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斌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同時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本文介紹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闡釋了大數據背景的相關特點,并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做了分析,從而提出了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原則與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
通過大數據實現了數字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相互融合,利用大數據思維構建了數字化的信息平臺,方便老師和學生直接進行交流和對話,老師還可以對心理健康咨詢的學生面臨的問題進行收集、分類和整理,構建系統化的心理健康材料庫,為以后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相應的依據,這樣就提升了心理健康咨詢和診斷的效率。
一、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經濟革命,也是一場教育革命,“在教育變革的大數據時代,誰占據了教育大數據,誰就把握了教育的未來”,大數據技術使跟蹤每一位大學生的數據成為可能。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從群體向個體轉變,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指日可待。在這場教育革命中,機遇與挑戰共存。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指出“: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一)面臨的機遇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研究中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抽樣調查法。這種研究方法是在被調查者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在調查過程中,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調查的結果反映的是被調查對象的整體情況,不具有針對性。調查活動也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局限。借助大數據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大數據能對所有研究對象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解決了傳統研究方法中的樣本代表性問題。另一方面,大數據方法是在被調查者無意識下進行的,不會有外界干擾因素,可以更加客觀地反映所有被調查者的真實情況,有助于老師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可以及時更新數據信息,打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局限性,不僅節省了研究成本,而且提高了研究效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獨特功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對于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已經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制定及時有效的教育措施。對于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同學,要利用合適的教育方法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具有個性化和創造力的人才。此外,大數據為大學生搭建了一個了解自己的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分析大數據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況,并做出及時調整。
(二)面臨的挑戰
大數據技術將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諸多突破性發展,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利用大數據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如大數據中個人隱私泄露以及大數據自身數據安全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因此,大數據信息的碎片化和非結構化等特點,增加了教育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分析評測的難度。另一方面,挑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傳統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師的單向傳授,在大數據技術下,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相關心理健康知識,掌握較為前沿的信息,教育者的權威地位會受到一定挑戰。在大數據發展的時代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樹立能者為師和教學相長的相關理念,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樣得到發展。
三、大數據視角下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應該說,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需要高校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從觀念認識、理論研究、教育模式、平臺建設以及保障機制等領域共同發力,才可以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圈。
(一)建立相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數據分析平臺
一是建立篩查分析平臺。大數據本身并不產生價值,如何分析和利用大數據對人與社會產生幫助才是它的價值所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是數據分析,基礎是數據收集,通過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庫和檔案庫,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規律進行觀察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當中要合理運用數據間的相互關系來進行預測分析,從而對學生心理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準確預估,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們具體心理狀況的了解。在建設數據分析平臺時,要注重對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的保密,避免泄露學生的信息導致學生信息被非法利用。二是建立預警跟蹤平臺。通過篩查分析平臺獲得的數據,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科學的判斷,當發生學生心理數據異常時能夠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對預警信息進行分級管理,不同級別的信息發送給不同層級的工作人員,從而建立健全動態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追蹤機制和管理機制,為后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式
由于在現實中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元且復雜的,使得大學生群體出現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人格障礙、心理抑郁、情感困惑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甚至由于心理問題而出現自殺現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這些心理問題時,通常都是采取問卷調查、經驗研究的方式,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研究成果,對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受限于數據分析、樣本選擇等因素,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研究成果不夠系統、深刻,無法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指導和理論支撐。在大數據時代,所有的東西都是在線化、數據化,通過大數據去分析和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這就必須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是從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向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同時也是由經驗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向科學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是一種不斷進步的轉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確認識這種研究范式轉型的必要性,主動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式轉型,才可能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緊跟時代步伐,才可能不斷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創新性和科學性。
四、結語
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臨機遇與挑戰,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據此,筆者認為,通過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數據分析平臺,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佘雙好.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4]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陳潭.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