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
摘 要: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改革開放,農作物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實現作物效益最大化,必須密切關注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根據作物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作物栽培技術,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作物栽培技術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如果不加以重視,會給農作物帶來嚴重的生產問題,造成生產過程中的疏漏,不利于作物的生長。無論是選種、播種還是田間管理,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結合正確的作物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有效改善農作物“不產或產量少”的問題,加快我國農業生產進程。
關鍵詞: 農作物栽培技術;基本要求;管理措施;分析
【中圖分類號】S31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2.276
導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要實現中國夢,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解決農業問題仍然是所有發展問題中的重中之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農業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很大。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明確發展方向,充分了解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同時,還要大力運用新型農產品種植技術和方法,使農產品生產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本文主要對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進行研究分析。
1 農作物栽培技術基本要求
1.1 大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僅僅滿足食物需求并不是人們的主要目的。人們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和健康效益。因此,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要加強農產品種植管理,使農產品向綠色無公害方向發展,把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到廣大農村,使農產品生產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在種植過程中創新發展農作物生長的各個環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基礎上,生產出更健康、更好的農產品。
1.2 改革傳統的農產品種植模式,使其朝著更加規范、標準的方向發展。工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產業化是指農產品向規模化、一體化方向發展。因此,要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努力做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管理。分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要集中交給專業的農業種植公司統一規劃、統一檢查、統一種植、統一種植。該方法能有效地將先進的種植生產技術應用到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促進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3 在選擇作物種植技術之前,要充分考慮農產品的品種和所需的生長環境。結合作物生長所需的光合、水分、光照、溫度、生理特性等因素,確定了種植技術。為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必須保證作物的糧庫增長速度,不能超過糧源。由于作物種植密度越高,糧庫的產量就越少,因此應將作物種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糧源大質量差、庫糧增長速度與糧源增長速度不平衡是導致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要努力提高糧庫的增長速度,同時要抑制糧源的增長速度,以促進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2 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管理措施
2.1 科學合理的澆水和施肥工作
水肥是作物生長的最基本的原料。在作物種植過程中,如何保證水肥的用量一直是農業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要及時對土地上的水肥進行檢測,根據試驗結果選擇合理的水肥用量,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產量。最后,農產品收獲后,及時回收其余的植物也很重要,因為剩余的廢棄物在田間發酵不充分,會產生細菌。如果不及時處理,將轉移到其他農作物和土地上,對農作物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2.2 定期對土地進行平整
通過定期的重新規劃和平整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達到改善土地結構的目的。整地和鋤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及時排除土壤中的熱量,保證作物播種后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土地平整過程中,應注意將土壤中的大顆粒土壓碎,以保持土壤條件的完整性,最終達到土壤均勻、全地水分和養分充足的目的。
2.3 實施輪換作物種植制度
作物輪作制度是指一年種植一次以上,一年內重復種植的措施。它可以降低作物種植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合理利用土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科學合理地使用輪作制度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2.4 因地制宜,科學栽培
首先,為了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保證農作物質量,在選擇目標作物時要因地制宜,提前了解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同時對當地土地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土壤條件與生態環境的統一。其次,在種子的選擇上,需要對農作物種子進行化學處理,避免播種后種子不長的情況,在作物種子篩選過程中,要杜絕病種的摻入。最后,選擇科學的栽培方法,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保證農產品多樣化,提高農產品產量。
2.5 科學使用肥料
水、養分和空氣是作物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作物在各個生長階段所需的水分和養分是不同的。因此,農民需要根據作物的生長特點和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水分和養分,考慮是否施肥,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同時,農民必須了解自己使用的肥料成分,不要盲目施肥,必須要堅持農作物“缺啥補啥”的原則。
2.6 注意田間殘留管理
作物收獲后,應處理田間殘留的植物,因為細菌會通過作物傳播。目前,現代農業要求種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增加了有機肥料的使用量。但由于植物的莖未完全腐爛,在田間用作肥料,增加了土壤感染細菌的可能性。因此,及時清理農作物殘茬,進行集中發酵,徹底消除病原菌侵染,是田間管理的重要措施。
結束語:作物種植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總之,農民必須遵循作物的生長特性和自然特性,通過規范化的作物生產工藝,達到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目的。加強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是促進我國農業技術水平向程序化、規范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的弊端。
參考文獻
[1] 師鵬程.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17(08):75+78.
[2] 趙繼東.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1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