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依晗
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此極為認同,他說:“之所以教育是農業,絕不是工業,是因為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所謂辦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給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適條件,讓受教育者自己發育自己成長。
辛勤耕耘,靜待花開守望人。作為一名班主任,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就是一個身份復雜的工作者,既像老師,又像媽媽,既像保育員又像勤雜工,任務繁雜而又瑣碎,二十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繁忙和操勞,就像一個老農,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不輟耕耘,辛勤勞作。每天早早地來到教室,收拾衛生,整理桌凳,桌凳高矮不齊,及時調整位置,還仔細檢查桌凳上有沒有凸起的釘子,有沒有損壞的地方,有沒有容易刮傷孩子的安全隱患,都細致地一一排查。新的校區粉塵比較多,多次的用抹布或者濕巾擦拭學生的桌椅,先用濕布擦一遍,然后干抹布再反復擦干凈,教室里窗明幾凈,窗臺上擺放著生機盎然的綠色花草,書櫥里整整齊齊的擺放著各類孩子們喜歡閱讀的圖書,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舒適溫馨而又書香四溢的學習環境。然后備好上課的課件和用品,等三三兩兩的同學來到,我就喊到面前來檢查讀書和背誦,或者個別輔導,或者關心地詢問孩子的情況。等所有的孩子都來到,我便帶領孩子誦讀經典和朗讀課文,尤其孩子們讀不好的地方,反復指導和練習,孩子們容易出錯的的地方加以糾正。暫新的早晨,清風徐徐,書聲瑯瑯,令人身心陶醉其中,感覺踏實而又美好。我仿佛聽到了知識的甘泉緩緩流淌,注入孩子們純凈的心田,也仿佛看到了稚嫩的幼苗正舒枝展葉,茁壯成長。
持之以恒,和風細雨抓常規。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常抓不懈,我們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和重中之重。因為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小,空泛的大道理和過于嚴苛的要求對他們來說不好接受,我就在班級管理中把各種要求變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生動有趣的故事,時刻提醒他們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
“鈴聲響,進課堂,工具全,擺整齊。”“小嘴巴,管好它,準備好,快趴下”;課堂上,坐端正,左壓右,認真聽。勤思考,多發言,多讀書,多練字;升國旗,要肅立,愛祖國,記心中;站路隊,快靜齊,有秩序,不擁擠,等等。還有,我還會把有的小孩的小毛病變成童話故事,如有的小孩上課喜歡玩弄鉛筆,我就會煞有介事,略有夸張地說:咦,我仿佛聽到有呼救聲,張老師救命啊,我的小主人快把我弄暈了,我要換個小主人,我明明是用來寫字的文具,現在的小主人把我當成了玩具,我不喜歡她了。小朋友們笑嘻嘻,玩鉛筆的小朋友就不好意思的把鉛筆放回了遠處。對于文具亂放,我會結合著學生學過的課文文具的家來提醒學生。我們都有自己的家,放學后都要回家,文具的家在哪里?對呀,文具盒,書包是他們的家,上課的時候,課桌上的鉛筆巢是他的家,可不能讓你的鉛筆無家可歸,四處流浪啊!或者昨天我做了個夢什么,盡情編制各種他們喜歡聽的小故事,小童話,并且不厭其煩,持之以恒,孩子們就在輕松愉快中深切體會到了如何一言一行,漸漸地,好習慣就渾然天成了,正如孔子曰“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豐富活動,搭建平臺促成長。在班級管理中,豐富多彩的活動勝過千言萬語,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既能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拓展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來到創業城校區,雖然這里十分偏僻,據說高德地圖都搜索不到,周圍除了荒蕪雜亂的空地,就是天天嗚嗚作響的建筑工地。被四面包圍的校園仿佛一處世外桃源。學生也是來自鄰近村莊的,境況各不相同,但是同樣的缺乏家長的管教和悉心的教育,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抱著年幼的弟弟妹妹來接送。針對我們的地理位置和學生情況,我要首先教給孩子學會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還要熱愛大自然,熱愛學習。在春暖花開的陽春三月,我提議把春天請到我們教室里來,每個小朋友種植一種植物,不要太大,安全起見,最好塑料盆,擺在窗臺上,我們共同欣賞或者觀察。夏天的時候,校園周圍滿墻的薔薇花開了,五顏六色,鮮艷明媚,趁著花開正茂,我帶領孩子們校園里參觀。秋天落葉飄飄,金燦燦的銀杏樹葉鋪滿了墻角,我就精心撿拾,一片片擦拭干凈,課堂上發給學生,讓他們發揮想象,拼出各種有趣的圖形。冬天的一場大雪,更是更孩子們帶來了欣喜和快樂,我和孩子們在操場上欣賞、玩耍,歡聲笑語中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還有學校組織的科技畫展,還有消防演練,元旦聯歡,泥塑作品展示寫字比賽,親子運動會,給新疆的小朋友捐書,慶六一參加跳繩操,舞蹈,入隊儀式,學生雙手擎著紅領巾,走向操場,到最后老師親手佩戴,齊聲呼號,讓學生深感神圣莊嚴而又儀式感,讓他們明白了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和自豪,同時還明白了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讓美麗的校園見證了孩子的小腳丫正留下一串串成長的足跡,和許許多多美好的童年回憶。
密切配合,家校合力共提高。班級管理離不開家長的溝通交流和密切,而家訪是我國的傳統教育方式,是學校和學生家長溝通和聯系的橋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家訪就是老師撥動孩子心弦、產生和諧共鳴的其中一大法寶。我一直堅持家訪,曾經一個班的學生83人,我利用下班后和節假日的時間,家訪了近60多個學生,利用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給生病或者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補課。
班里有一個小孩,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非常不好,自我約束力很差,經常上著課就跑出,學習用品沒有著落,天天衣衫不整,蓬頭垢面,入了少先隊以后也不戴紅領巾不穿校服,跟別的孩子相比顯得感覺十分另類,好像沒人管沒人問的一樣。于是,我就及時家訪。他的家還十分偏遠難找,一番周折,敲開家門,迎接我的是他的奶奶,身體羸弱的樣子。經過了解才知道這個小孩的爸爸媽媽早就離異,爸爸常年在外面跑貨車,很少回家,他整個跟著體弱多病的奶奶生活。了解了這種情況,我就想方設法聯系上了他的媽媽。給她說明了孩子現在的在校情況和家庭生活情況,希望他媽媽能多關心一下孩子,能抽出時間管教一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他媽媽十分配合,她長時間和孩子爸爸不聯系,不知道孩子現在的情況,十分感謝老師及時告知,并表示一定配合老師加強對孩子的關心和管教。從此后,這個小孩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種表現都十分出色,事后我也慶幸,幸虧及時家訪,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情況,及時幫扶了這個可憐的孩子。
家訪工作至關重要,敲開學生的家門,也就敲開了學生的心扉;走進學生的家庭,也就走進了學生的生活。這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而言,家訪對于彌補缺失的關愛,溫暖他們的心靈,意義更為重大。
班主任工作20多年,我就是這樣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踏實耕耘,默默守望,不問收獲,只求心安。把自己的全部的愛心和精力,都傾注在持之以恒地培育學生的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上,并自得其樂,幸福滿足。生命不息,執著守望,滿含期待,靜待花開。
守望教育,就是守望潤物無聲的春雨;守望教育,就是守望芳香襲人的夏荷;守望教育就是守望顆粒歸倉的秋收;守望教育,就是守望純潔無暇的冬韻;守望教育,就是守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