意識顯著增強。
(一)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學會承擔責任
在小學階段,教師除了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積極融入集體生活。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找準自己在集體生活中的位置,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教師可以多為學生提供各種活動崗位,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明確自己的責任。學生因為有事可做,有責可負,慢慢地就能學會承擔責任。教師要依托有效規劃,幫助學生在挫折中不斷成長,在經歷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例如,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實行值日班長輪換制度,每天都由不同的學生來負責監督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包括是否按時到校,是否有佩戴紅領巾,是否按時完成作業等。教師要通過這種具體的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對自己工作負責的責任心及配合他人工作的責任意識,把責任和信任由個別學生推廣至全班學生,讓全體學生的責任意識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依托目標管理,培養學生的盡心盡責意識
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規劃意識不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分配學習任務,更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具備明確的目標規劃意識,圍繞學習目標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盡職盡責意識。
首先可以由教師為學生分配明確的責任目標,如保證每個人的桌椅干凈整潔,構建整齊教室環境。這樣,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關注班級衛生,做到紙片不落地,垃圾及時撿,文具勤整理。這樣具體的目標可以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自覺保潔,主動伸伸手、彎彎腰,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從而讓自覺自律成為學生責任心的一個有效彰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制訂自己發展的目標。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值日,鼓勵學生小組討論,明確任務規劃,讓學生對自己負責的品區高效快捷地進行衛生整理工作,這樣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此外,一些集體活動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目標執行意識。教師可以依托團隊合作,增強學生的團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三)強化習慣養成,將責任意識植根學生心底
在小學階段,教師對學生開展責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責任意識成為一種自覺,植根學生心底,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成長也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責任感的落實不能僅僅成為一句空話,而是要依托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教師要在日積月累中鼓勵學生不斷進步,養成學生踏實認真、不斷堅持的良好責任意識。
以每日閱讀活動為例,這是一項需要學生長期堅持的任務。小學階段學生需要閱讀的量非常大,教師要鼓勵學生為自己制訂一個目標,如用多長時間讀完一本書,讓學生形會自主分配學習任務,如每天讀完多少頁,每周完成多少學習任務。教師可以依托閱讀活動,讓學生養成自覺堅持、積極擔當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自覺狀態之下提升自身的責任感,完善其自我成長內驅力。
(四)充分發揮榜樣力量,提升學生責任意識
在學生責任意識的養成過程中,榜樣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有了效仿的榜樣,學生會自覺向其靠近;因為有了比拼的目標,學生可以更好地帶動心底的責任意識、拼搏意識;更因為有了榜樣,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使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有效增強。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自覺發揮好榜樣的引導作用,以高尚師德,良好的教學藝術,給學生以關心、鼓勵和賞識,讓學生可以自覺成長,積極進步。
例如,針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要做到每天檢查,每天督促,及時鼓勵,靈活運用賞識教育,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從而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對待作業,字跡書寫更加工整。在班級內部,教師也要為學生樹立一些學習的榜樣,如評選每周閱讀之星、書寫之星等,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榜樣,并積極爭作他人的榜樣。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從體育、美術、音樂等各方面引導學生不斷堅持樹立和發展自己的穩定興趣愛好,在責任落實的過程中,使學生興趣愛好變得更加廣泛,毅力品質逐步增強。
總之,在學生責任感養成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小學階段學生的責任感不強、自我角色意識缺乏等是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這一階段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教師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有效引導,讓小學生學會調整學習心態,提升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毅力,在循序漸進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教師要從小學生品格教育中的責任感培養入手,使學生認識到作為社會一員,要對自己、對集體、對家庭、對社會終身負責。
參考文獻:
[1]呂雪琴.小學生責任心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探索[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04).
[2]劉叢娟.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生責任感培養探析[J].讀寫算,2019(01).
[3]趙笑花,彭月朗,吳彩萍.班級評價管理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探索——基于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7(01).
[4]王守萍.小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4(15).
[5]陸亞.培養小學生責任感的有效策略初探[J].民風(科學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