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內戰期間,南方聯盟基于棉花生產出口對英國、法國的重要影響,采取了“棉花為王”外交政策,力圖爭取英、法的支持。然而,囿于實力的限制,南方邦聯外交策略過于單一,北方林肯政府則靈活采取“小麥外交”緩和與英國關系等外交策略,英、法、俄等歐洲國家出自利益考慮未卷入美國內戰,最終北方聯邦政府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使南方外交政策失敗。
關鍵詞:美國南北戰爭;南方聯盟;“棉花為王”;外交政策
中圖分類號:K712.43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7-0094-03
美國南北戰爭前,南北方分別步入不同的發展軌道,北方地區主要依靠礦產資源發展工業,其資本主義逐步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南方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的種植園經濟也興盛一時,到1861年,美國工業已經躍居世界第四位[1]32。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美國南北雙方采取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即南方的奴隸制度和北方的自由勞動制度。隨著林肯當選為第16任美國總統,南方奴隸主在里士滿成立“邦聯”,美國內戰由此爆發了。
在戰爭中,外交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美國內戰中的南北雙方在外交上各顯其能,均試圖壯大自己,削弱對手。南方提出并推行“棉花為王”重點的外交方案,以林肯為代表的聯邦政府則審時度勢,采取了更加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本文現就南方倚重的“棉花為王”的外交政策緣何會敗于聯邦政府之手作一分析。
一、美國南方邦聯的“棉花為王”政策
美國采取“大陸擴張”政策以來,其領土面積便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820年南北雙方達成《密蘇里妥協案》后,南方的奴隸種植園便大規模地發展起來。1840年至1860年,南部經濟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高于全國1.3%的平均增長率[2]。隨著棉花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南方已成為英國棉織工業主要的原料來源地,在強大的棉花供應能力的支撐下,南方才敢挑起戰爭。
南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也基于棉花出口優勢,英國棉織工業的絕大部分原料都來自于美國南方。紡織業在英國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吸納了其國內六分之一的勞動力,并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出口商品[3]227。法國也依賴美國南方出產的棉花。正是擁有棉花這種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南方邦聯認為棉花可以將自己與英、法等國聯系在一起,甚至綁在同一輛戰車上。
棉花經濟的強大刺激了南方奴隸主的自信心,來自于南卡羅來納州的詹姆斯·哈蒙德在參議院的演講中聲稱:“我不會停下來去描繪每個人都可以想象到的東西,但這一點是肯定的:英格蘭將會率領文明世界來幫助我們(指南方)。不,你不敢對棉花發動戰爭。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敢對它發動戰爭。棉花就是國王。”①南方對于棉花外交的自信與崇拜,由此可見一斑,小小的棉花就這樣成為被南方視為王牌的外交武器。
盡管南方種植園主對于棉花外交抱有期盼,但實際上在美國內戰期間,南方在外交上的作為很少,其所推崇的棉花外交沒有達到南方的期待。英、法兩國盡管做出了一些支持南方的舉動,但并沒有幫助南方多少。由于北方外交的成功以及其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南方一直未能在外交方面取得進展,隨著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結束,南方聯盟所謂的“棉花外交”最終失敗。
影響外交的因素眾多,既有風譎云詭、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也有諸如經濟、戰略判斷等因素的影響,諸多因素導致美國內戰期間南方外交政策的失敗。
二、南方邦聯外交策略上過于單一
“棉花為王”是南方聯盟在美國內戰期間僅有的外交指導思想,南方的政治家們堅信,掌握棉花的南方會得到英、法兩國的承認與支持,從而取得勝利。此外,南方沒準備其他的外交策略,盡管南方在外交方面做出了諸多嘗試,但是都未能實現外交目標。
當時的南北雙方實力對比懸殊,北方擁有23個州共2200萬人口[1]33,還擁有發達的工農業和密集的鐵路網,這些都使得北方的實力遠遠大于人口僅1000萬(其中還有黑人奴隸350萬)的南方。在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之下想要贏得戰爭已非易事,外交策略的單一更使得南方的處境雪上加霜。
南方將自己的命運依靠在棉花和英、法等國家身上,這種依賴是脆弱和不確定的,依賴他國的外交策略只能帶來一時好處,并不能自始至終,這使得南方在外交斗爭中敗下陣來,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方“棉花為王”這一外交策略的失敗。
南方之所以對其“棉花為王”的外交策略如此自信,是因為南方邦聯的政治家認為英、法等國無法承擔失去南方棉花供應的后果,因此一定會支持南方。然而,南方邦聯的愿望未能實現,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條:首先,英國在戰前儲存了大量的棉花,當美國內戰爆發后,英國并沒有切實地受到棉花短缺的影響。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非洲的埃及和亞洲的印度②成為英、法新的棉花供應基地。隨著聯邦軍隊在戰場上不斷勝利,被聯邦所占領的地區恢復向英、法供應棉花。最重要的一點,即使棉花短缺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英國國內要求采取行動的呼聲也沒有強大到左右英國政府。最后,盡管棉花對英國的紡織業造成了一定的打擊,英國的經濟仍然持續繁榮,這是由于內戰中的美國需要大量武器、軍艦和其他商品的緣故。面對這一系列的變化,南方邦聯沒有提前考慮,缺少應對的策略,就這樣失去了手中的王牌。
在當時的局勢下,南方聯盟確立爭取英、法等國的承認和支持,從而在外部力量的幫助下取得其政治和軍事勝利的外交目標,是符合當時的局勢以及自身利益的。可是,南方聯盟在確定外交目標后,沒有采取靈活有效的外交策略,而是將前途和命運依賴在棉花上,盡管南方也派遣“代表團”到歐洲游說以達到外交承認的目的,但是其仍是希望通過棉花來實現目標。北方的聯邦政府采取諸多行之有效的外交策略,南方單一的外交策略很難與北方抗衡,外交目標的難以實現加劇了南方軍事斗爭的失敗,而軍事上的失敗使得南方實現其外交目標的希望更為渺茫。
三、林肯政府靈活的戰時外交政策
與采取單一外交策略的南方聯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林肯政府,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林肯政府冷靜分析,采取靈活多變的外交策略,牢牢地掌握主動權,取得了內戰的勝利,維護了聯邦統一,成功將美國從分裂的邊緣拉了回來。
首先,針對南聯盟“棉花外交”策略,林肯政府選擇封鎖南方。1861年4月,林肯宣布對南方實施封鎖。南方的主要港口被封鎖,船只無法航行,南方聯盟的對外聯系被切斷[4]。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南方幾乎接受不了任何來自歐洲的幫助,林肯政府的封鎖策略初見成效。但是,許多英國小船為了高額利潤偷偷越過封鎖線,這導致英國試圖干涉美國封鎖政策,從而給了英國干涉美國內戰的借口。林肯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來化解英國干涉的風險。面對英國試圖將美國的封鎖解釋為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軍事行動的說辭,聯邦政府宣告封鎖南部港口是聯邦政府的內政問題,杜絕了英國企圖分裂美國的陰謀。同時,聯邦政府采取只禁止南部同盟的船只,不禁止外國船只的方式,在打擊南方聯盟經濟的同時又避免其他勢力卷入美國內戰當中。其次,在美國內戰期間,英國遭遇谷物歉收的糧食危機,林肯政府趁著小麥豐收的優勢,采取了“小麥外交”政策。盡管英國對美國聯邦政府帶有敵意,林肯政府仍然向英國出口大量小麥。英國為了度過糧荒困境,自然不敢公然反對林肯政府,美國聯邦政府從而避免陷入國內國際兩個戰爭的危機之中。可以說,聯邦政府的“小麥外交”發揮了作用,極大地沖擊了南方邦聯的“棉花外交”。
除了化解南方聯盟發動猛烈的外交攻勢,美國聯邦政府在與英國的外交關系中也采用了較為靈活的方式,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化解“特倫特”號危機。美國內戰的第一年,北方在軍事上接連失利,使得南方聯盟決定趁有利局勢,派遣特使前往歐洲,以獲得歐洲的外交承認。1861年10月,南方特使詹姆斯·M·梅森等人乘坐“納什維爾”號輪船,到達古巴后改乘英國郵船“特倫特”號前往歐洲。然而“特倫特”號被聯邦政府軍艦“圣哈辛托”號攔截,南聯盟的特使被軍艦艦長威爾克斯扣留,而“特倫特”號則繼續前行。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北方熱烈支持,國會還敦促林肯總統授予威爾克斯金質勛章[3]232。而英國民眾則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反應,他們認為這是對英國的挑戰。“特倫特”號事件對聯邦政府來講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稍有不慎,便會給處心積慮謀取干涉美國內政的英國留下“參戰的借口”。面對這一事件,英國十分強硬,要求美國對侮辱英國國旗表示歉意,釋放南方聯盟的代表詹姆斯·M·梅森等人,并限令美國在一周內做出答復,否則便以戰爭相威脅。
美國聯邦政府沒有因為民眾對威爾克斯艦長的歡呼而迷失,林肯有著清醒的頭腦,他不接受英國卷入戰爭的后果,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做出了果斷的決定。林肯政府接受了英國的最后通牒,承認美國軍官的做法有錯,同時釋放南方聯盟特使,平息了這場風波。“特倫特”號事件以美國讓步而告終,但美國的讓步卻換來了外交勝利,它避免了美國陷入兩場戰爭之中,同時為聯邦政府平定南部叛亂爭取了時間。
在內戰期間,美國聯邦政府采取了與南方聯盟針鋒相對的外交策略,其在外交事務的處理中,能退能讓,靈活多變,冷靜客觀地分析局勢,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決定,在外交層面能夠始終維護國家統一,避免其他國家卷入內戰。
四、歐洲國家的各自考量
盡管當時各國都認可南北戰爭是一場美國內戰,但在戰爭期間,美國不斷受到外部國際勢力的干涉和影響,特別是英國以及法國、俄國等,這些國家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對美國內戰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南方聯盟外交的失敗,與歐洲國家在美國內戰期間所表現出的不同考量息息相關。
毋庸置疑,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同時又是前“母國”的英國在美國內戰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分裂的美國是英國所樂意看到的,而英國在內戰期間也做出了支持南方聯盟的舉動,如英國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就為南方聯盟建造了劫掠貿易船和裝有撞角的戰艦[1]32等,然而英國最終也沒有真正承認南方聯盟,這背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當時的英國剛剛經歷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民族大起義,諸多國際國內的問題需要去解決,盡管英國需要美國南方的棉花,但是北方的工業品、小麥也是英國無法放棄的。最為重要的是,歐洲大陸的局勢才是英國首要關心的,當時的歐洲局勢復雜微妙,俄國在進行農奴制改革,企圖卷土重來,而拿破侖三世領導的法國更是躍躍欲試,企圖稱霸歐洲。英國在復雜的局勢下,很難直接插手美國內戰。1861年5月13日,英國宣布將在美國南北戰爭中保持“嚴格和不偏不倚的中立”[5],失去英國的支持后,南方在外交上陷入了困境。
南方聯盟同樣寄于厚望的還有法國,法國同樣對干涉美國內戰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其國力的限制,很難單方面干涉,為了避免更多的風險,它一直想同英國一道干涉。但是野心勃勃的拿破侖三世決心趁美國內戰之際擴大法國在美洲的勢力,法國于1863年攻占墨西哥城,并扶植費迪南德·馬克西米連為墨西哥國王。盡管南方有人認為這是獲得法國外交承認的好機會,但是拿破侖三世不愿為南方承擔戰爭風險,其占領墨西哥城的做法也遭到了南方聯盟部分人的反對,加之南方聯盟在軍事上的不斷失利,法國更加不樂意對南方做出進一步的支持。
而俄國卻站在了美國北方聯邦政府的立場上。究其原因,是因為俄國渴望在大洋彼岸有一個強大的美國對英法進行制約,從而緩解俄國所承受的壓力。北方政府也渴望在歐洲尋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的國家。俄國與美國聯邦政府在利益交匯點上一拍即合,在外交層面進行了一些合作,如在1863年關于俄國鎮壓波蘭起義的問題上,美國聯邦政府沒有同英、法一道指責俄國,而是采取了不聞不問的態度,間接地支持了俄國。而1863年的9月24日,俄國派遣艦隊訪問了美國北方,受到了北方的熱烈歡迎,俄國的支持支援了北方外交政策的實施。
五、結語
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場戰爭中,南北雙方在外交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進行了激烈的交鋒,雙方提出了不同的外交政策,都力圖實現自己的外交目標,從而幫助自己贏得這場戰爭。
南方依據實際提出了“棉花為王”的外交政策,試圖通過棉花出口贏得英、法的支持,從而擊敗北方。然而,南方將命運壓在“柔軟”的棉花上,既沒有制定靈活的外交策略,也未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相反,以林肯為代表的聯邦政府制定了現實的、靈活的外交政策,并利用北方強大的工業實力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南方“棉花外交”的徹底失敗告訴我們,在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必須緊緊依靠本國實力,并且采用靈活多變的外交策略,基于現實,將外交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這樣,才是使得外交更好地為本國利益服務。
注 釋:
①Sen James Henry Hammond (D-SC)s Speech Before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on the Admission of Kansas,Lecompton Constitution,March 4,1858.
②Edward W Chester,Sectionalism,politics,and American diplomacy(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e,1975),102.
參考文獻:
[1]李慶余.美國外交史:從獨立戰爭至2004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2]劉元珍.南北戰爭與美國資本主義經濟[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1990(1).
[3]孔華潤.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劉文郁.試論美國內戰期間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J].廣州大學學報,2001(12).
[5]承慶昌.英國、法國與美國內戰外交[J].山西師大學報, 1997(3).
作者簡介:崔朝浩(1996—),漢族,山東臨沂人,單位為西南大學,研究方向為美國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