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莊
【摘 要】 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地培養向來備受關注,然而傳統教學方式下,閱讀教學質量一直未得到改善,而合作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學質量地提升。文章首先針對語文閱讀教學,闡述了合作學習在其中應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此種模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以期能夠給教師相關工作地開展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 合作 ?語文 ?教學
引言:
最近幾年,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力度逐漸加大。采用合作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良好吸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其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也同樣顯著。具體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用之前,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設定相應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一、合作學習策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國家推行課程改革以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一直都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學生應用其中知識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這就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一定引導,使其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合作學習模式的出現使上述問題得到完美解決,因此,教師需要對此種教學模式予以重視,加大研究力度。此種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詞匯,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提升閱讀水平及表達能力。實際應用此種方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成員之間共同探討和學習,交流閱讀中的經驗以及閱讀中的體會,從而使學生的分析、表達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創建合作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在學習中精力會更加集中,有助于學習質量地提升。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專注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建立科學的語文學習觀念,不再受限于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從全新的視角對問題加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課堂學習中,傾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習到更多閱讀知識。譬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中《難忘的潑水節》這一節知識內容時,可以根據文章內容,預先選取寬闊的場地,把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同時準備好防水衣、水盆等道具,模擬潑水節的場景,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各個小組之間開展潑水活動。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對文章中學到的新詞匯進行應用,小組成員能夠采用討論的方式完成造句,若是某一小組造句發生錯誤,可以讓該小組成員互相之間進行潑水。之后教師對回答正確的小組予以一定表揚,并分享他們討論的心得。最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表現予以評價,使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必要性,激起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生的合作認識。此種教學模式之下,不但強化了學生應用詞語的能力,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二)確定學習目標,分組合作學習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接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中,而且因為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學習質量也會體現出較為顯著的差異性[2]。正是基于此點,教師可以對學生加以激勵,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給各個小組設定對應的問題,保證給出的問題符合小組成員的實際能力,讓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順利合作。等到各個小組都給出答案,且表述討論過程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各小組給出的答案以及討論過程給予一定評價與總結,同時評選出得分最高的小組。之后教師可以讓得分最高的小組給大家分享學習經驗,最后教師再和學生交流合作,給予學生一定指導,使他們都能夠得出最終的正確答案。
(三)激發學生閱讀自主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需要對學生予以一定引導,使其自主性得以充分發揮,主動投入到相關閱讀知識的學習中。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童年的發現》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對課文的結構加以分析,然后細致閱讀課文的各部分內容,這樣不但可以有效保證閱讀的條理性,同時能夠在閱讀中思考,對其中的情節加以分析,理解課文中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結束閱讀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引導,讓他們在小組中交流心得體會,并討論自身存在的疑問,如若在小組討論中依然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就可以由教師對學生的疑惑加以解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重要知識點,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運用于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要想保證此種模式能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科學運用,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對教材中的課文加以選擇,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投入到閱讀知識的學習中,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秦必強.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8(23):84-85.
[2] 張志軍.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