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互動交流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認真傾聽和積極思考的前提下,通過開展有效的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互動交流能力。本文圍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互動交流環節,從單一的單向互動走向有效的雙向互動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培養學生的個體展示能力。
關鍵詞:個體展示;互動交流;單向互動;雙向互動
個體展示能力指的是在自主探究之后,在沒有教師的指導和干預下,學生個體走上講臺介紹并交流自己探究情況的能力。其中互動交流是個體展示能力培養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一次有效的互動交流是建立在學生具有良好的傾聽能力、積極參與思考、獨立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并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出回應,完善自己的想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筆者在執教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兩次磨課中,通過前后兩次不同的教學思路,體會到學生在個體展示能力——互動交流方面的區別,同時感悟到培養學生傾聽反思評價能力以及精心設計活動要求的重要性。
錄1
師: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已知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問題呢?(圖1)
生口答題目的條件和問題。
師:誰來說一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個……
師:數量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
生1:第一天摘的個數+5=第二天摘的個數。大家聽明白了嗎?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我是這樣想的,第(? )天摘的個數+5=第(? )天摘的個數。
師:你能求出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摘了多少個嗎?通過填表或列式求出答案。
生1:我是列表解答的(見表1),大家有要補充的嗎?
生2:我同意你的想法,我是列式解答的。
第二天:30+5=35(個)
第三天:35+5=40(個)
第四天:40+5=45(個)
第五天:45+5=50(個)
一節課過去了,課堂很沉悶,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大部分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達上,沒有深入思考問題出在哪里。探究活動沒有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匯報之后只是進行簡單的單向互動,在表達觀點后簡單地表示是否接受他人的觀點。
這樣的課堂忽視了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沒有重視學生個體展示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沒有認真傾聽和思考他人觀點的習慣,只是流于形式地單向互動。學生只是機械地回答老師的小問題,像擠牙膏一樣,問一個說一個。這就變成了簡單的單向互動,學生沒有形成獨立的思想,生生之間并沒有通過分享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注的,也沒有發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導致學生不能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那究竟如何才能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關注互動交流?筆者對教材進行了重新解讀和重構。
實錄2
先出示例題。
師: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呢?
學生口答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你覺得題目中哪句話最難理解?
生:“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句話最難理解。
師:你是怎樣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的呢?
生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
生2: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也就是前一天比后一天少摘5個。
師:請同學們完成任務一。
任務一: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讓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
師:誰來分享你是怎樣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的?
生1:我用圓圈表示桃子,第一天摘了30個桃,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所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個,第二天畫35個……大家聽懂了嗎?有什么要補充和質疑的嗎?(圖2)
生2:我想補充,我覺得你的畫法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請大家看我的作品。我用線段圖來表示桃子的數量,先畫出第一天摘了30個桃,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所以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桃……大家聽明白了嗎?有什么要補充和質疑的嗎?(圖3)
生3(學生一邊指著作品,一邊介紹):我聽明白了。我覺得你的畫法能清楚地表示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前面一位同學的畫法能表示出每天具體的數量,我認為可以將兩種畫法結合在一起。這里表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所以依次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個……圓圈里的數字表示每天桃子的數量。大家有什么疑問和要補充的嗎?歡迎大家和我交流。(圖4)
生4:我很欣賞你的作品,不僅能清楚地表示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而且表示出了每天桃子的數量。我最欣賞你的是圓圈依次增大,每天的數量依次增多,你的畫法特別形象直觀,讓我一下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我的想法和你的類似,只不過我是用表格來表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圖5)
師:學會欣賞別人,并且能說清楚欣賞的原因,同時對比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是最優秀的數學素養,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一、有效探究活動,深化互動內涵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在孤獨中進行加工和表達。”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反思爭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內涵,這樣學生在難點分析時才會有所反思,真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基本知識上。
第二次磨課打破了首次執教的沉悶氣氛,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筆者設計活動任務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讓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一個有效的探究性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學生的思維,給予學生充足的展示和獨立思考的空間與時間,以及表達自己想法的展示機會。學生們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在學生分享作品的同時,大家能夠認真傾聽和思考他人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作品和想法,提出改進意見或者欣賞別人具體的優點,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重視有效探究活動的設計,才能讓簡單的單向互動走向有效的雙向互動,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個體展示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
二、傾聽反思評價,搭建互動平臺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無論是上臺發言的學生還是臺下的學生,善于傾聽是學生進行雙向互動的前提條件。課堂中要注意對傾聽提出具體的目標,在聽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學會對比“我的作品”和“他的作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不斷地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在評價環節教師需適時介入,指導學生學會質疑補充和欣賞他人的作品。
如果贊同該生的想法,需要總結性概括他人的觀點,或者說一說你獲得了什么啟發。如果補充該生的想法,除了總結性概括他人的觀點,還需結合自己的想法通過舉例、演繹等做出進一步的說明。例如筆者第二次磨課中生2對生1的補充,生3對生1和生2的質疑,都是先分析及肯定上一位同學的回答,再說清楚自己不明白和不同之處,繼而進一步做解釋或者結合自己的展示作品,分析問題所在,完善作品。雙向互動還需重視生生的評價,而欣賞是對對方最高層次的肯定,也是數學素養的具體體現。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需教會學生如何欣賞他人。第二次磨課中,在生4發自內心地欣賞生3作品的閃光處時,筆者及時進行有效點撥:“學會欣賞別人,并且能說清楚欣賞的原因,同時對比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是最優秀的數學素養表現,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教師對欣賞方法進行調撥,為學生搭建欣賞的平臺,讓學生在傾聽反思中學會彼此欣賞。
在課堂中從簡單的單向互動走向有效的雙向互動,教師首先應深度研讀教材,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設計突破難點、有研究價值的探究性活動,才能助“學”為“思”。在雙向互動中不斷培養學生個體展示能力,還需注重學生傾聽反思評價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深刻地去體會和理解數學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